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姚桐斌:唯一一位在國外入黨的“兩彈一星”元勛

楊留花

2023年06月21日08:35    來源:學習時報

姚桐斌(1922.9.3—1968.6.8),江蘇省無錫市人,冶金學、航天材料專家、火箭材料及工藝技術專家。1941年姚桐斌高中畢業,考入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1945年獲工學學士學位﹔1946年10月考取公費留學,次年10月進入英國伯明翰大學工業冶金系攻讀研究生,1951年獲工學博士學位﹔1954年赴聯邦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冶金系鑄造研究室擔任研究員﹔1957年9月回國,1958年1月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工作,歷任研究員、主任、材料及工藝研究所所長。1961年在國家科委和國防科委領導下,主持召開了一系列全國性航天材料規劃會議,並簽訂了多項全國性科研協作項目,對航天材料發展起到了關鍵推動作用。1968年6月8日不幸逝世,年僅46歲 ﹔1983年被追認為革命烈士。1985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裡,收藏著一枚“兩彈一星”功勛獎章。這一枚獎章,既耀眼,又沉重,它屬於姚桐斌。他的功勛被深深地鐫刻進我們國家的歷史。錢學森贊其“鞠躬盡瘁為航天,德昭日月感后人”。姚桐斌一生赤誠愛國,他用自己的生命,點燃了我國航天導彈事業的星星之火。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志

1922年9月3日,姚桐斌出生於江蘇省無錫市黃土塘鎮小街北面的一座小房子裡。他自幼家境貧寒,求學之路異常坎坷艱辛。童年依靠父兄小本生意的收入上完小學,因成績優異、兄長支持以及小學校長數次勸說,才征得父親同意繼續上學。中學時期,即便貧窮拮據、重病輟學、父親反對、戰亂頻繁、各地輾轉,他的求學之志從未減過分毫。1941年高中畢業,姚桐斌憑借出色的成績,同時被武漢大學、湖南大學、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等7所大學錄取,最終他選擇了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現為西南交通大學)礦冶系就讀。大學期間,姚桐斌便展露了遠大抱負和家國情懷,他勤學苦讀、刻苦鑽研、孜孜以求,“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西南交通大學這十六字校訓,成為流淌在姚桐斌血液中的優秀品質。四年后,“老是穿一件薄薄的灰色土布棉衣”的姚桐斌,以總評成績第一名畢業,獲工學學士學位。此時,他仍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為出國留學做准備。他看中了地處工業革命故鄉英國的伯明翰大學,下定決心要用學到的科學技術改變祖國的落后面貌。

矢志科研,不渝歸國心

1946年,姚桐斌拿到了抗戰勝利后第一次公費留學名額,並於次年10月,來到了英國伯明翰大學工業冶金系攻讀研究生。此時的英國正從二戰陰影中加速復原,社會生產力突飛猛進,科學技術活動異常活躍。伯明翰大學自然環境優美、校風嚴謹、師資雄厚、學術氛圍濃郁,在這得天獨厚的環境中,姚桐斌沉浸在工業冶金研究中,潛心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方法。1951年12月,他順利完成學業,獲得工業冶金學博士學位。姚桐斌原本計劃,獲得博士學位后即刻回國,但組織安排他到倫敦帝國學院繼續深造。在倫敦帝國學院,姚桐斌對鋁—硅合金的熱裂性能開展研究,先后發表了多篇重要論文,並於1953年獲得倫敦帝國學院皇家礦校冶金系文憑。

姚桐斌一直都深愛著自己的祖國。留學期間,他日夜關注國內時局的發展變化,積極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滿腔熱忱為祖國奔走宣傳,被稱為新中國“紅色信使”。1953年,姚桐斌的愛國活動引起了相關部門的注意,被要求限期離開英國。這對於歸國心切的姚桐斌來說是莫大的機會,但他再次服從了組織安排,繼續留在國外工作。此時,姚桐斌得到了世界著名鑄造學教授依·皮沃斯基的賞識,並到聯邦德國亞琛工業大學開展金屬粘性及流動性研究。在這期間,姚桐斌任研究員兼助理教授,他學識淵博、見解獨特、學術成果突出,在當時已有名氣。即便如此,姚桐斌也從未動搖過歸國之心,毅然堅持回國。1956年9月,他在瑞士伯爾尼中國駐瑞士使館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唯一一位在國外入黨的“兩彈一星”元勛。1957年,他再次提交了歸國申請,並得到了組織同意。姚桐斌無比興奮,這次他終於可以投身新中國的建設了。

