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在調查研究中“從實求知”

2023年08月08日08:24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原標題:在調查研究中“從實求知”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社會學家費孝通將調查研究作為社會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學習總結他關於調查研究的精神、作風和方法對我們當下用好用活調查研究“傳家寶”不無啟示。

  人民關懷

  調查研究是費孝通認識社會的重要途徑。從宏觀向度來看,費孝通的學術追求是用社會科學知識來改造人類社會。他提到,調查研究是為了人民的利益,為了絕大多數人乃至全人類的共同安全和繁榮。

  費孝通說: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推動我去調查研究的是我們國家民族的救亡問題……我們在尋求國家民族的出路,這也就決定了我們調查研究的題目。人民革命的勝利使我們徹底改變了過去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地位……擺在中國人民面前的是一個怎樣迅速建成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科學知識,這就給新中國成立以后的中國社會科學指引出了總的方向。

  費孝通從鄉村研究開始,之后關注民族研究,然后又開展小城鎮調查和知識分子調查等不同類型的研究。他把小城鎮和民族問題研究比喻為中國大棋局的兩個眼,這兩個眼的聯動就使中國全盤活了。

  在民族問題研究上,他認為中國就像一個大家庭,要治理好這樣一個大家庭,得弄清楚這個大家庭有哪些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群體。他親自負責調研南方片區不同的民族群體,認識到“小少民族”存在的價值,提出民族走廊的概念。

  在小城鎮的發展上,費孝通在分析中國國情的基礎上,提出了適合不同地區的發展模式,如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珠江模式等。

  此外,在知識分子的調查研究上,費孝通認為知識分子跟國家的人才戰略是聯系在一起的,建議國家重視知識分子、重視人才。

  實踐驅動

  費孝通搞調查研究所追求的核心問題,就是“從實求知”和“致富於民”。他始終堅持從現實出發,實事求是地關注身邊具體的村落和人群,用可行的方法解決實際的問題。

  費孝通將這種應用型研究稱為微型研究。微型研究就是在一定的地方,在可以直接觀察到的范圍內,同當地人結合起來,對這些地方居民的社會生活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

  他明確指出:“(要認識中國社會)首先從現實出發,實事求是地探討客觀規律。科學之道在於實事求是,科學結論不能靠主觀臆想。”后來,他又在《社會調查自白》一書中專門提道:“具體方法的掌握離不開方法論的指導,歸納起來說就是三句話,堅持馬列主義理論的指導,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

  費孝通在祿村進行調查的過程中,發現農忙和農閑導致的勞力分配不均的問題。他希望將別的村落商業經濟比較發達的經驗,引入較為封閉的祿村。

  費孝通的調查研究是一線調研,融入村中的具體生產生活中。盡管當時已有一些基礎信息,但他還是到祿村、易村和江村開展實地調研,居住在土主廟、文昌宮和村民家中。

  費孝通特別注重細節的查証。比如,他以祿村的蠶豆和水稻作為調查對象,列出農作日歷表,標注氣溫和雨量。通過綜合觀察分析,得出“水稻和蠶豆是極適宜在該地生長的農作物”的結論。

  易村的手工作坊經驗介紹也相當細致,包括原料、工具、流程、人力和資金等內容。在《重訪雲南三村》中,他說道:“在易村我們看到了兩種不同的手工業。一種是貧窮戶利用多余勞動力編織篾器借以貼補生活的副業。這種副業並不需要投資,江邊可以自植竹林作為原料,工具也較簡單,一把劈削竹子的扁刀就足夠了……另一種手工業是制造土紙,實質是作坊工業。”

  他在調研中還了解到:“產品要經過一定的制作過程,先把竹子劈細,經過幾番泡、晒之后碾成紙漿,然后用竹帘舀成濕紙,在灶壁上烘干。這套制造過程,除了舀紙和烘紙需要專門技術外,一般都無需特殊訓練。但是需要一套泡井、烘灶等作坊設備。還要一筆資金:原料要購買,設備要建造,還要出工資請有技術的工人來勞動。”

  系統思維

  費孝通的宏觀情懷和微觀關注是高度融合的。他從祿村、易村等小村庄著手研究,又跳出具體的村落,分析不同類型的中國農村社會結構,最終形成“差序格局”理論。

  其中,祿村代表著較為傳統封閉的類型,江村代表著受工商業影響的類型,易村(作坊式)則屬於中間的類型,構成中國農村的基本類型。

  費孝通的博士論文《開弦弓,一個中國農村中的農民生活》,曾被指責為一個村落不能覆蓋全國不同的類型。實際上,他的目的確是要了解中國社會,而且不只是這個小村所表現出來中國社會的一部分,還有志於了解更廣闊、更復雜的中國社會。

  費孝通強調,在進行分析時,我們首先要對收集的資料加以分類。分類就是依據某種性質的規定把相同的事物歸並起來,將相異的事物區分開來。這種性質的規定就是該類事物所具有的共性。於是,他從祿村起步,繼續調研易村和江村,形成《雲南三村》。

  以農業為主線,進一步深入了解剖析中國傳統農村社會關系、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發展水平,並站在整體的高度分析鄉村經濟社會和鄉村人際格局,逐步構建了中國鄉村社會類型理論和“鄉土中國”理論的重要基礎。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在田野中激發思想,以思想促進發展,是調查研究的要義。費孝通調查研究的論述始終貫徹著“志在富民”的思想,體現了局部和整體、微觀和宏觀、現在和未來的統一。

  (摘編自6月20日《解放日報》 解為瀚/文)

(責編:劉圓圓、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