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30日08:28 來源:學習時報
在賀蘭雄魂與黃河古韻的包裹中,位於銀川市西夏區的寧夏解放紀念碑,銘刻並見証了中國共產黨人為踐行初心、擔當使命所付出的鮮血和犧牲。紀念碑坐南向北,一尊橫刀立馬的戰士塑像矗立於鏤空的寧夏地圖前,象征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兵團突破國民黨重重防線,最后賦予了這塊土地新生與希望。東側浮雕帶按時間順序以進軍六盤、決戰金靈、北渡黃河、歡慶入城四個場景反映了解放寧夏的主題。西側浮雕帶則按領域分類,從科技、工業、農牧業、養殖業等方面反映各方力量支援建設寧夏的主題。紀念碑南面鐫刻的碑文如下:
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人民渴望和平民主,要求獨立自由,國民黨政府卻發動內戰,致使生靈涂炭,民不聊生。為救人民於水火,挽家國於傾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展開了波瀾壯闊的人民解放戰爭。
一九四九年七至九月,人民解放軍第十九兵團在司令員楊得志、政委李志民的指揮下,兵分三路挺進寧夏。在地方武裝的配合與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大軍所至,勢如破竹,連克十余城,馬鴻逵部潰敗而散。
九月十九日,愛國將領馬鴻賓父子率國民黨第八十一軍起義。愛國民主人士郭南浦、孟寶山等受命赴銀川轉達人民解放軍和平解放寧夏之誠意。九月二十三日,人民解放軍第十九兵團代表楊得志、李志民與國民黨寧夏軍政界代表盧忠良、馬光天、馬廷秀在中寧簽訂《和平解決寧夏問題之協議》。當晚,人民解放軍第十九兵團一九一師一部進駐銀川,標志寧夏解放。
為銘記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不朽功績,立寧夏解放紀念碑,勒石為記。
銀川市人民政府立
二OO二年九月二十三日
寥寥幾百字的碑文全景式刻畫了中國共產黨致力於帶領中國人民打贏人民解放戰爭的強大力量,立體化展現了毛澤東打拉並用,區別對待的斗爭策略,史詩般記錄了寧夏歷史上翻天覆地的大事件。
寧夏解放與西北解放
1949年7月中旬,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在司令員彭德懷的指揮下,殲滅胡宗南部主力,取得扶眉戰役勝利,拉開了解放大西北的序幕。此時的國民黨反動集團妄圖依靠馬步芳部和馬鴻逵部扭轉西北戰局,積極策動“二馬”與我軍決戰於平涼地區。中共中央根據時局,制定實施“鉗胡打馬”的作戰方針,以人民解放軍第十八兵團(欠第六十二軍)牽制胡宗南部於秦嶺外,以人民解放軍第一、二、十九兵團以及第六十二軍,兵分三路,發起追殲“二馬”的隴東戰役。
7月29日,在隴東千裡追擊中,人民解放軍第十九兵團在司令員楊得志、政委李志民率領下到達今固原地區的涇源,吹響了解放寧夏的戰斗號角。歷經固關戰斗、任山河戰斗,以及三關口、瓦亭之戰,截至8月11日,先后解放了固原地區的涇源、固原、隆德、西吉、海原各縣,迫使“二馬”分別向隴中、寧夏撤退,形成了分割“二馬”、各個擊破的有利態勢,打開了指向蘭州與寧夏的通道。其后,第十九兵團沿西蘭公路向蘭州方向攻擊前進,和左、中兩路大軍密切配合,取得了解放大西北中最關鍵、最激烈的決戰——蘭州戰役的勝利。
8月26日,蘭州解放。經過5天的短暫休整和戰前准備,第十九兵團又於9月2日挺進寧夏,發起了解放寧夏的總攻,所到之處勢如破竹。9月19日,馬鴻賓父子率國民黨第八十一軍起義,使國民黨軍殘余力量的防守信心大為動搖。針對敵情變化,第十九兵團在當天集中優勢兵力,發起金靈之戰,取得了解放寧夏的關鍵勝局。國民黨寧夏兵團司令馬敦靜則步其父親馬鴻逵后塵,乘機逃往重慶。在主帥出逃、走投無路的情勢下,國民黨寧夏部隊發出求和通電。遵照彭德懷的復電指示,馬鴻賓指定寧夏兵團前線總指揮盧忠良為全權代表、寧夏省保安司令部參謀馬光天、寧夏省政府秘書長馬廷秀為軍政界代表,前往中寧與第十九兵團代表楊得志、李志民等人進行談判。9月23日下午,《和平解決寧夏問題之協議》簽訂。9月26日,第十九兵團舉行隆重的入城式,銀川市各族各界兩萬多人夾道歡迎,塞上古城迎來新生。
紀念碑北面刻下的數字:“19497-29”“1949-9-23”“1949-9-26”,標注的就是歷史進程中的這些重要時間節點。解放寧夏是解放大西北的重要一環,更是新中國誕生的重要基石,就此翻開了寧夏歷史新的篇章。
打拉並用解決寧夏問題
在解放寧夏過程中,始終堅持軍事打擊和政治爭取相結合。以斗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妥協求和平則和平亡。毛澤東指示對馬鴻逵要打拉並用,對馬鴻賓部和馬鴻逵部要區別對待。蘭州解放后,第十九兵團政治聯絡部部長甄華在蘭州登門拜訪有著良好醫德醫術、在甘寧兩地享有很高威望的郭南浦老人,前往寧夏做爭取工作。當第十九兵團向寧夏進軍后,毛澤東數次致電彭德懷、賀龍、習仲勛等,要求“用打拉兩種方法爭取迅速解決寧夏問題”。9月23日,毛澤東又復電彭德懷:“你們應盡可能解決馬鴻逵部,越徹底越好。酌量保存馬鴻賓部,照我軍制度改編。”在解放寧夏的過程中,第十九兵團正確執行了毛澤東指示精神,堅持以打促談、以談促和,從而使寧夏問題得到比較順利的解決。
2009年10月,為紀念致力於解放寧夏的革命烈士,在紀念碑旁又立起崔景岳、馬文良、孟長有三位烈士的雕像。革命烈士崔景岳在獄中與難友秘密組建中共地下黨支部,團結全體難友與敵進行斗爭,被譽為“誓死忠黨的獄中陽光”,最終被反動派殘忍殺害。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習仲勛在《崔景岳》一書的序言中寫道:“他對黨無限忠誠,對共產主義理想堅信不移,對革命事業不畏艱險、勇於獻身……崔廷儒(崔景岳)同志不愧是一個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個好榜樣。”而在六盤山腳下的任山河烈士陵園,長眠著任山河戰斗中犧牲的第十九兵團364位指戰員。沒有他們的舍生忘死,就不會有后來的和平解放。青山忠骨,精神永存,任山河烈士陵園和寧夏解放紀念碑,一南一北,遙相呼應,書寫著這塊土地的革命與解放、戰爭與和平。(王瓊 馬永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