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人民英雄紀念碑背后的故事

2023年07月25日08:32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原標題:人民英雄紀念碑背后的故事

  人民英雄紀念碑是新中國第一座大型紀念性建筑工程,佔據了天安門廣場的中心位置,在政治上、文化上都具有重大意義。人民英雄紀念碑應該建成什麼樣,成為當時各方人士高度關注的問題。

  1949年9月30日,新中國開國大典前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正在進行,會上為即將誕生的新中國作出很多重要決定,其中就包括為犧牲的人民英雄修建一座紀念碑。關於紀念碑建在何處,開始有人主張建在東單廣場,有人主張建在前門樓上,有人主張就在中華門的原址建立,也有人主張建在西郊八寶山上。最后,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定將紀念碑建立在全國人民政治活動中心——天安門廣場。當日下午,毛澤東率領全體代表到天安門廣場舉行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典禮。

  1958年5月1日,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上,迎來了一座專為人民英雄而設置的新式建筑。它的建立,不是以國家領袖、民族英雄、知名人士為塑造對象,而是以歌頌人民英雄作為紀念碑的主題,這在中外紀念性建筑中都是少有的。毛澤東親筆寫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大字,同時,在毛澤東起草的僅100多字的碑文中,就有8處提到了“人民”二字,深刻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尊重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的鮮明態度。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圍繞“紀念死者、鼓舞生者”的初衷展開,處處體現人民性,如碑下須彌座10幅浮雕,生動展現了姿態、面貌和表情各異的172個英雄人物,他們都是普通的工人、農民、士兵和學生等。在最初設計的紀念碑浮雕方案中,《虎門銷煙》《金田起義》兩幅作品的浮雕小稿裡曾有林則徐、洪秀全的形象﹔在未被採用的《二七大罷工》浮雕草圖中最初也有林祥謙的形象,在設計創作過程中也曾有過描繪革命領袖人物和歷史重要人物的構思。但這些最終都沒有被採納,而是在有限的畫面中突出人民群眾的形象。

  與設計國旗、國徽一樣,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方案也面向全國征集。截止最后定案時共收到240多件設計方案。這些方案大致可分三種主要類型:平鋪在地面的方案﹔巨型雕塑方案﹔高聳的碑形、塔形方案。經各方面專家、設計者們反復討論后,由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確定,以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設計方案為主,同時參考其他方案。該設計方案繼承中國傳統碑的造型,以“碑文”為中心主題,用浮雕的形式表達“碑文”的英雄事跡。

  碑型的設計,針對天安門廣場南北長、東西短的空間特點,棄扁(中國古碑扁平、矮小)就方(四方體設計方案),從外形設計上打破傳統。碑的朝向,最初設計是以朝南方向為主要立面。在建造過程中,考慮到參觀人流主要是從長安街進入天安門廣場,觀眾主要集中在廣場北部,這樣就看不到紀念碑的正面了。因此,一反傳統的“坐北朝南”建筑布局,改為以朝北一面為主要立面。同時,碑身在三分之一處略有收分,使得紀念碑更挺拔、有力,這是吸收古典柱式的做法。建成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成為代表國家形象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它庄嚴宏偉的雄姿,具有中國獨特的民族風格。

  (摘編自4月28日《學習時報》 李霞/文)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