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20日08:29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新聞網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內,藏有兩株當年紅軍長征過草地時的野菜標本——黃花草。它們作為紅軍長征時期特殊的食物,見証了紅軍長征歲月的艱辛歷程和偉大精神。
1935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兒蓋召開擴大會議,重申北進戰略方針。會師后的紅一、紅四方面軍混合編為左、右兩路軍,分別從卓克基、毛兒蓋出發,穿越荒無人煙、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的鬆潘草地。
飢餓是紅軍將士面臨的最大威脅。盡管在出發前,中共中央和各方面軍指揮部已經認識到過草地所要面臨的危險和糧食的重要性,要求盡最大努力籌集糧食,盡可能多地攜帶各種食物,盡量減少坐騎,騰出馬匹、牦牛,宰殺后制成肉干肉末,以備食用。然而,紅軍所在藏區本就人口稀少,產糧不多。隨著深入草地,部隊很快就陷入斷糧的困境。
在食物極度匱乏的情況下,草地裡的野菜、草根、樹皮等成為紅軍戰士充飢的食物。老紅軍李湘濤在《星火燎原——籌糧過草地》中寫道:“來到毛兒蓋,沒有吃的,就到山上去採蘑菇、挖野菜充飢。”老紅軍文炳清回憶:“我們在草地上行軍70多天,一路上都吃野菜。起初,每人每天還能吃4兩肉鬆,或幾兩糧食,最末一個星期,肉鬆、干糧、鹽巴都沒有了,全靠吃野菜度日。”
不過,不是所有野菜、野草都能食用,有的吃了輕則嘔吐瀉肚,重則毒發身亡。為防止誤食中毒,朱德總司令親自帶領10余名炊事員、飼養員、警衛員和藏族同胞,實地採挖了60余種野菜標本,回到駐地后又請醫生化驗,編寫了一本《吃野菜須知》的小冊子下發到連隊。連隊還專門舉辦了一次野菜展覽會,讓戰士們排隊依次參觀這些奇形怪狀的野菜標本,學習辨別哪些野菜能吃,哪些不能吃。
紅軍戰士在遍嘗野菜后苦中作樂,根據味道的不同,排出了位列前10名的野菜,像大黃葉子、籽籽菜這類據說是用來制作煙葉的植物,居然也名列其中。對於叫不出名字的野菜,紅軍戰士有的根據野菜特征臨時命名,有的則是看誰先採到或採得多,就以誰的名字命名,如“小李菜”“大趙菜”。
就這樣,無數紅軍戰士依靠野菜充飢,憑借頑強的革命意志走出草地、走完長征之路。吃野菜、過草地,由此成為紅軍長征革命記憶中的重要內容。中國國家博物館保存的這兩株黃花草,是時任紅四方面軍第31軍第93師第274團干事劉毅過草地時採集並保存下來的。這種野菜,因開黃花而被紅軍戰士命名為黃花草。黃花草其實有毒,但經反復燒煮后毒性會減弱,大量食用后會出現胃脹、拉綠水、手腳發腫、渾身無力的現象。即便如此,有毒的黃花草也成為紅軍戰士們用來充飢的食物。
1936年7月1日,劉毅隨部隊第三次過草地到達四川西北若爾蓋葛曲河畔。時值中國共產黨成立15周年,開完慶祝會后,劉毅和幾名戰友一起採集黃花草充飢,並特意留下幾株放在隨身攜帶的小盒內珍藏。
1936年8月,劉毅隨紅四方面軍成功走出草地。同年12月西安事變后,劉毅到陝西三原中學宣傳抗日時,用這些黃花草講述了紅軍長征中的故事,並讓大家品嘗,親身感受紅軍長征中的艱苦生活。之后,他把最后留下的兩株夾在日記本中制成標本,精心保存,並給它取名叫“長征草”。
(摘編自5月18日《中國國防報》 葛旭 楊新毅/文)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