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始終心系人民的“泥土詩人”

——走進山東諸城臧克家故居

2023年07月30日08:29    來源:學習時報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因為這首《有的人》,讀書時的我認識了詩人臧克家。他那鏗鏘有力的詩句以及對人生的深入剖析,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工作以后,我有幸實地探訪了臧克家故居,循著這位“詩壇泰斗”的腳步,感受他的人生之路。

(一)

臧克家故居坐落在山東諸城龍都街道臧家庄村,為單層四合院,青磚灰瓦清式建筑風格,包括堂屋、東西廂房、學屋、糧倉等。“臧克家故居”館名由文學家季羨林題寫而成。故居陳列以實物和圖片資料為主,反映了臧克家對祖國、對人民、對故鄉的真摯情感。臧克家被譽為“泥土詩人”,80余年創作生涯中,他始終堅持貼近農民、貼近生活的創作原則,關心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文學的發展,倡導作家深入生活、反映時代,提倡題材、風格的多樣化和藝術上的探索創新。他見証了我國新詩從誕生到發展的歷史,對我國新詩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出生於山東諸城臧家庄,在故鄉的馬耳山下度過了童年和少年。1919年,他在諸城縣第一高等小學就讀。五四運動后,他聆聽了北京學生運動派來的代表——諸城縣大學生丘紀明宣傳五四運動的演講,與同學們組成了“反日會”,打著小旗到街頭宣傳。新文化運動使臧克家從此與祖國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他考入濟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如飢似渴地學習共產主義思想和新文學作品。而后他毅然投入武漢大革命,經歷了反軍閥統治的血與火的考驗。武漢大革命失敗后,國民黨的迫害使臧克家有家不能歸,逃亡東北,顛沛流離大半個中國。

(二)

臧克家故居並不陳舊,灰色的磚牆,古朴而典雅。進門后,有一條不長但寬闊的甬道,從甬道的盡頭往西拐,一排建筑,是“學屋”。現在的這排建筑,裡面分為兩大間,外間有玻璃櫃,裡面擺放著大量的書籍,有臧克家的作品,也有研究臧克家生平與作品的論文集。裡間,整齊地擺放著桌椅板凳,對面牆上的正中位置,有兩塊鮮紅的版面,一塊是黨旗的圖案,一塊上面用端庄的字體寫著入黨誓詞。1930年,臧克家入讀國立青島大學中文系,在校期間,得到聞一多、王統照的教誨與幫助,創作了《難民》《老馬》《罪惡的黑手》等詩篇,描寫了舊中國農民忍辱負重的悲苦生活,揭露帝國主義的罪惡和偽善的面目。他為農民的悲苦命運不平,那首膾炙人口之作《老馬》,描繪了農民背上苦難的重荷,飽含他鮮明的愛憎,從側面描寫舊中國千千萬萬不幸而又無助的貧苦農民的生存境地。1933年,聞一多和王統照幫助臧克家出版了第一本詩集《烙印》。《烙印》閃耀著“盡力揭破現實社會黑暗、寫人生永久性真理”的火光,問世后一版再版。

“學屋”的后面,隔著一條窄道,是一個大院,有正房、東西廂房和南屋,門口的兩邊,都有豎幅,上面書寫著臧克家和其他名家的名言詩句。抗日戰爭爆發后,臧克家積極投身抗日愛國活動。1938年,他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當選為襄陽、宜昌兩分會理事。1938年至1941年,臧克家任第五戰區抗敵青年軍團宣傳科教官、司令長官部秘書、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戰時文化工作團團長、三十軍參議。在此期間,他三赴台兒庄前線採訪,寫成長篇報告文學《津浦北線血戰記》﹔率第五戰區戰時文化工作團深入河南、湖北、安徽農村及大別山區,開展抗日文藝宣傳和創作活動﹔赴隨棗前線從事抗日救亡的文化宣傳工作,參加隨棗戰役。這期間,臧克家創作和出版了《從軍行》《淮上吟》等詩集及散文集《隨棗行》,熱情謳歌了抗日軍民英勇抗敵的事跡。愛國主義是臧克家作品的主旨,無論抗戰時期如戰鼓、號角的篇章,還是白色恐怖中似匕首、投槍的政治諷刺詩,都凝結著詩人不懼黑暗勢力威逼,勇於追求光明的膽識和才智。1949年10月,臧克家寫下了廣為傳誦的名篇《有的人》,這首詩的副題為“紀念魯迅有感”,是以魯迅的精神為坐標,深沉地叩問人生的真諦。《有的人》以對待人民的不同態度以及不同的結局,呈現出兩種人生追求,引發人們對人生真諦的長遠思考,引導人們向往真善美的人生。

(三)

南屋和東西廂房,均為展室。外面的牆上,標有“第一展室”、“第二展室”和“第三展室”的標志牌。從第一展室看,展覽的名稱叫“百年風雨鑄輝煌”,副標題是“臧克家輝煌的一生”。1951年6月,臧克家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曾擔任民盟中央文教委員會委員。1956年,調任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1957年至1965年,任《詩刊》主編。經臧克家聯系,由《詩刊》創刊號發表的毛澤東詩詞十八首,在全國產生了巨大影響。1957年,臧克家與周振甫合著《毛主席詩詞講解》,對毛澤東詩詞的傳播,起了重要的作用。晚年的臧克家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他熱愛生活,珍惜人生。可以說,臧克家畢生都在以他的生命和那顆永遠年輕的心,追求人生與詩的至高境界。

走出臧克家故居,我更加深刻體悟到臧克家在漫長的創作道路上,對國家、對人民濃烈而深沉的愛。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他以筆為槍,高唱保家衛國的戰歌﹔在和平建設時期,他與人民同心,歌頌生活巨變。他對國家和人民的一切貢獻,都給我們以深刻的啟迪,激勵我們砥礪前行。(彭樂)

(責編:王子鋒、劉圓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