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皓若
2023年07月28日08:31 來源:學習時報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坐落在直隸省南部大名縣(今河北省大名縣)的直隸省第七師范學校(簡稱大名七師),是一所聞名於直魯豫一帶的中等師范學校。學校1923年7月創建,1937年毀於日軍侵略戰火。在短短10多年時間裡,大名七師進步師生深受革命思想影響,為直南地區黨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被稱為直南革命的重要策源地。
大名七師的籌建與中共黨組織的創建。七師所在的大名地區,位於河北、河南、山東三省的交界處。從民國初年起,這裡一直是直隸南部的軍事、政治和文化中心,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因此也是各路軍閥互相爭奪的陣地。
1923年7月,直隸省教育廳派遣謝台臣到大名創辦省立第七師范學校,並委任其為首任校長。謝台臣早年深受科學與民主思想的影響,反對舊文化,提倡新文化。因此,在建校伊始他就秉承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精神,更新教育觀念,實施教育改革。他逐步廢除了國民黨政府教育部審定的文科教科書,決定國文課選用李大釗、魯迅、郭沫若等人的文章,以及高爾基、托爾斯泰等外國作家的作品,使學生接受了不少新思想。謝台臣的教育理念不僅為大名七師帶來思想自由之風氣,也為未來黨組織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26年8月,時任中共豫陝區委委員的馮品毅從開封回到家鄉大名,謝台臣聽說后,毅然邀請馮品毅到七師任教,聘為英語教員。馮品毅來校后,利用學校思想自由的環境,大力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他組織讀書會,吸收思想進步的學生劉大風、趙紀彬、裴夢協等10余人參加,向他們介紹《共產黨宣言》《唯物史觀略解》《辯証唯物主義》等社會科學書籍。10月底,馮品毅在離開學校前夕,先后在學生中發展了劉大風、趙紀彬、李大山、成潤、吳益普5名共產黨員。馮品毅走后,七師組建了黨、團兩個特別支部,劉大風任黨支部書記,成潤任團支部書記。從此大名七師有了中共黨、團組織。
1927年1月,七師放寒假前,又發展了10余名黨員,這批早期的學生黨員在日后直南地區黨組織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27年4月,謝台臣、晁哲甫、王振華等學校領導人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校領導的入黨意味著大名七師成為黨直接領導下的革命學校,為直南地區開展黨的活動提供了陣地。經過努力,到1930年,大名七師的黨團員數量已經發展到100多人,佔全校師生員工總數的三分之一。
直南地區黨組織迅速發展。大名七師的學生黨員利用放假或停課的時間走出校門,到周邊地區發展黨的組織。這一時期直南的大名、清豐、南樂、濮陽等15縣都有他們的足跡,涉及直魯豫三省。
在南樂縣,劉大風等人在佛善村成立黨支部,是南樂“第一個基層黨支部”,並且南樂縣委的領導人主要是大名七師出來的黨員。在濮陽縣,劉漢生、王從吾、平杰三等人在濮陽縣轄區同時建立了3個基層黨支部。在清豐縣,劉大風、趙紀彬二人在發展王啟祥為黨員后,建立了清豐縣第一個黨支部,1929年清豐縣委成立后,黨組織有了較快發展,至1932年已發展了大批黨員。在大名縣,1929至1930年間,解蘊山、成潤等同志擔任了縣委的領導工作,在他們的組織下,大名七師周圍的10多個村庄均開辦了農民夜校,動員農民學習文化和進步思想。他們還派人深入農村,在全縣60多個村庄發展了黨員,建立支部20多個,黨員人數增加到200余人。
此外,大名七師黨員還在直南的長垣、南和、巨鹿、威縣、沙河以及山東的濮縣、范縣、館陶等地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以上種種活動,大名七師才會被稱為“直南黨組織發展的策源地”。
大名七師黨組織領導的革命活動。在發展基層黨組織的同時,師生黨員也在不斷領導著地方斗爭,影響很大。如黨組織初創時,領導了以紅槍會為代表的農民會道門組織,直接與封建軍閥和土豪劣紳進行武裝斗爭。還創辦農民夜校,提升群眾思想覺悟。農民夜校使用的課本名為《農民夜校讀本》,通過分析農民被剝削的來源,啟發他們階級斗爭的覺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29年“雙十節”當天,國民黨縣黨部舉行了慶祝活動,大名七師黨組織利用此次活動時機進行了一次大規模宣傳,公開提出“打倒國民黨、反對進攻蘇區”等口號,大批黨團員走上街頭,書寫標語、散發傳單。這次行動擴大了黨組織的影響力,也極大震動了當地國民黨組織。在當時,散發傳單或下鄉發動群眾是很危險的事情,反動軍警隨時都會搜捕革命人士,因此大家在行動時就想出許多巧妙的辦法。有一次幾十位同學上街寫標語,每人手裡拿著幾支粉筆,布滿了整個街道,大家一齊動手、隨寫隨走,一會兒功夫大街小巷便滿是標語。等軍警察覺后,同學們已繞道返校,有的裝作行人在街上買東西,軍警毫無辦法,隻得逼令群眾盡快擦掉。
大名建有七師、十一中、五女師三所省屬院校,雖然七師黨組織發展迅速,但整個大名學生工作發展很不平衡,尤其是五女師一直為落后鄉紳控制。針對此情況,大名七師黨組織以學生會的名義提出建立大名學生聯合會,利用合法機構掩護黨的活動,逐漸在其他兩所學校建立了黨組織。在其影響下,五女師的學生對封建落后教育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並於1929年11月爆發了反封建的民主斗爭。大名七師的黨組織發揮學聯作用,在城中號召各學校同學一致起來援助五女師。這次學生運動的規模是空前的,經過全體學生共同努力,五女師撤換校長,運動取得了勝利。
七七事變后,日軍很快佔領了保定、石家庄等地,大名七師被迫南遷並最終停學。校園雖已不復存在,但大名七師培養出的不少師生日后都成為信念堅定、經驗豐富的優秀共產黨員,他們像星星之火,照亮了中國革命的前進方向。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