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建農
2023年07月24日08:21 來源:學習時報
眾所周知,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成為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隨后發起的秋收起義、廣州起義雖然遭遇了挫折,但許多領導人和保留下來的武裝力量,繼續為中國革命事業而頑強戰斗,成為人民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革命火種。而參與這些武裝起義的部隊,很多同根同源,與中共領導組建的第一支成建制的軍事力量葉挺獨立團有著緊密的聯系。
從無到有的人民軍隊
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在創建之初就以開展工人運動為自己的主要工作,進而發展至聯合其他各革命階級共同致力於民主革命。黨在成立初期,重視工人運動,一定程度上無視或輕視軍事運動。黨對軍事力量的重視,是在開展工農運動受到反動勢力的拼命反抗和殘酷鎮壓的情況下萌發的﹔對軍事斗爭的最初接觸則是在國共合作條件下,從學習蘇聯參與創建黃埔軍校、主導開展國民革命軍的政治工作開始的。
黨領導的第一支武裝,是1924年11月下旬組建的大元帥府鐵甲車隊,是由中共廣東區委創建並領導的,人數隻有150多人,職責主要是拱衛廣東革命政府、蘇聯顧問團及其他中樞機構。整整一年之后,1925年11月21日,仍是由廣東區委領導,以鐵甲車隊為基礎,擴充組建了由葉挺任團長的獨立團。
作為北伐先鋒,1926年5月20日,葉挺獨立團北上進入湖南,不久即佔領了湖南攸縣縣城。首戰淥田,以一個團戰勝敵人六個團,打出了軍威,也堅定了廣東國民政府北伐的決心。隨后,葉挺獨立團進攻醴陵,參加汨羅江會戰,奇襲汀泗橋,攻克咸寧,決勝賀勝橋,血戰武昌城,一路勢如破竹,為第四軍贏得“鐵軍”的稱號。葉挺獨立團作為黨領導組建的第一支成建制的軍事力量,對后來新型人民軍隊的誕生和發展壯大產生了重大和深遠的影響。
葉挺獨立團與南昌起義軍
1927年初,國民政府由廣州遷到武漢后,北伐軍進行擴編。黨決定利用葉挺獨立團在北伐中的戰功和聲望,以其為基礎擴充發展自己的武裝力量。葉挺獨立團被擴充分編為第四軍二十五師(由第十一軍副軍長朱暉日兼師長,葉挺任副師長實際主持軍務,李碩勛任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和第十一軍二十四師(3月25日,葉挺由第二十五師副師長轉任第二十四師師長)。朱德在1944年回顧這段歷史時,明確指出“葉挺獨立團后來發展為二十四、二十五兩個師”。
1927年7月15日,武漢政府汪精衛集團實行“分共”,標志著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徹底失敗。被逼上絕路的中國共產黨人,很快就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首先就是傾其全力,在南昌發動武裝起義。參加南昌起義的隊伍,有賀龍任軍長的第二十軍7000余人,有朱德率領的第三軍軍官教導團一個營和南昌公安局警察隊400余人,再就是葉挺兼任師長的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5500余人和由周士第率領的第四軍第二十五師3000余人。可見由葉挺獨立團擴展的這兩個師是參加南昌起義的隊伍中,黨的影響力最大、人數最多、裝備最好,又久經戰陣,因而是戰斗力最強的主力部隊。
南昌起義失敗后,留下兩支成建制和有組織的余部,一支是以第二十四師為主的1200余人,在董朗率領下與海陸豐彭湃領導的農軍會合,創建起海陸豐革命根據地﹔另一支是以第二十五師(包括直接由葉挺獨立團改編的第七十三團)為主的2000余人,經過轉戰贛南、湘粵邊和舉行湘南暴動,最后在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組建紅四軍,被編為紅四軍第二十八團,在以后的斗爭歲月,始終是朱毛紅軍的主力之一(即長征中搶奪瀘定橋和突破臘子口的紅四團)。
葉挺獨立團與秋收起義軍
秋收起義的主力軍是原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警衛團,不太被外界了解的是,該團也是由葉挺獨立團的骨干為基礎充實組建起來的。1927年4月19日,武漢政府誓師開始二期北伐,葉挺部隊的主力隨軍出征河南前線。而葉挺本人則奉命兼任武漢衛戍司令,率第二十四師的七十二團和第二十五師的七十五團留守武漢。為加強武漢的防務,在平定夏斗寅叛亂后,葉挺又組建起第二方面軍警衛團。何長工回憶該團“是葉挺獨立團的一個營改編的,是我們黨徹底領導的,秋收起義以這個團為基礎,從武昌出發三千多人”。實際上,警衛團包括成建制地從由葉挺任師長的第二十四師抽調的一些連隊,以及第二十四師新兵訓導處的一個新兵營。該團團長盧德銘原是黃埔二期生,葉挺獨立團在肇慶時即為該團二營四連的連長,曹淵犧牲后繼任一營營長,后由第七十三團參謀長(接替改任第七十二團團長的許繼慎)轉任警衛團團長,秋收起義爆發時任總指揮。
汪精衛集團叛變革命“分共”后,中央安排警衛團參加南昌起義,行至黃石時,得知南昌起義大軍已經南下,而他們的去路又被追隨汪精衛的張發奎部隊阻斷,便輾轉江西奉新再到修水駐扎,並因此得以作為主力參加了秋收起義。朱毛會師建立紅四軍時,該團被編為第三十一團,也是朱毛紅軍的主力之一(即長征中突破烏江和孫繼先率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的紅一團)。
葉挺獨立團與廣州起義軍
廣州起義的主力是葉劍英率領的第四軍教導團,是由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和毛澤東主持的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學員組成,其中有許多共產黨員,雖然不是直接源於葉挺獨立團,但也具有重要淵源關系。該團的前身是1927年5月被編組成的中央獨立師,由國民黨左派侯連瀛任師長、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的政治總教官惲代英任黨代表,在武漢衛戍司令葉挺率領下,配合葉挺部隊參加平定夏斗寅叛亂的戰斗。由中共黨員和青年團員以及工農運動積極分子組成的這支軍校學生軍,初經戰陣,一度慌亂。葉挺立即以嚴厲的紀律進行約束,經過調整,從而迅速成長為一支有生力量。后來該部被改編為張發奎第二方面軍教導團。南昌起義時該團也奉黨的指示東進參加南昌起義,途中卻被張發奎繳械,改由第四軍參謀長葉劍英兼任團長,並率領南下廣東,成為廣州起義的核心武裝。
葉挺獨立團及由其擴充的部隊雖然沒有成建制地參加廣州起義,但是參加南昌起義軍的葉挺部隊,在南下廣東重建根據地的斗爭中,在那裡播撒了革命的火種。少數軍事骨干,如南昌起義前和起義之后相繼擔任第二十四師參謀長的徐光英和蔡申熙,廣州起義時前者任工農紅軍總參謀長,后者任廣州公安局局長。獨立團的主帥葉挺,更是被推舉為工農紅軍總司令,參與對廣州起義的指揮。此外,曾經任葉挺獨立團連政治指導員的陸更夫和曾在南昌起義中任第十一軍政治部宣傳科長的袁國平,分別在廣州起義失敗后轉戰海陸豐過程中成立的工農紅軍第四師擔任政治部主任和參謀長。這也反映出葉挺獨立團在廣州起義中的作用和影響。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