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融合文明實踐、文化服務、理論宣講,“文化”加“文明”,浙江農村文化禮堂——

播撒文明種子 建設精神家園

本報記者 張 賀 鄭海鷗 劉軍國

2023年06月23日09: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浙江紹興市上虞區道墟街道新屯南村景色。
馬德良攝

浙江麗水市縉雲縣官店村文化禮堂內,村民在排練節目。
李咸德攝

浙江嵊州市北漳村文化禮堂開展端午主題活動。
竺華英攝

浙江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文化禮堂內,老師教孩子們唱京劇選段。
張 斌攝

在浙江農村,如今人氣最旺的莫過於農村文化禮堂,無論平日還是假期,從清晨到夜晚,一座座或古朴或現代的文化禮堂裡人來人往,唱歌、跳舞、打球、看書、寫字、聽戲……農民的日常生活浸潤著文化的味道,群眾自豪地稱文化禮堂是自家的“村庄客廳”,是自己的“精神家園”。

浙江省在深入推動“千萬工程”的過程中,把文化放在重要位置,從2013年起在全省打造農村文化禮堂,讓文明有禮的時代風尚激發團結奮進的精神狀態,讓文化的力量成為鄉村治理和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在之江大地邁向現代化的壯麗詩篇中寫下了絢麗多彩的文化篇章。

以文化人,打造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

“多寫一個字,少打一張牌﹔多一個球場,少一張牌桌﹔多一場演出,少一場糾紛”。近年來,浙江農村流傳著這樣一段順口溜。與變化相關的,是遍布田野鄉間的農村文化禮堂。

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是浙江省加強和改進基層工作的一大創舉。曾幾何時,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浙江農村有的地方出現了文化生活貧乏、社會矛盾增多、封建迷信抬頭、精神文明滯后等問題。

“我們不但要環境美,還要心靈美!”2013年,在推進“千萬工程”大力整治農村衛生環境的同時,為順應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農村文化禮堂,通過文化引領實現“心靈美”。

浙江在建設農村文化禮堂時注重融合發展,把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農村基層文化站、農家書屋、文化共享工程等農村基層文化服務納入進來,使文化禮堂功能更全、服務更優、魅力更足。“文化”加“文明”,文化禮堂把新風尚的種子播撒到千家萬戶。

一段重建鄉村基層文化生態、厚植鄉村文明土壤的文化之旅由此展開。

“咱們東風村,人好民風淳。家宴唱主角,山鄉育新風……”在浙江長興縣煤山鎮東風村文化禮堂裡,村民們圍坐在一起,跟著志願者學唱鄉風文明詩歌。長興縣充分發揮文化禮堂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作用,圍繞移風易俗開展文藝排演、政策宣講、志願服務等活動,向農民群眾講清楚為什麼要移風易俗,移什麼樣的風、易什麼樣的俗,宣傳教育深入人心,文明新風在廣袤農村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浙江農村文化禮堂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創新手段開展理論宣講,使理論宣傳更接地氣、更有活力。情景劇、快板、器樂配唱、沙畫說故事……近年來,浙江寧波市“鄞鈴”文藝微黨課宣講團把“講理論”與“講故事”相結合,深受基層黨員群眾歡迎。鄞州區橫溪鎮金峨村村民朱裕仁說:“宣講十分接地氣,像我這樣文化程度不高的,也能聽得懂!”

青山環繞、綠水奔流,粉牆黛瓦、青石小路,歌聲飄揚、小吃飄香……走進江山市大陳村,游客們無不為這裡整潔的環境、悠久的文化、古朴的建筑而沉醉。但他們不知道如今入選“全國十大最美鄉村”的大陳村以前卻以臟亂差而知名,房屋破敗、污水橫流,令村民叫苦不迭。而更讓人憂慮的是,村裡人心不睦,鄰裡糾紛不斷。因為心不齊,村裡什麼工作都難以推進。

“怎樣才能改變?”時任大陳村黨支部書記的汪衍君想到了唱歌。大陳村素以德孝文化而知名,繼母40年尋找失散繼子的故事在這裡家喻戶曉。2008年,以這個故事為題材,江山市第一首村歌《媽媽的那碗大陳面》在大陳村誕生了。在汪衍君帶領下,村裡男女老少人人學唱、人人會唱。沒過多久,汪衍君驚訝地發現,村民臉上的微笑多了,彼此關系融洽了,村干部上門動員拆除違章農家樂和雞窩豬圈時的阻力小了。

到今天,這首歌發展成一台戲《大陳見面》,由村民擔任主演的這台戲在村裡有300多年歷史的祠堂裡上演了100多場。沉浸式的演出與觀眾毫無距離,感人肺腑的故事令游客不時拭淚。“有不少來我們村研學的孩子看了戲,邊哭邊說‘一定要孝敬父母’。” 汪衍君自豪地說。

