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
分享

聽著總書記的教誨 新征程上當先鋒

2023年06月20日10:11    來源:中國青年報

6月19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14歲的柯爾克孜族中學生玉米塔力·耶提庫作為團代表來到人民大會堂參會。這次開會讓他想起一年前,和同伴們在新疆博物館為習近平總書記展示英雄史詩《瑪納斯》的情景,他們還與總書記合影留念。

26歲的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團支部書記施康也來到了團代會會場。10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貧”理念。2016年整體脫貧的十八洞村,從“全國脫貧攻堅楷模”,邁向鄉村振興新征程的前列。十八洞村的鄉親在施康出發前再三叮囑他,如果見到總書記,一定捎上幾句話:“現在十八洞村變化很大,越來越多年輕人回到家鄉!盼望總書記有機會再來看看!”

心有所信 方能行遠

2023年高考剛結束不久,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薛思齊,就接到不少學生和家長有關專業選擇的咨詢。他是中國人民大學重慶招生組的成員。在近年的咨詢中,薛思齊感覺到,學生和家長對馬克思主義這門學科越來越感興趣,對馬克思主義專業的認同度也越來越高。

去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勉勵同學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對廣大青年提出殷切期望。總書記在思政先鋒智慧教室觀摩並講話時,薛思齊就坐在教室裡,“總書記說很高興看到這一代青年人能夠平視這個世界”。

薛思齊對總書記論述思政課創新發展的話記得尤為深刻。“總書記對同學們說,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接續的過程,要針對青少年成長的不同階段,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這令他深受啟發。一年來,他所在的延河講師團走進全國100余所中小學,創新理論宣講的形式和內容,覆蓋人數超百萬。

作為團代表,薛思齊發現,近年身邊主動佩戴團徽、主動亮明團員身份的青年日漸增多,在大事、急事、難事來臨之際,“敢於亮明身份、沖在前面”。

“請黨放心,強國有我”是另一位團代表趙建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作為獻詞領誦員發出的鏗鏘誓言。“這八個字時刻提醒我作為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把建設美好祖國的責任與使命刻在骨子裡,用實際行動踐行這句誓言。”

趙建銘現在是中央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兩年來,他利用課余時間不斷到“最需要的崗位”磨煉。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期間,他作為青年志願者參與首都機場志願服務工作,連續奮戰兩個多月。

今年,趙建銘報名參加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希望進一步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

深耕基層 勇當先鋒

27歲的團代表徐旭東來自安徽,到北京參會后,每天還要通過手機網絡,遠程協調合作社會員搶抓農時,播種大豆和玉米。

徐旭東的爺爺徐淙祥是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種糧大戶,去年,徐淙祥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糧食生產、幫助群眾脫貧等情況,很快收到了回信。總書記勉勵他們“積極應用現代農業科技,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

這也是過去一年,徐旭東與當地合作社努力的方向。大學畢業后,徐旭東回到淙祥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主攻農業試驗示范與推廣。今年4月,太和縣種糧大戶協會正式成立,現有會員525人,徐旭東被推選為秘書長。

在其他會員看來,徐旭東這個年輕人“腦子活、熱情高”。在他的邀請下,安徽省科技特派員、太和縣農技推廣人員、農資企業專家、四川農業大學的專家前來開展近十場技術培訓和現場觀摩,並在皖北平原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

過去一年多,徐旭東的擔子更重了。他還承擔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安徽省種子管理總站、安徽省農業推廣中心及高校的試驗示范項目,為200多種玉米、大豆和小麥進行品種篩選、成果轉化、農機試驗。

他的想法是,引領更多大戶和合作社增強農業科技水平,助力國家糧食安全,並延伸產業鏈條,推廣農產品初加工,讓種糧農民的日子越過越好。

5月以來,令人垂涎欲滴的荔枝就成為團十九大代表何清微信朋友圈裡的主角。他是廣東省茂名市柏橋村團支部書記,也是一名返鄉創業青年。

今年4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柏橋村考察調研,走進荔枝種植園,了解當地發展特色種植產業和文旅產業等情況。何清在現場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希望鄉親們的生活越過越興旺,像荔枝一樣紅紅火火”,這句話深深印在何清心中。

“習近平總書記的到來激勵更多青年回鄉創業,我們非常有信心,要把荔枝特色產業和特色文化旅游發展得更好,趁年輕好好干,日子一定會越來越甜。”何清表示。

依托荔枝種植園、柏橋農創園、中國荔枝博覽館等資源,當地打造了集理論宣講、現場體驗、互動交流於一體的思政講堂“柏橋講堂”。如今,柏橋村村民的思想轉變了、積極性更高了,由之前的“看著干”到“一起干”,再到現在的“主動干”﹔當地通過整合村中的種植、倉儲、物流等資源,實現了荔枝產業“統一認識、統一技術、統一IP、統一宣傳”。專業合作社帶動2000多家農戶、兩個種植示范基地,年加工荔枝1300噸、龍眼900噸,培養了一批“新農人”。

緊跟黨走 接力前行

見過父輩們在脫貧攻堅中的辛苦,施康作為十八洞村走出的大學生,畢業后放棄在大城市的工作機會,返回家鄉接過鄉村振興的接力棒,立志通過新的技術和平台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讓鄉親們的收入更上一層樓。

施康在十八洞村建立“新青年電商工作室”,成了十八洞村與外界實時連通的一扇窗。這個工作室目前已吸納8個年輕人就業,他們不僅讓外界可以直接採購到品相質量俱佳的農產品,也將十八洞村的美傳遞出去,吸引游客。

年輕人把鏡頭對准鄉村美食美景、民俗文化。“希望外面的人來我們的家鄉,我們的農副產品更多地走出大山、走向全世界!”作為十八洞村團支部書記,施康去年開始走進校園分享自己的創業故事,他想讓更多人知道十八洞村的巨大變化,也想以親身經歷鼓舞更多青年學生在扎根基層中實現青春價值。

在玉米塔力·耶提庫的理解中,一名合格的團代表要“帶領青少年,做好榜樣,沖在最前面”。這與他從《瑪納斯》中汲取的文化滋養相似。他說,瑪納斯是“有勇氣、有力量的英雄”,“保護族民、保家衛國,團結勇敢地跟敵人作斗爭”。玉米塔力立志好好學習,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發揮價值。

他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習爺爺去年告訴他們,《瑪納斯》既是少數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現在他想對習爺爺說:“我們會更加努力學習《瑪納斯》、傳承好《瑪納斯》。”一年來,他所在的中學有40多名同學報名,向他這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學習《瑪納斯》。

這次北京之行是玉米塔力·耶提庫第一次離開家人出遠門。來京前,他的母親——一位帕米爾高原上土生土長的牧民,為他做了一套嶄新的柯爾克孜族盛裝,讓他在開大會時一定穿上,並反復叮囑他“不要走丟了”。

玉米塔力問:“怎麼才能不走丟?”他的母親想到村裡的標語,說:“你就記住聽黨話、跟黨走,人多的時候緊跟著帶隊的走。”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耿學清 王海涵 胡春艷 李川)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