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全國司法行政機關推出精簡証明材料、減輕辦証負擔等利企便民服務措施——

緊貼群眾需求 優化公証服務(法治頭條)

本報記者 張 璁

2023年06月15日08: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大楊鎮五裡拐社區,工作人員在懸挂社區公証員公示牌。
  葛傳紅攝
  數據來源:司法部

5月31日,司法部向社會公開295家公証機構與駐外使領館共同開展海外遠程視頻公証,讓公証服務惠及更多旅居海外的中國公民。

司法部近日向各地司法行政機關發出通知,要求認真指導監督有關公証機構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証法》《公証程序規則》等相關規定辦理海外遠程公証事項,全面提升服務品質和效率,為當事人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公証服務。

公証是公共法律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全國司法行政機關創新公証服務理念,優化服務方式,推出精簡証明材料、調整擴大執業區域、減輕辦証負擔等利企便民服務措施,有效解決公証辦理“難、繁、慢”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創新服務方式,提供多元化便民公証服務

“丁零零——”一陣急促的電話鈴響,一個來自海外的咨詢電話打到了北京市長安公証處。

公証員陳豪彬從電話裡了解到,張女士在國內投資的某企業近期擬向銀行申請辦理貸款,需要股東簽字,但此時張女士正在歐洲考察國際業務項目,無法及時回國。聽說國內可以開展海外遠程視頻公証,張女士就想試一試。

根據海外遠程公証的相關規定,陳豪彬及時為張女士聯系了當地的駐外使領館並預約公証辦理時間,實現了駐外使領館、公証機構、張女士三方在線辦理。成功辦理后,公証處及時出具公証書並寄到了張女士在國內的女兒手中,解了燃眉之急。

2020年,司法部會同外交部開展海外遠程視頻公証試點。試點工作開展以來,試點公証機構與試點駐外使領館堅持服務為民便民,解決了當事人因疫情等原因不能回國辦理公証的難題,受到海外中國公民的廣泛歡迎,取得良好成效。

“創新服務方式,提供多元化便民公証服務,是公証行業踐行為民服務宗旨的具體舉措。”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務管理局局長劉福臣介紹,除了開展海外遠程視頻公証,近年來各地聚焦企業、群眾的痛點難點問題,積極探索“互聯網+公証”服務、推進部分公証事項“跨省通辦”工作、開展“公証進鄉村”活動等,努力讓公証服務更加便民惠企。

前不久,楊先生想購買一套浙江衢州的房屋,但賣方尚有部分貸款未還清,導致交易陷入“僵局”。為解決這一難題,雙方相約來到衢州市信安公証處辦理二手房“帶押過戶”。經公証員審查,鑒於買賣雙方貸款銀行不是同一家,於是推薦了“雙預告登記”的“帶押過戶”模式,並輔之以代辦服務,保障交易過程安全。

在公証員的指導下,雙方登錄浙江政務網“不動產智治”平台簽訂房屋買賣合同,通過“浙裡辦”平台在線簽訂資金監管協議,公証處出具盡職調查報告……簽約后一周左右,楊先生就拿到了不動產權証,賣方也第一時間收到了房款,雙方不約而同豎起了大拇指,表示公証服務跨行“帶押過戶”不僅免去了過戶前自行籌款還貸的麻煩,而且網簽、提存公証、過戶全流程公証代辦,既安心又快捷。

“二手房交易涉及環節多,存在交易信息披露不全面、買賣雙方交易互信度低、交易資金無法獲得有效監管等交易風險。”浙江省司法廳公共法律服務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說,浙江各地公証機構創新探索公証參與二手房“帶押過戶”新模式,有效破解資金監管、風險防范等難題,確保這項惠民制度平穩落地。

目前,浙江、山東等省公証機構積極探索推行不動產“帶押過戶”登記服務模式,解決不動產交易中“轉貸”辦理時間長、交易風險高、資金負擔重等問題,優化交易流程,以公証服務保障“帶押過戶”安心辦。

推進減証便民,減輕群眾証明負擔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地方公証辦理存在“難、繁、慢”問題,影響了企業、群眾的獲得感。“要進一步精減証明材料,清理不必要的証明材料,減輕當事人負擔。”劉福臣表示,同時公証機構還要轉變服務觀念、優化辦証流程,變“坐堂辦証”為主動服務,努力讓群眾評價從“門難進、事難辦、態度差”向“跑一次、全力辦、點贊多”轉變。

“從申請辦理繼承公証到拿到房產証還不到10天時間,太感謝了!”在安徽省阜陽市不動產登記公証便民服務點,徐女士看著手中的不動產權屬証書感激地說。

2022年8月以來,阜陽市惠颍公証處與阜陽市不動產登記中心合作,聯合推出“公証+不動產登記”業務聯辦模式,將不動產登記服務延伸至公証處辦事大廳,設立不動產登記公証便民服務點。服務點與稅務系統對接,在公証處就可以直接掃描登記材料及繳納不動產登記相關稅費,有效解決當事人辦理不動產登記時在公証機構和不動產登記中心來回跑、申請材料重復提交的問題,實現“一窗辦理、集成服務、一次辦結、十日內取証”。