多年后,姚桐斌在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上被外國冶金專家問及回國的原因,他坦然回答:“我是中國人,當年出國就是為了現在回國。現在中國還比較落后,但將來中國一定會強盛起來。”

甘當配角,赤誠報國情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我國根據國防建設需要,決定實施“兩彈一星”工程,並於1956年10月8日成立了我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1958年1月26日,回國后的姚桐斌,拒絕了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沈陽金屬研究所、北京鋼鐵學院(現為北京科技大學)等單位拋出的橄欖枝,無條件服從組織安排,到第五研究院工作,心甘情願在航天系統擔起了設計部門的配角。姚桐斌任七〇三所所長時,經常對所裡的同志強調:要“為設計服務”,要“甘當配角”,“我回來不是為了名譽和地位,而是為了將學到的知識貢獻給國家建設。我願意在基層做一些具體的事情,和大家一起為我國火箭上天貢獻力量”,並時常用《蘇三起解》中梅蘭芳和肖長華互相成就博得滿堂彩的故事勉勵身邊的人。姚桐斌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材料在國防尖端武器,特別是導彈、原子彈研制中具有“先行”地位,以當時的工業水平,導彈材料的研制可以說是從零開始。姚桐斌跑遍了國內材料研究單位和生產企業,一項項落實材料生產,跑遍了圖書館和書店,一頁頁收集文獻資料。他分秒必爭、孜孜不倦,為我國航天材料的研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時,姚桐斌遠見卓識地提出了“抓兩頭,帶中間”的航天材料研制新思路,指出我國的工業基礎決定了我們不能照搬蘇聯模式,而應該由既靠近設計部門,又靠近材料研究和生產部門的火箭材料研究單位發揮橋梁作用,開展材料應用研究。基於這一創新思路,我國召開了全國高溫測試會議以及影響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兩次歷史性會議——防熱材料全國大協作攻關會議(“三二一會議”)、國家金屬材料規劃會議(“八一七會議”)。這些會議的召開,開啟了全國協同研制航天新型材料的新局面,促進了我國冶金、化工、建材等工業技術和材料科學的發展,鍛造了我國在航天材料及工藝上的自力更生能力。

姚桐斌曾經立下錚錚誓言,“隻要能把我國的航天事業搞上去,我就是死了也甘心!同志們,我們大家一起努力吧!”正是在這樣的赤誠報國之心驅使下,1960年到1964年間,姚桐斌帶領七〇三所一共開展了500多項課題研究,徹底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由他主持提出的預先研究課題,大部分都應用在了火箭發射、衛星上天事業上,成就了中國航天的傳奇。

培育新人,接續航天夢

研究工作就是要按照科學規律辦事,樹立和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工作作風和辦事程序。當時七〇三所的大部分科研人員都是剛畢業的新人,缺乏將專業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的能力。為了提升科研人員的研究能力,姚桐斌百忙之中形成了兩萬五千字的文章《研究工作方法》,對科研工作的階段和程序、研究課題的提出及技術要求確定、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及總結、科研報告的語言風格等開展研究的科學方法進行了極為翔實的闡述。錢學森贊賞有加,認為這篇文章對整個導彈研究院的科研工作有重大指導作用。人如其文,《研究工作方法》行文中閃爍的堅持真理、實事求是、一絲不苟、嚴謹審慎的科學態度和工作作風,正是姚桐斌深厚的科學素養和純粹的科學精神的真實寫照。時至今日,《研究工作方法》仍然是導彈研究院研究工作必須遵循的綱領性文件,也是每一位新來到七〇三所的科研人員的必讀文章。在姚桐斌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指引下,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接力托起航天夢。

1985年因在“液體地地戰略武器及運載火箭”研究中的卓越貢獻,姚桐斌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同年,又因“高溫熱物理性能測試基地的建立與發展”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2002年,姚桐斌故居被江蘇省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后成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都會有眾多游客前來瞻仰,大量青少年前來接受精神洗禮。姚桐斌一生堅守報效祖國的初心,畢生踐行為國奉獻的使命,用自己的生命,點燃了我國航天事業的點點火光,他的精神,將被永遠銘記和流傳。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