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14日08:23 來源:農民日報
從湖南省長沙市寧鄉市大成橋鎮永盛村的村口望進去,隻見平坦的瀝青道路直通前方,道路兩旁樹木蔥郁,竹叢在風中搖曳。走進村子裡,不時能看到路邊裝點著造型質朴的竹篾工藝品。這些工藝品出自今年已經63歲的村民謝應召之手。“自己做的竹篾能夠被用來改善村容村貌,我感到很自豪。”他笑容滿面地說。
在寧鄉,村民主動參與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成為新常態。在各方齊心協力下,鄉村人居環境和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持續提升。不僅如此,在寧鄉市委、市政府的規劃布局下,各村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大力推動鄉村產業發展,為實現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近年來,寧鄉市按照生態美、村庄美、產業美、生活美、風尚美“五美”建設標准,建成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18個、美麗宜居村庄(屋場)526個、美麗庭院2萬余個,榮獲國務院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激勵縣、湖南省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縣等。如今,鄉村人心和、生態美、產業興,共同繪就了一幅安居樂業的和美圖景。
人心和,黨建引領聚合力
在永盛村,民居的圍牆曾經是令村干部感到頭疼的一件事。“東一處西一處的圍牆,不僅影響村容村貌,還妨礙道路的修整拓寬。”村黨總支書記謝明說。
村裡的圍牆是有來歷的。永盛村毗鄰煤炭壩鎮,曾是遠近聞名的小煤村。當時村裡人員流動大,各家各戶為了安全起見,紛紛建起了圍牆。2014年,隨著寧鄉開始取締關閉煤礦企業,永盛村也嘗試走轉型發展道路,但圍牆就這麼被留了下來,成了“防人之心不可無”的歷史見証。
為了說服村民拆圍牆,村裡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由黨員帶頭把自家圍牆給拆了,同時發動村裡聲望高、有人緣的鄉賢、能人分頭聯系各戶,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共同參與到鄉村建設中來。在各方齊心協力下,村民自發拆除圍牆140余座,恢復耕地154畝,建成12個美麗屋場。
“拆圍牆,補心牆。牆少了,心就寬了。”寧鄉市鄉村振興服務中心主任肖海燕介紹,群眾參與建設家園的願望強、熱情高,2022年,寧鄉市政府獎補8130萬元,群眾自主籌資籌勞1.2億元以上,拆除危房、棚屋1200處,實心圍牆2.1萬余米,創建美麗宜居村庄230個,打造美麗庭院8000余個。
“圍牆拆了,各家各戶走動變頻繁了,村裡的風氣也越來越好。”村民代表王鳳玲說。2022年,永盛村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為了更好地發揮群眾力量,大成橋鎮鵲山村“兩委”探索出“支部扎樁、社團織網、三員共治”工作機制,依托村情民意創新設立鄉村振興、鄉村治理等4個黨支部和志願者協會、文明勸導協會、巾幗風採隊、禁毒協會等8個社團協會,同時倡導支部黨員、協會會員、家庭成員三位一體,形成了黨員帶頭、能人引路、群眾同步的黨建聯動格局。
“在美麗屋場建設、鄉村治理等工作中,‘黨建賦能、群眾參與’發展模式凝聚起了強大合力,推動村級發展從貧、窮、臟、亂到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蝶變。”鵲山村黨總支書記陳劍說。據介紹,鵲山村2019年獲評全國鄉村振興示范村,2020年獲評全國文明村。
生態美,文旅融合謀發展
寧鄉市溈山鄉盛產溈山毛尖,上萬畝的茶園沿山坡層層鋪開,遠遠望去,一派雲霧繚繞、山巒疊翠的茶園風光。依托得天獨厚的茶產業、茶文化以及溈山自然風光,近幾年,溈山鄉按照“黨建領鄉、產業興鄉、旅游富鄉、生態美鄉”的總體發展思路,連續承辦茶旅文化節,大力推進茶旅融合發展,以此推進和美鄉村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今年4月中旬舉辦的第五屆茶旅文化節,開設了採茶比賽、制茶大賽、茶藝師培訓、攝影大賽等眾多活動,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到茶園裡賞春景、品春茶。”溈山鄉溈峰村種茶大戶易勝求說。
