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播下熱愛的種子 開出絢爛的花朵

努力提供更多優秀兒童閱讀作品(追夢路上·特別策劃)

2023年06月01日08: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1923年,葉聖陶所著的《稻草人》出版,這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童話集。百年來,中國兒童閱讀生機蓬勃,涌現出一批批優秀作品,走出一條絢麗輝煌又獨具特色的發展道路。這些優秀兒童閱讀作品擁抱兒童,深入童心,扎根中國大地,緊貼兒童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感動和影響了無數少年兒童,成為一代人的共同記憶,也成為常讀常新的經典著作。

在“六一”國際兒童節到來之際,“追夢路上”欄目推出特別策劃,關注兒童閱讀、關愛兒童成長,講述5位業界人士推廣兒童閱讀、滋養兒童心靈的故事。優秀的兒童閱讀作品讓人終身受益,願未來有更多人投身兒童閱讀事業,在孩子們心裡播下熱愛的種子,開出絢爛的花朵。

——編  者  

“繪本奶奶”蔡皋:

在孩子心間點一盞燈

本報記者  王雲娜

5月21日,恰逢小滿。一陣雷雨過后,77歲的蔡皋來到精心打理的樓頂花園,仔細觀察滿園花草。青翠的枝葉、多彩的花瓣,在水珠的點綴下愈發精致可愛。拿出隨身攜帶的筆記本,老人用筆描繪雨后植物的姿態,用心和它們對話。

“人心如植物,皆向陽而生。無論人還是植物,生長的力量都來源於根。”蔡皋說,目前她正圍繞“根”這一主題收集素材,開展全新創作。

蔡皋,湖南長沙人。上世紀70年代末,她開始從事圖書美術編輯和兒童插畫創作,推出了數十本繪本作品,包括《桃花源的故事》《花木蘭》等。她的作品,往往富有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色,融合了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基調溫暖美好,深受少年兒童喜歡,也治愈了不少成年人。

1993年,蔡皋創作的《荒原狐精》獲得第十四屆布拉迪斯拉發國際兒童圖書展(BIB)“金蘋果”獎,她成為獲得該獎項的第一位中國人。

隨著年歲漸長,蔡皋被讀者們親切地稱為“繪本奶奶”。“我總是懷著最朴素的念頭,要給孩子們創作一本本童話書,把自己的生活體驗通過繪本的形式表達出來,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傳給一代又一代人。”

兒時外婆口中吟唱的民間童謠,讓蔡皋受用一生,也為她的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養分。數十年來,她把傳統文化中的美和力量,化作一個又一個故事、人物,傳遞著向上向善的人生觀、價值觀。她的畫作,融合了民間繪畫風格,線條真摯、色彩飽滿、童趣十足。

“我創作的繪本裡,沒有一個細節是多余的,每一筆都有我埋下的心思,等著讀者來發掘。”蔡皋未曾接受過正規的美術教育,日常生活和大自然就是她的美術老師。她花時間經營樓頂的“百草園”,感知草木的生命力﹔她走進夜色中的鬧市,觀察和傾聽年輕人的生活……這些扑面而來的生活氣息,都被她記錄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用熱愛生活的心發現美好、定格美好。

“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蔡皋每天仍然堅持閱讀、堅持記錄、堅持創作,“在孩子的心間點一盞燈,讓他們循著光亮前行,追尋人生的光明。”

寄語:“一蔸雨水一蔸禾”,每個人頭頂上都有一塊天,都會有雨水的滋潤。希望小朋友們熱愛閱讀、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好好耕耘自己的夢想。

兒童文學作家梅子涵:

擁抱閱讀 感受溫暖

本報記者  姜泓冰

“今天孩子的課外讀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問題是如何讓他們在學業之外的有限時間裡,讀到應當在青少年時代閱讀的好書,那些能對他們的生命產生正向能量、觸摸到人類精神天空的好書,讓他們成長為充滿熱情、善意、有大情懷的人。”

74歲的梅子涵滿頭華發,每當談到要讓孩子讀好書時,那份天真、熱情、樂觀,便綻放在臉上,不會隨著歲月而衰減、消逝。“我們都要來當‘點燈人’‘擺渡船’‘種樹的人’……”他說。

“點燈人”等意象,是梅子涵近些年來反復提到的。他認為,在推廣兒童閱讀的漫漫長路上,學校、老師、家長都應合力扮演“點燈人”的角色,作為兒童文學作家的他更是責無旁貸。

梅子涵走上兒童文學創作道路,有些偶然。他是新中國同齡人,大學時代開始文學創作,有寫給成年人閱讀的小說,也有兒童文學。短篇《馬老師喜歡的》獲得了1980年度兒童文學大獎,此后多年,對於兒童文學意義的思考與認知,讓他作出了選擇,並越來越專注而堅定。《女兒的故事》《戴小橋和他的哥們兒》……一本本寫下來,直到現在。

