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學術研究要“求異存同”

——經濟學家孫冶方的治學之道

余麗平 何兵兵

2023年07月26日08:43    來源:學習時報

學人小傳

孫冶方(1908—1983年),中國經濟學家。原名薛萼果,江蘇無錫人。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初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37年9月后任中共江蘇省委文化工作委員會書記。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國家統計局副局長、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顧問、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為宣傳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不懈努力,對中國經濟建設和經濟理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著有《孫冶方全集》。

孫冶方自20世紀30年代起從事經濟理論研究,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獨創見解,推動了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的深入發展,為中國傳播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作出了重大貢獻。

“使理論能為實踐服務”

作為經濟學研究工作者,孫冶方非常注重基本功。他認為,經濟研究的基本功應包括讀書和調查研究兩個方面,二者不可偏廢。隻有將二者緊密結合,理論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一方面,孫冶方非常重視理論學習,他說:“研究政治經濟學,不摳概念是不行的,概念不清,會誤入歧途。”還強調摳概念就要系統地讀文獻,不僅要讀經典著作,而且要讀資產階級、修正主義著作,讀現代作者的著作。孫冶方在《也談理論聯系實際和百家爭鳴問題》一文中指出:“要推進經濟科學的發展,還是要提倡讀馬列主義的經典著作,特別要提倡讀《資本論》,不但對青年,就是對老年,都要提倡一遍、二遍、三遍、四遍地讀《資本論》,讀馬列原著。”但孫冶方從不迷信書本上的“條條”,而是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判斷各種經濟理論的正確與否,敢於從“俄文版的馬克思主義”中剔出“假貨”,剔出不符合中國國情的“條條”,按中國國情去檢驗“舶來品”的真偽和適用性,在批判和獨立思考中形成自己的經濟思想體系。孫冶方強調:“我們不能把馬克思的著作(包括《資本論》在內)生搬硬套……我們既反對生搬硬套的教條主義,也反對離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就事論事的經驗主義或實用主義。”

另一方面,孫冶方非常重視實踐。他主張經濟理論工作者要深入農村、工廠、商店,同農民、工人、店員,特別是同做財務會計工作、計劃統計工作的同志交朋友,體驗實際生活,做些典型調查。1955年,孫冶方被調到統計局擔任主管綜合平衡、勞動工資和農村統計的副局長。第一手的統計資料為孫冶方的經濟學研究提供了養分。孫冶方指出:“到統計部門,雖然時間很短,不過兩年多,但對我學習經濟學來說卻是得益非常之多。因為在這裡不僅接觸到一般的實際,而且接觸到綜合的資料……從許多方面來說,統計部門是學習經濟學的好地方。”

“符合真理的觀點一個也不放棄”

堅持真理、不怕犧牲是孫冶方身上寶貴的品質。在一次關於政治經濟學理論問題的討論中,孫冶方強調要重視價值和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作用。當場有人問他:“那麼,你認為國民經濟綜合平衡依據的是什麼規律?”孫冶方脫口而出:“千規律,萬規律,價值規律第一條。”

在經濟理論問題上,隻要是經過反復研究、深思熟慮,孫冶方認為是正確的觀點,他都敢於堅持。他說:“我長期堅持的政治經濟學觀點成了我堅強的精神支柱,幫助我戰勝了一切困難。”孫冶方強調自己“一不改志,二不改行,三不改觀點”,他還說:“理論上的是非一定要弄清楚,符合真理的觀點一個也不放棄!”

孫冶方認為摸風向、探氣候的學術風氣是不可取的。在《〈社會主義經濟的若干理論問題〉續集》一書中,他批評這種現象:“我也討厭那種聞風而倒的‘風派’人物,這些同志並不是不懂馬克思主義的常識,而是有私心。因而,東風來了唱‘東調’,西風來了唱‘西調’,經常變換臉譜。”孫冶方強調,研究經濟學不是為了自己發財,而是為了富國裕民,是用經濟學來為人民服務。

“允許批判,也允許反批判”

“雙百”方針是黨和國家發展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的基本方針,孫冶方也深知學術自由的寶貴,他一向主張“搞理論,搞學術研究不能採取‘求同存異’的辦法,而要採取‘求異存同’的辦法”,提倡同別人進行指名道姓的爭論。

在學術討論中,孫冶方虛懷若谷,注重平等待人。對於學術界晚輩、年輕人的登門拜訪,無論識與不識,孫冶方都盡可能竭誠接待、聽取意見,盡管花費許多精力,但他樂此不疲。對於青年人所寫的文章,其主張隻要有三分新意,便要盡量提供發表機會。他提倡學術民主,從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而是真心誠意歡迎別人對他的觀點提出各方面的批評和商榷意見,公開檢討並放棄那些被實踐証明是錯誤的或自己認為應該補正的學術觀點。例如,他曾一度否定獎金的作用,但當他認識到這個觀點不正確的時候,就公開作了修正。如今,以他名字命名的孫冶方經濟科學獎是迄今為止中國經濟學界的最高獎,激勵了一批又一批經濟學界新人,為推動中國經濟科學的繁榮和發展作出貢獻。

孫冶方主張在學術問題上要提倡點名的批評和反批評,認為要提高整個經濟學界的科學水平,就應該來個大點名、大批評、大反批評。他強調:“有不同意見互相點名批評,經濟學園地也就熱鬧了,站得住腳的觀點不怕別人點名批判,站不住腳的觀點,別人點名越早,對你的幫助越大。”正如馬克思所說,“真理是由爭論確立的,歷史的事實是由矛盾的陳述中清理出來的”,隻有在爭論中才能使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步深化。真理並不害怕批判,它隻會越辯越明。在《價值規律的內因論和外因論——兼論政治經濟學的方法》一文中,孫冶方指出:“求同存異,這是外交和統一戰線中所應採取的一條原則。但是,如果在科學研究中也講求同存異,那就沒有什麼問題可以研究和討論了,科學也就不會前進了。我主張科學研究應該是存同求異,互相找差異,正確地開展爭論。這樣才能把科學水平漸漸提高起來。”1981年,經濟學家巫寶三給孫冶方寫了一封信,以筆談的形式對其關於生產勞動問題的觀點提出了不同看法,孫冶方看到批評意見后非常高興,鼓勵對方寫文章刊發,並將來信發表在《科研簡報》上。直到臨終前,孫冶方還表示希望后人對他的經濟學觀點進行評論,在遺言中寫道:“對於大家認為正確的觀點,希望廣為宣傳﹔但同時對於那些片面的,以致錯誤的觀點,也希望不客氣地加以批判,以免貽誤社會。”孫冶方這種開放求是、吸納灼見的治學態度,求異存同、寬厚包容的博大胸懷,是我國經濟科學發展的寶貴財富。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