“我們除了要擦亮溈山毛尖的品牌,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溈山毛尖的文化價值與生態價值,把茶葉與茶文化、茶園、茶旅融合起來,把生態美轉化為發展美。”湖南溈山茶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穩說。
與溈山毛尖一樣,寧鄉種植黃梔子歷史悠久。黃梔子花是民間美食,果、根、莖均可入藥。在喻家坳鄉,通過“政府送花、群眾栽花”等活動,引導群眾自主種植,如今已是村村有基地、戶戶有花香。
一路走進喻家坳鄉喻家坳村,記者看到村民房屋的牆面上涂繪著與梔子花相關的各類圖畫和詩歌,而遠處山坡上盛開的梔子花潔白馥郁,吸引了眾多蝴蝶環繞其間。
“梔子花既有著較高的經濟價值,又有著很好的觀賞價值。”旭達梔子花基地負責人嚴斌介紹,近年來,喻家坳鄉以打造“梔子小鎮”為目標,大力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在美化人居環境的同時,發展梔子花經濟,傳播梔子花文化,實現和美鄉村高質量發展。
據悉,目前喻家坳鄉梔子種植面積已達萬畝,預計今年可摘梔子鮮花300萬斤,綜合年產值可達4500萬元,帶動超過1000人就業。
進入早稻生長季,綠油油的稻田也成了游客打卡的景點。在回龍鋪鎮回龍鋪村“四高”(高標准、高技術、高產量、高品質)萬畝糧食示范區,稻田規整連片,秧苗綠意盎然,新修的道路和水渠縱橫交錯,一派自然田園風光。
目前,寧鄉市“四高”萬畝糧食示范區創新推廣了綠色高產高效實用技術,在提高糧食產量的同時,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綠色發展,促進鄉村建設與自然生態環境有機融合。
產業興,村企融合添活力
在雙江口鎮槎梓橋村,生態牧場風光優美、設施完善,不僅有著2000畝連片牧草基地和200畝花海基地,還有著奶文化和農耕文化科普體驗館、透明乳制品加工廠等,每年吸引眾多游客前來休閑觀光。
“2016年開始,槎梓橋村與湖南優卓牧業開展合作,將槎梓橋村美麗宜居村庄集群與觀光型生態牧場連片構建,通過村企融合的發展模式,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槎梓橋村黨總支書記周尚軍說。
周尚軍介紹,一方面,企業集中流轉土地3000余畝,每畝租金600元,年租金180萬元,同時帶動當地600戶農戶開展牧草種植工作,戶均實現年增收4000元﹔另一方面,通過“公司+農戶”的模式,盤活各家各戶閑置資源,打造花海民宿、花海農庄等產業,培育壯大鄉土旅游經濟。
在永盛村,村企融合同樣方興未艾。作為曾經以煤礦為支柱性產業的村庄,在轉型階段也曾找不著發展方向。2017年,國家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落戶永盛村,這給永盛村“二次創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鄉村要振興,關鍵還是要實現‘從地下到地上’的轉變。”謝明說。從2016年開始,永盛村與湘都生態農業園共同打造農文旅、產學研基地,有效促進了村級集體經濟增收和村民就地就近就業,更為打造全域美麗宜居村庄提供了有力保障。
寧鄉花豬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也是湖南省“一縣一特”優秀農產品品牌。寧鄉花豬產業發展中心位於雙鳧鋪鎮合軒村,是集文化展示、科研養殖、休閑觀光、信息發布於一體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園區不僅承載著科研、科普的功能,還發揮著觀光、研學的效用,對於促進鄉村產業發展,進而推進和美鄉村建設,具有深遠的價值。”寧鄉市畜牧水產事務中心主任劉涌說。除了產業園,作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湖南省流沙河花豬生態牧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寧鄉建設了6個寧鄉花豬養殖基地,有效促進了當地農民就業增收,助推鄉村振興。
和美之道,在於環境改善,更在於人心所向,是一個由表及裡、形神兼備的發展過程。近幾年,寧鄉市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在不斷改善鄉村生產、生活條件的同時,激發起群眾內生發展動力,讓村民主動參與到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中來,為和美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動能、新思路、新舉措。(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王艷 梁嘉偉)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