“文學閱讀不能變成語文課本的學習,不能劃出統一標准,應是鬆弛、有余地的,每個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有不同的理解,有人看到屋檐、門檻,有人注意到樹梢、天空。不是非要看到哪一種,才算實現了閱讀的目標。”梅子涵說。

從上世紀末陸續在幾家電台和報紙上開辟專欄推薦童書開始,近20年來,推廣兒童閱讀逐漸成了梅子涵的主業之一。啟蒙兒童親近母語,與出版社合力開展“擺渡船”閱讀論壇活動……梅子涵想讓更多孩子在短暫而珍貴的童年時代,讀到美麗而偉大的作品。

“閱讀是日常的一日三餐,不是嘉年華,不能搞儀式。”梅子涵又一遍細細講起斯蒂文森的兒童詩《點燈的人》和讓·焦諾的《種樹的男人》的故事情節。那個每天日落后扛著梯子走來點亮街燈的成年人,成了照亮一個孩子的人生榜樣﹔那個在荒野裡不斷種樹的無名牧羊人,終有一天會讓世界蔥蘢起來。“我們不可能一下子實現無窮大的改變,但一定能實現一些意義,比如讓孩子在閱讀裡感受溫暖和善意,更有想象力,開心而健康地笑一笑,都是很大的意義。”

寄語:兒童閱讀理想景象的構筑,需要多方參與,學校、家庭、社會都能夠有所作為。讓我們為此努力,為孩子們創造更加豐富而美好的閱讀世界。

少兒閱讀推廣員邱躍:

讓更多好書與孩子相遇

本報記者  姜曉丹

“圖書車來了!”

5月22日下午3點,廣州市從化區麻村小學裡,來自區圖書館的智能流動圖書車如約而至。孩子們不顧陰沉沉的天氣,興高採烈地跑過來,認真翻找自己喜歡的圖書,眼神裡滿是按捺不住的熱切和好奇。

沒一會兒,豆大的雨點砸了下來,一些還在挑書的孩子舍不得走。來送書的從化區圖書館館長邱躍趕緊招呼他們上車避雨,順便講解起如何快速找到想要的圖書:“要學會看書上的標簽,前面的字母代表同一類圖書……”

這樣的“移動圖書館”,已經在從化的田間地頭、鄉村校園走過整整三十載,流動圖書車也先后更換了三代。現在的圖書車載書量達到3000冊,自助借還書機等先進設備一應俱全。

30年來,流動圖書車一直堅守與孩子們的約定,風雨不改。邱躍告訴我們,目前圖書車在從化全區設有12個校園流通點,兩周輪流一次,定期為孩子們送上滿滿當當的“精神食糧”。

說起為啥要做青少年閱讀推廣,邱躍告訴我們,他和同事發現,來圖書館的主要是周邊城區居民,很少見到鄉村學校的孩子過來,因為一趟要跑十幾公裡,來回折騰大半天,很不方便。

“十幾年前,少兒圖書借閱量已佔到全館外借總量的七成,但借書的基本是城區青少年。”邱躍說,“從那時開始,我們就決定,要走出去,尋找鄉村中最旺盛的閱讀需求,也就是鄉村中小學生讀者。”

“為人找書、為書找人,歸根到底是讓書與人相遇。”這是邱躍常跟同事們說的話。“還記得剛推廣圖書車的時候,一次借閱量不過十來本,很多人以為我們是在作秀。后來一年年時間久了,圖書車越來越受歡迎,有時一所小學一次能借上千本書。”

2022年,邱躍被評為廣東“最美少兒閱讀推廣館員”。對於閱讀推廣這條路,邱躍非常堅定:“時代在發展,變化很多,但圖書和閱讀仍然很重要,它具有安靜人心的力量,能讓孩子們看到更大的世界。”

如今的從化區,在流動圖書車帶動下,80多座學校分館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學校分館與流動圖書車的外借量,已經超過區圖書館的外借量。午后課間,孩子們也總是期待著邱館長和流動圖書車的到來。

寄語:閱讀具有安靜人心的力量。希望孩子們都能夠走進圖書館,發現閱讀、享受閱讀、在書香中看到更大的世界,擁抱更廣闊的天地。

《十萬個為什麼》編輯王慧:

用圖書對話兒童的好奇心

本報記者  曹玲娟

2009年,帶著封皮都被翻掉的《十萬個為什麼》,剛參加工作的王慧第一次走進少年兒童出版社自然讀物編輯室,請編輯們給自己少時珍藏簽名。一屋子編輯樂了,大筆一揮給新同事簽了名。

如今,王慧已是少年兒童出版社十萬個為什麼分社副總編輯。14年間,她想方設法買齊所有版本的《十萬個為什麼》,珍而重之收藏。“《十萬個為什麼》陪伴了幾代人,凝聚了太多美好的記憶。”王慧說。