“從解決遺產繼承自証循環難問題切入,我們梳理出法定繼承、小額繼承、遺囑繼承等7種遺產繼承公証情形,形成《安徽省公証類數據共享責任清單》,完成戶籍信息、動產和不動產信息、社保信息、公積金信息等32類數據資源的歸集。”安徽省司法廳公共法律服務管理處處長錢澤勇介紹,2021年以來,安徽省積極推進公証服務的便民化辦理,目前通過數據共享,可為24類70個公証事項辦理提供便利,截至5月31日,全省83個公証處已全部完成相關數據接入,累計服務了15.1萬次公証業務,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

為規范和精簡公証証明材料,2021年,司法部發布《關於做好公証証明材料清單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共梳理了12大類22小項法律關系明確、事實清楚的高頻公証事項所需証明材料清單,有效杜絕循環証明、無謂証明。

在四川省成都市蜀都公証處,金先生前來申辦《國外學歷學位認証書》的涉外公証時,除提交身份証及需要公証証明的認証書外,無需提交其他任何証明材料,公証即可辦理,由公証機構通過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官網進行文書真偽的核實﹔在成都市中大公証處,孫某申請辦理繼承其母名下的銀行存款公証時,由於時間久遠等原因部分証明的提供確有困難,公証處根據小額繼承公証相關規定和要求,由當事人自行承諾,經審核后於當日出具了公証書送達給當事人……

目前,四川省司法廳推出56項公証“零証明”,對146項公証事項進行“流程再造”,壓縮辦証時間,實現出國留學協議、証書執照等8類公証事項“立等可取”,遺囑、贈與等9類公証事項“當日可取”,提效50%以上。“我們還主動加強與公安、民政、不動產登記中心、檔案館等單位的協調溝通,通過數據共享、部門協查、主動調查核實、當事人告知承諾等方式替代証明材料。”四川省司法廳廳長劉志誠說。

健全價格機制,降低群眾辦証負擔成本

說起劉老先生打來的那個咨詢辦理遺體捐獻公証事宜的電話,北京市華夏公証處公証員袁麗平還記憶猶新。

原來,當了解到捐獻遺體對促進醫學科學事業發展意義重大,劉老先生便萌生了捐獻遺體的想法,希望能為國家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貢獻一份力量。袁麗平聽聞這一信息后,當即在電話裡告知劉老先生可免費為其辦理公証。近期,劉老先生走進華夏公証處,袁麗平再次確認了老人及其家屬意願,為他免費辦理了遺體捐獻公証,留下了這份厚重的“生命之禮”。

減免特殊群體公証費用,實實在在地降低了群眾辦証負擔成本。從2017年開始,北京市把為老年人免費辦理遺囑范圍從80歲降低到70歲,目前全行業累計為年滿70周歲的老年人免費辦理遺囑公証1.3萬余件,減免費用達500余萬元。

“北京市公証行業牢牢把握公証公益屬性,圍繞人民群眾需求全力做好公証法律服務。”北京市司法局公証工作處負責人表示,2022年北京市公証公益法律服務總量10.6萬件,佔全部公証業務的20.1%。

2021年7月,國家發改委、司法部印發《關於進一步完善公証服務價格形成機制的指導意見》,明確劃定關系民生的基本公証服務項目清單,原則上實施政府定價或指導價管理。近年來司法部還指導各地落實價格減免政策,對低收入群體、殘疾人、農民工、老年人、青少年、單親困難母親等特殊群體和軍人軍屬、退役軍人及其他優撫對象,按規定減免公証費用,推動公証服務公平共享。2022年,全國公証機構共免費辦理公証業務22.8萬余件,為減災救災、服務“三農”等事項辦理減免費用公証17.2萬件。

公証公益法律服務讓公証行業的公益屬性進一步凸顯,也讓人民群眾在接受公証服務中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溫暖。

完善公証服務價格管理,出台《山東省公証服務收費管理辦法》和《山東省公証服務收費標准》,綜合降費比例超過30%﹔出台《山東省公証法律援助實施辦法》,為年邁老人、殘疾人等提供預約上門辦理公証,為經濟困難群眾減免公証費用﹔鼓勵和引導公証機構走基層、進社區、進企業、進醫院,2021年以來共辦理便民公証事項近2萬件,節假日及雙休日辦証1.2萬余件,受益人數達到40萬人……近年來,山東省司法廳健全完善公証利企便民制度和服務機制,優化公証服務舉措,不斷提升公証服務為民能力和水平。

“下一步,公証行業要更加主動服務公益,堅持公益發展定位,主動拓展公益服務范圍,落實減免措施,推動公証服務均等可及。積極引導公証員參與公益服務,強化公益服務結果運用,發揮考核激勵導向作用,充分展現公証服務的溫度。”劉福臣說。

版式設計: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15日 19 版)

(責編:彭靜、王瀟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