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王泰吉詩歌中的舍生取義

方偉

2023年07月14日08:30    來源:學習時報

王泰吉是陝甘紅軍和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人之一。他先后三舉義旗,兩陷囹圄,一心向黨矢志不渝,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而英勇獻身。王泰吉的革命詩篇,是他革命生涯和革命精神的生動寫照。品讀其詩,猶見其人,更見其對黨忠誠、百折不撓的堅定信念和威武不屈、舍生取義的堅貞品格。正如王泰吉曾經的戰友習仲勛所指出的:他的詩詞,為無產階級的文化園地,增添了一筆絢麗的光彩。

“壯志不可任流連”

王泰吉出生於1906年,陝西省臨潼縣(今西安市臨潼區)人。他的父親早年曾參加同盟會,思想開明,追求進步。6歲時,王泰吉隨父到西安生活。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年僅13歲的王泰吉即參加了西安當地的學生運動。在陝西省立三中讀書時,受到陝西早期共產黨人魏野疇等影響,思想上逐步成為馬克思列寧主義者。1924年,王泰吉考入黃埔軍校一期。將由西安遠赴廣州時,他聯想到時局混亂不堪,憧憬學成之后濟世報國,吟誦了一首小詩:七尺男兒漢,足立天地間。滿目不平事,蹈履待何年。18歲的青年,一腔熱血、憂國憂民,在詩中抒發了對黑暗現實和社會不公的強烈不滿,表現出期望早日參加革命的遠大抱負。

黃埔軍校畢業后,王泰吉在黨組織的領導下積極參加兵運工作。1928年,他在陝西發動麟游起義,參與領導渭華起義。由於寡不敵眾,起義均失敗了。王泰吉與黨組織失去了聯系,他潛往河南南召縣,在當地的一戶財主家做長工,同時繼續開展革命宣傳。勞作之余,他以“南陽郎”為名,寫下了這樣的詩篇:“影背壯語幾經年,毛羽萎敗空蹁躚。摧折零落何足恨,壯志不可任流連。”“大河南北紅雲起,關隴烽火亦可期。寄語欲得升平者,吾人昭蘇在此役。”雖經挫折,他卻不自怨自艾,更不消沉萎靡,對革命前途始終充滿信心,堅信“紅雲起”“烽火亦可期”。在王泰吉看來,有壯志就要去實踐,想要天下太平、人民解放,必須進行黨領導下的革命武裝斗爭。

正是由於這些吐露心扉的詩歌,王泰吉受到了財主懷疑,后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押往南京。在獄中,王泰吉受盡折磨,革命意志卻毫未動搖,他提筆寫下了充滿激情的詩篇:“南京被押己巳年,蚤虱圍攻何足憐。翻身消滅爾丑類,革命精神練愈堅。”以蚤虱等“丑類”代指反動勢力,對其充滿了輕蔑和不屑,同時直言革命信念經過磨礪而愈發堅定,充分彰顯了王泰吉的樂觀精神和昂揚斗志。后經時任南陽守備司令楊虎城具保,王泰吉得以獲釋。楊虎城賞識他的才華,留他在部下任職。雖然寄身於國民黨軍營,但王泰吉一直在尋找時機重回我黨的懷抱。

“紅旗招展呼聲歡”

1933年7月,在中共陝西省委的領導下,王泰吉率領所部騎兵團在耀縣發動起義,“猶如石破天驚,在奄奄一息的革命火堆上加了一把干柴”。經過激烈戰斗,起義部隊被打散,王泰吉收攏余部退至中共陝甘邊特委所在地照金。此后,他先后擔任中國工農紅軍游擊隊陝甘邊臨時總指揮部總指揮、紅26軍42師師長,與劉志丹等同志一起,率領部隊連戰連捷,展現了杰出軍事才能,為開辟以南梁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

戎馬倥傯之余,王泰吉繼續以詩言志。“紅旗招展呼聲歡,願我同志齊向前,求自身之解放,為群眾而斗爭。精神抖擻兮推翻統治,邁步前驅兮趕走列強。有工人,有農人﹔赤衛隊,先鋒隊,周圍遍布游擊隊。槍聲劈劈拍拍,拍拍劈劈連聲響,喇叭唧唧嗒嗒,嗒嗒唧唧不住吹,沖鋒前進如虎飛。每日間出入槍林,身冒彈雨,雄矣哉!人人爭先,個個恐后,作階級之前驅,毀敵人之營壘。世界革命快成功,人類平等可期待。同志須斗爭,政權必歸工農兵!”這首《紅軍進行曲》句式靈活,層次分明,節奏感和畫面感都很強,給人一氣呵成之感,而無任何雕琢之痕。起句就很高昂,為全詩定下了歡快激揚的調子。隨后數句寫出王泰吉希望戰士們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團結奮斗,接著用對仗、擬聲等手法描寫了戰士們冒著槍林彈雨英勇戰斗的場景,熱情贊揚了紅軍戰士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最后寫革命必定會勝利,呼吁戰士們堅定信心、堅決斗爭,洋溢著豪邁激情,充滿催人奮進的力量。