《十萬個為什麼》是少年兒童出版社1961年編輯出版的一套青少年科普讀物。60多年來,這套書先后出版了6個版本,累計發行量近2億冊,成為中國科普圖書中最響亮的品牌之一,影響幾代青少年走上了愛科學、愛探索的道路。

進社不久,王慧便趕上《十萬個為什麼》第六版啟動編纂。與舊版相比,第六版內容近九成都是全新的。其中收納的4000余個“為什麼”,部分選自面向全國少年兒童征集而來的問題。

大家對這套書的熱愛讓王慧深深感動。當時,出版社走訪40多所中小學校,發放1萬多份問卷,收到3萬多份回答,不少問卷是老師與孩子們自發復印的。一位老師將幾包問卷直接背到出版社,說孩子們很期待自己的問題入選。

作者們同樣全情投入。115位兩院院士擔任編委,700多位來自世界各地、各學科的科學家與科普作家共同參與,這在我國科普出版史上是空前的。“不少科學家都跟我們說,他們想把這套書獻給當代青少年,也獻給童年時的自己。”王慧說。

“現在總有人問,當大家習慣在互聯網尋找答案時,《十萬個為什麼》還要不要做下去?其實這套書最有價值的,是給孩子們構建起完整的知識體系。”王慧說。

比如,恐龍為何滅絕?《十萬個為什麼》不是簡單地告訴大家耳熟能詳的小行星撞地球之說,還會告訴孩子們火山噴發、氣溫降低等答案。編輯與科學家們在編纂之初就達成共識:不回避尚無結論的問題、不繞開有爭議性的問題,如實把研究進展和發展方向告訴孩子。

如今,第七版編纂工作也將啟動。“科普圖書編輯是一份永遠可以保持新鮮感的工作。”王慧說,既要關注科技最新發展,又要了解兒童閱讀習慣變化趨勢,“我很期待,再次開啟這場獨一無二的創造之旅。”

寄語:好奇心是孩子探索世界的重要驅動力。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們在好奇中探索世界,在科學中理解世界。好奇不停,探索不息。

兒童有聲閱讀推廣人王凱:

用美好的故事陪伴童年

本報記者  潘俊強

很多個夜晚,點開手機上那個憨態可掬的光頭戴眼鏡圖標,在親切溫暖的聲線中,孩子們滿懷期待地踏上神奇之旅,完成一次次開拓想象、認知世界的聽讀體驗,伴著美好的故事進入夢鄉。

如今,在手機上聽故事,已成為很多孩子的習慣。對於一些年輕家長而言,“凱叔講故事”並不陌生。

《凱叔西游記》《凱叔三國演義》《口袋神探》《神奇圖書館》……這是創始人王凱9年來傾力打造的“凱叔講故事”系列產品。從初始一個人單打獨斗,到后來一支隊伍集成作戰,他在兒童有聲閱讀領域越做越大。

王凱曾是著名主持人、影視配音專家,名副其實的“金嗓子”,踏入兒童有聲閱讀領域卻是一個偶然。

王凱笑言,女兒是“故事吃貨”。“當時,孩子每天纏著我講故事,不在家時也要求把故事錄好。”他說,他將錄制的故事音頻分享到孩子的幼兒園群,意外收獲了一批忠實小粉絲,並親切喊他為凱叔。為方便孩子們聽故事,他注冊了“凱叔講故事”微信公眾號,並於2014年4月創辦“凱叔講故事”品牌。

“我們中華文化裡面有很多優秀傳統經典名著,卻少有專門針對兒童的版本。”王凱決定要用孩子們聽得懂的語匯,把經典名著講給孩子們聽。

他最開始做的是《西游記》的原創性改編。寫作、打樣和錄制足足用了3年時間,王凱寫出70多萬字,把西游記改編成適合孩子聽的版本,幫助孩子打開欣賞古典文學的大門。

《凱叔西游記》系列自上線以來,收聽量近8億次,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幾年來,王凱和團隊通過原創改編及精湛演繹,將名著、國學經典、紅色故事等內容講給孩子聽,推動中華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的代代傳承。

至今,“凱叔講故事”APP已上傳兒童內容超4.3萬集。在發揮兒童優質原創內容的優勢下,“王凱講故事”始於音頻,不止於音頻,如今已經衍生出圖書、硬件、動畫片以及更多元的業務形態。

如今,王凱依然活躍在內容創作生產的一線,用一個個好故事陪伴孩子們的童年。“創造優質內容,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是我們的永恆追求。”他說,希望通過不斷努力,讓孩子們閱聽到更多優質的兒童故事,引導大家愛上閱讀,健康成長。

寄語:閱讀是一種受益終身的習慣。通過閱讀,可以品味一位作家豐沛的情感、深刻的思考、畢生的經歷、天馬行空的想象。希望小朋友在閱讀中獲取思想和知識,收獲快樂與成長。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01日 07 版)

(責編:彭靜、梁秋坪)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