文化氛圍引來八方賓客。現在大陳村每年接待游客近30萬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達3.6萬余元,村集體收入從當年負債68萬元到今天每年收入100多萬元。

“鄉村治理說到底是治理人心,而文化正是打開村民心門的鑰匙。”汪衍君說,“通過建設文化禮堂把村民的心凝聚起來,使我們能把精力集中在發展上。大陳村能有今天的變化,文化建設是關鍵。”

與汪衍君深有同感的是紹興新屯南村黨總支書記陳國榮。

“曾經有段時間,村裡的文化活動比較匱乏,鄉情淡薄,也常有一些贍養、鄰裡關系的糾紛出現,影響著鄉風民風。”陳國榮說,文化禮堂的建設使村裡情況有了很大改觀。一方面讓鄉親們的農閑生活品質有了很大提升,從打牌換之以跳舞、歌唱、看書﹔另一方面,文化禮堂大力宣傳能人、善人、好人,村民都以上榜為榮,就把大家心中最淳朴的尊老愛幼、樂於助人、鄰裡和睦等美好品德激發了出來。

“身邊榜樣的事跡,可親可敬可信可學。”陳國榮說,“現在人們都夸我們村的村容村貌好、禮堂服務好、村民精神面貌好,一些大學生也選擇回到家鄉。”

1996年出生的韓童現在是村裡的社工,“作為土生土長的新屯南村人,這些年看到家鄉實實在在的許多變化,尤其是村民的精神面貌更加積極向上,讓我特別願意回來。”韓童介紹。

以文富民,推動文旅融合,用文化助推鄉村振興

“幾多山水緣,又見江南春。心跟歌聲走,夢隨畫卷醒。幾多藝術美,瀟洒寫人生……”茶園漫山,村歌悠揚,這首《畫外桐塢》描繪的就是杭州市西湖區外桐塢村。村子有上千年歷史,因當地桐樹茂盛,故取名“外桐塢”。

剛一走進村子,就遇到了農民傅劍華,村裡人都稱他“牛哥”。隻上過小學三年級的他,如今開著一個裱畫鋪,還經常舞文弄墨,作品有模有樣。

“我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之前對藝術一竅不通。”憨厚的“牛哥”拿出剛剛創作的一幅《竹》,“受老師熏陶和悉心指導,我慢慢開始學習裱畫、書法、繪畫。到現在已經堅持7年了。”

類似“牛哥”的村民還有不少,他們的很多作品都展覽在古色古香的外桐塢村文化禮堂裡。“文化禮堂定期邀請藝術家給村民上課,現在從小學生到80多歲的老人,比起唱歌跳舞,大家更喜歡文墨,有事沒事寫上幾個字,畫幾張畫……”村文化禮堂管理員厲萍說。

這些年,來自中國美術學院、浙江工業大學、浙江大學等的油畫、國畫、雕塑、陶瓷、攝影、音樂等領域的藝術工作者,紛紛來到這個藝術氛圍濃厚的小村,開設工作室、美術館,也經常給村民上課,亦師亦友。

漸漸地,越來越多從沒接觸過藝術的村民加入文藝隊伍中,他們與藝術家在村裡一起畫牆畫、設置藝術裝置,裝飾裝修農房,開設藝術主題民宿,在民宿中增設藝術公共空間……把整個村子裝點得典雅精致,儼然是一個文化藝術創意村庄。

為了吸引更多城市裡的藝術家,並鼓勵村民學習書畫,村裡新建或改建了美術館、藝術公社、年糕坊等6個高品質的陣地,供學習培訓、舉辦展覽、交流切磋。

藝術氣息濃厚的“畫外桐塢”,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打卡目的地。“每月我們都有農夫市集,村民和藝術家一起售賣作品和農產品,日流量平均超過1萬人,拉動消費100萬元左右。”村黨總支委員李強說,游客漫步小巷茶園、沉浸在文化禮堂和美術館,“鄉村旅游有了更豐富的內容和深厚的底蘊,未來潛力無限!”