王泰吉與戰士們同甘共苦,戰斗中身先士卒,深受戰士們敬重。他曾寫下一首四言短詩贈送給幾位“每戰輒有所獲斬”的年輕戰士:“毀彼頹屋,建茲新村。何以為材,舍君其誰?”雖然僅有16字,卻抒發了朴素真摯的感情,贊頌戰士們是破壞舊社會、建設新社會的棟梁之才。這是對戰士們的鼓勵,也是他自己懷抱的革命理想的自然流露。“行軍路經廟灣前,貧農扣馬訴顛連。似應屢夢求解放,靜候撥霧見青天。”這首詩為我們生動地呈現了這樣的場景:隊伍正在行進途中,一位貧苦農民攔住去路,王泰吉等認真傾聽他的傾訴,深有觸動的他,希望這位農民耐心等待革命勝利的到來,同時鼓勵戰士們敢於斗爭、勇往直前。

“自我犧牲視如歸”

1934年初,為壯大革命力量,王泰吉主動向黨組織請求去豫陝邊做兵運工作。在途經淳化縣通潤鎮時,被他的一位舊相識出賣,又一次身陷羅網。王泰吉深知此次凶多吉少,萬千思緒化為獄中牆壁上的兩首題詩:“幾經奮起幾顛沛,愧無良平智量深。引頸辭世誠快事,瞑目慶祝紅旗飛。”“二十八歲空蹉跎,為謁故人入網羅。狐鴉結交吾有愧,懸睛待看事如何。”第一首前兩句慨嘆幾次舉事均未成功,慚愧並無張良、陳平那般足智多謀。后兩句寫出了自己能夠為黨和人民事業而獻身是一件快意之事,而革命烽火熊熊燃燒更是值得慶祝。第二首前兩句寫自己為革命做的還很少,表達出不能繼續為革命出力的遺憾之情。后兩句再次言愧,同時化用春秋時伍子胥“懸目東門”的典故,體現了對革命必然成功的篤信和執著。

在通潤鎮監獄內,王泰吉利用敵人讓他招供的紙筆,晝夜疾書,撰寫了《困頓漫語》一冊,“不下萬言,內中詳敘半生革命經過”,可惜后來“輾轉傳閱,僅留殘片”。其中有“功名不必自我成,革命實踐作先鋒”“莫行於先誰繼后,自我犧牲視如歸”等詩句,鮮明表現了詩人拋功名於腦后、置生死於度外的崇高品質。

在被送至西安關押后,面對敵人的軟硬兼施,王泰吉不為所動,決心慷慨赴死。早在麟游起義失敗時,王泰吉在給父母的信中即寫道,“男以身貢獻社會,生死利害,在所不計”,表達了願為革命獻身的理想。這次被捕,他在給父母的信中再次袒露心聲:“男革命目的,在推翻國民黨統治權,國民黨殺男,為意中事。”犧牲前,王泰吉留下了生命中的最后兩首詩作。一首絕命詩:“崤函振鼓山河動,蕭關頻翻宇宙紅。系念袍澤千裡外,夢魂應知寄愁容。”生死之際,心心念念的仍然是未竟的革命事業,希望戰友們繼續奮斗,實現“山河動”“宇宙紅”的夙願。另一首中寫道:“咱從來不說奈何天。這頭顱任你割斷,這肉體任你踏踐,一切聽自然。”兩首詩中飽含著浩然正氣,這種正氣,是對黨和人民的無限熱愛,是對一切反動勢力的睥睨蔑視,是堅守理想信念雖死無悔的毅然決然。1934年3月3日,王泰吉於西安綏靖公署軍法處內英勇就義,生命定格在了28歲,踐行了他“孝父敬母雖兒願,坎坷國事任旁觀?!捶胸頓足捺不住,壯志未酬生不還”的赤誠初心。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