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工作深入推進——

專業新發展 育人新亮點(深閱讀)

本報記者 吳 月

2023年07月11日08: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來自福建農林大學的研究生(右一、右二)在田間開展課題研究。
  魏永青攝(人民視覺)

  核心閱讀

  從鑽研公式到育種助農,從實地考古到學習家政……專業各有精彩,奮斗成就未來。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學科專業供給側改革深化,圍繞服務國家戰略、服務民生急需等方面,一批學科專業建設腳步加快,人才自主培養質量不斷提高。

 

  前不久,教育部公布2022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截至目前,我國本科專業目錄包含93個專業類、792種專業。學科專業是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支柱,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平台。教育部等5部門印發的《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改革方案》)提出,深化學科專業供給側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

  相關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建設有哪些特點?學生們又有何學習感受?記者採訪了部分高校師生。

  支持增設國家戰略所需專業

  “為強國建設添磚加瓦”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工作深入推進。其中,為推動高校主動服務國家戰略,支持有關高校增設了儲能科學與工程、密碼科學與技術、生物育種科學等新專業。

  “未來,我想成為新能源儲能電氣總工程師!”西安交通大學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首屆學生劉羽霄說。

  2020年,西安交大設立國內首個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大教授何雅玲介紹,儲能科學與工程是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的新興專業。如今,已有63所高校設置該本科專業。

  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貢獻青春力量,則是中國農業大學生物育種科學專業學生石玥的志向。

  2021年,生物育種科學專業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從小我就被袁隆平院士的事跡打動。得知學校開設全國首個生物育種科學本科專業后,我堅定地選擇報考,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強國建設添磚加瓦。”石玥說。

  中國農業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白菲介紹,在課程設置上,生物育種科學專業以遺傳育種專業課為基礎,增設智能育種原理、分子設計育種等新課程,以及基因組信息學、生物統計學等交叉學科課程。

  “前不久,我們連線了科技小院的學長學姐。聽到他們用育種知識提升產業優勢的故事,我更堅定了科研助農的決心。”眼下,石玥正為暑期實踐做准備,“我將和同學們前往種業企業調研,通過育種技術實操和實習提升實踐和創新能力。”

  建強基礎理科學科專業

  “腳踏實地、沉下心來”

  《改革方案》提出,建強數理化生等基礎理科學科專業,適度擴大天文學等緊缺理科學科專業布局。

  學習基礎理科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享受証明數學理論的過程,喜歡解出題目時的成就感。”學了4年,首都師范大學2023屆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畢業生袁小霖對數學的熱愛有增無減,表示畢業后還將繼續深造。

  “數學是科技進步的強大動力源泉,在人工智能、大數據處理等領域有重大應用價值。越是具有深遠影響的成果,越需要腳踏實地、沉下心來。”首都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副教授馬雪鬆說。

  《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建好300個左右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據介紹,目前已在77所高校布局建設288個,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是其中之一。

  “遠在北極地區的海冰,也可能對我國天氣氣候產生影響。研究其中的物理機制、找到有效的預報因子,對於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預報預測有重要意義。”對著電腦上的天氣圖,該校2020級大氣科學拔尖班學生霍芊伊解釋自己所學的專業。

  “大氣科學專業與應對氣候變化息息相關。畢業生可在天氣學、氣候學、大氣物理學等眾多領域從事教育、科研、管理等工作。”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院長周波濤說。

  推進基礎文科學科專業建設

  “感受到文明是那麼鮮活”

  《改革方案》提出,系統推進哲學、歷史學等基礎文科學科專業建設。在加快新文科建設方面,積極發展文科類新興專業,推動原有文科專業改造升級。

  “古文字學的研究對象深具歷史厚重感。同時,這也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涉及語言文字學、考古學、歷史學等多個學科。”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古文字學系系主任何景成介紹,2021年,吉林大學獲批設立古文字學本科專業,並納入“強基計劃”招生。

  就在這一年,李盈玉填報了志願,成為吉林大學古文字學專業學生。“高中時,語文老師在黑板上寫下甲骨文‘馬’字。那時,生動而神秘的古文字就引起了我的興趣。”她回憶道。

  兩年來,李盈玉已學習了文字學概要、古代漢語等專業課,夏商周考古、戰國秦漢考古等考古學課程及詩書易導讀等文獻學課程。受益於導師制、科教協同育人等培養模式,她在課余積極參加科研訓練,在古文字學習道路上不斷探索、進步。

  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離不開考古學。眼下,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學生孫晨瑜正在參加田野考古綜合實習課程。

  清晨6點半,穿好工作服,背上手鏟、手套,孫晨瑜從古豳地考古實習基地出發,前往兩公裡外的西頭遺址斜圳地點。作為實習考古隊員,她需要在探方裡一遍遍刮面、劃線,尋找遺跡邊界,收集出土遺物,並進行拍照、繪圖、文字記錄。“田野考古是考古學研究的基礎。雖然辛苦,但用腳步丈量遺址范圍、用手鏟清理遺物覆土的時候,我感覺自己真的在觸碰歷史,感受到文明是那麼鮮活。”孫晨瑜說。

  建設服務民生急需專業

  “希望投身養老事業”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教育部服務民生建設急需,新增老年學、養老服務管理、健康服務與管理、慈善管理等專業,並擴大了預防醫學、護理學、家政學等專業布點規模。

  “通過專業學習,我逐漸認識到家政學的重要性。”吉林農業大學2007屆家政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宋小舟說,例如,在“家庭營養學”課上,他不僅了解到飲食營養對個人和家庭幸福的意義,還深入思考飲食習慣背后的社會因素。如今,宋小舟在一家家政企業任職,還攻讀了社會學研究生。

  吉林農大家政學院院長吳瑩介紹,家政學專業在家政與社會發展、老年社會福祉等民生緊缺領域開展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注重以需求為導向,產教協同育人。

  前不久,宋小舟的學弟、2020級本科生洪帥參加了家政行業服務與管理綜合實踐,在一所非營利性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實習。“我了解到,目前家政企業、相關部門很需要經過高校系統化培養的專業人才,家政學專業的就業選擇很廣闊。”洪帥說。

  養老服務管理專業同樣與民生需求息息相關,在2020年教育部首次批准設置並納入本科專業目錄后,目前已有26所高校開設該專業。“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對專業的高素質養老服務管理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中華女子學院管理學院院長侯典牧說。

  中華女子學院養老服務管理專業本科生王彥茹,平時廣泛學習管理學、社會學、護理學等方面的課程,還經常走進養老機構,提高實踐能力。“選擇這一專業,就是希望能用所學知識服務老年人,畢業之后,我希望投身養老事業,用我所學習的知識與技能幫助更多人!”王彥茹說。

 

  本期統籌:欒心怡

  《 人民日報 》( 2023年07月11日 04 版)

(責編:王瀟瀟、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