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實現由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的重大轉變(人民觀點)

——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的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③

本報評論部

2023年08月01日08: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深刻變革。觀念的轉變是前提,也是最根本、最深刻的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由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也是發展方式、發展模式的“綠色升級”

  不久前,安徽、浙江兩省簽署《共同建設新安江—千島湖生態保護補償樣板區協議》,推動單一的資金激勵補償升級為涵蓋水質保護、上下游產業及人才合作等的綜合補償。近年來,從出台建立長江、黃河全流域橫向補償機制的實施方案,到制定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流域生態保護補償的指導意見,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日益完善,有效調動各方積極性,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更加積極主動、有力有效的生動縮影。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以“四個重大轉變”深刻總結新時代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發生的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強調“堅持轉變觀念、壓實責任,不斷增強全黨全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主動性,實現由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的重大轉變”。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深刻變革。觀念的轉變是前提,也是最根本、最深刻的。曾經,各類環境污染高發,成為民生之患、發展之痛。痛定思痛,那種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修復的陳舊觀念,那些認為“環境代價還是得付”的錯誤認識,都必須被糾正。長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一度化工圍江、生態退化,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如今,沿江省份治污、治岸、禁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護航“一江碧水向東流”。新時代以來,我們堅決摒棄西方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現代化老路,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實現由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的重大轉變。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由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也是發展方式、發展模式的“綠色升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領導干部對保護生態環境務必堅定信念,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和做法,決不能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的經濟增長。”當年太湖暴發“藍藻危機”,經過鐵腕治污、科學治理,在流域經濟增長接近翻兩番、人口增加近2000萬的背景下,太湖湖體富營養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河網水環境質量顯著提高,“水邊蘆葦青”“湖是碧玉杯”的美景正在逐漸恢復。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生態共識更是行動指南,讓綠色成為新時代中國的鮮明底色,綠色發展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征。

  眾力並則萬鈞舉,人心齊則泰山移。生態文明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在內蒙古大興安嶺,1.6萬林業工人由“砍樹人”轉變為“看樹人”。從曾經的“油鋸一響,黃金萬兩”,到現在“不砍一棵樹,照樣能致富”,正是因為嘗到了甜頭,越來越多人加入護林、育林、造林行列。如今,隨著新時代生態文明實踐的深入推進,垃圾分類、綠色出行、低碳生活等日漸成為新風尚,“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的理念深入人心,不僅夯實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實基礎,也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注入澎湃動能。事實証明,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就能激發生態文明建設的內生動力。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眺望前方的奮進路,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來謀劃和推進新征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堅決扛起美麗中國建設的政治責任,我們一定能牢牢掌握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主動,讓中華大地藍天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 人民日報 》( 2023年08月01日 05 版)

(責編:彭靜、梁秋坪)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