白天扛著鋤頭下地,晚上拿著畫筆作畫,衢州市柯城區溝溪鄉余東村800多名村民中有300多名是“農民畫”創作者,“余東村農民畫”享譽國內外。這座群山環繞的小村庄因畫而興、因畫而名,更因畫而致富、因畫而文明。村子和樂靜美,處處洋溢著濃郁的藝術氛圍。

今天的余東村除了賣畫之外,還做起了版權貿易,農民畫與陶瓷、服裝、絲巾、農產品等相結合,極大拓展了農民畫的發展空間。“以前我們村的面條就是塑料袋包裝,現在換上了農民畫包裝,一下子就能多賣十幾元呢。”余東村黨支部書記余曉勤說。

“農民畫帶給我們的好處真是太多了!”開辦農家樂的村民肖美仙一提起農民畫就樂得合不攏嘴。肖美仙是從外村嫁過來的,先是種了10年西瓜,后來又去上海打了2年工,前幾年聽說村裡大力發展農民畫產業,變化很大,她將信將疑地回來了。“真的啊,來玩的游客多得不得了,今年‘五一’假期,我賣媽媽餅,一天賣了700多張,胳膊累得抬不起來,加上其他飯菜,一天營業額超過2萬元,比在外面打工強多了,強多了!”

如今,余東村文化禮堂變身為農民畫展廳,各類文化活動按月按周安排,接連不斷。各種研學旅游、鄉村民宿相繼開辦。村裡的人氣越來越旺,原鄉人、返鄉人、新鄉人融為一體,共同建設這片詩畫之鄉。

“今后余東村將緊緊圍繞農民畫這一核心,串聯區域內文化空間,整合文化要素資源,打造‘全空間、全人群、全時段、全內容’文化禮堂,加快走出一條以文化禮堂推動鄉村振興的特色發展之路。”溝溪鄉人大主席汪鳳花說。

以文聚民,賡續鄉土文化,再現古老民俗風情

20名男男女女手持花燈,或花海翻波、或祥雲飄忽……在湖州市安吉縣梅溪鎮上舍村的文化禮堂,一段精彩的國家級非遺項目燈舞(上舍化龍燈)表演,千變萬化,傳遞“福祿和合,益壽延年”之意,引來陣陣喝彩。

上舍村文化禮堂突出傳承和弘揚“龍”文化,包括龍舞文化博物館、龍文化廣場、龍文化長廊。禮堂內,上舍化龍燈、安吉竹龍、桐廬棕龍、淳安草龍等浙江省內非遺項目紛紛匯聚於此。

73歲的楊海人是燈舞(上舍化龍燈)省級非遺傳承人。“我從小就聽爺爺講化龍燈的故事,直到1991年,失傳33年的化龍燈被重新挖掘整理出來,成為村子裡再也離不開的精神寄托。”楊海人深情地說,“現在每年的春節、端午,化龍燈都會挨家挨戶串門送福,熱鬧得很。”

楊海人說,自從村裡有了文化禮堂,村裡來參觀、體驗的村民多了,遠方來的游客也多了。“在文化禮堂,我們會手把手教年輕人學習化龍燈制作和龍舞表演,深入了解舞龍文化。每逢節假日,廣場上都少不了舞龍表演。每次演出熱鬧非凡,吸引了眾多鄉親和外地游客前來觀看。”

“現在村裡男女老少,基本人人都學、人人會舞,村民積極性非常高,都很自豪,也更加自信了。”80后大學生、上舍村村干部楊斌說,小時候每到春節,就會跟著舞龍隊走街串巷,“看到化龍燈,就感到年味兒來了,歡樂和喜悅就來了”。2012年畢業回到家鄉后,他跟著楊海人學習,並正式加入了舞龍隊,“現在表演隊伍有近百人,隨時都能舞起來,表達對更美好未來的追求。”

麗水市慶元縣月山村是享譽全國的“鄉村春晚”發源地。1981年,月山村幾個喜歡文藝表演的農民模仿央視春晚自編自導自演了“月山春晚”,這是全國第一台“鄉村春晚”。近年來,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推動下,“鄉村春晚”開始向“村晚”嬗變。據報道,到2022年,全國舉辦“村晚”活動約1.2萬場、參與人次約1.18億。

立足全國“鄉村春晚”發源地優勢,月山村打造村晚系列特色主題展館,將村晚文化、草根文化、鄉土文化貫穿始終,月山村晚在文化禮堂的交映下,不斷注入新的血液、締結新的碩果。在月山村,文化禮堂成了村民的生活劇場。每到“村晚”上演,容納千人的文化禮堂座無虛席。“接下來,我們要聚合政府、企業、鄉賢、基層百姓等社會各界資源,讓各類好聲音在文化禮堂響起來、唱起來,讓百姓的掌聲和笑聲在文化禮堂鼓起來、傳起來,使文化禮堂助力老百姓‘精神共富’。”月山村黨總支書記吳亦健說。

截至2022年底,浙江累計建成20511家農村文化禮堂,實現500人以上行政村全覆蓋。文化禮堂已成為傳播文明風尚、豐富文化生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

如今,浙江建設新社區、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構建新體制等全面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局面生動呈現、活力凸顯。

版式設計: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23日 05 版)

(責編:彭曉玲、黃子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