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寧夏建成“互聯網+教育”示范區,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一朵雲”上教與學(大數據觀察)

本報記者 劉 峰

2023年05月27日10: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青銅峽市第三小學、同樂小學在智慧課堂上同步教學。
圖②:固原市彭陽縣第四小學學生操作智慧平板進行學習。
以上圖片均為本報記者劉峰攝

核心閱讀

今年4月,作為全國首家“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寧夏“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建設通過教育部驗收。

五年來,寧夏積極推動城鄉學校線上牽手、網上結對,普及智能教學工具、匯聚數字課程資源,全區師生同在“一張網”上共享資源、“一塊屏”上互動教學、“一朵雲”上收獲成長。“互聯網+教育”,促進優質資源均衡共享,為孩子們打開了看世界的新大門。

 

4月中旬,寧夏回族自治區六盤山區暖風習習,陽光和煦。在固原市西吉縣將台堡鎮西坪小學,悠揚的歌聲在校園中蕩漾,五年級的孩子們正通過互動課堂上音樂課,大屏幕上有名師講解,班級中的老師則帶領著大家練習。

這是自2018年7月寧夏開展“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建設以來,在寧夏南部山區和農村地區學校可以普遍見到的教學景象。

“互聯網打開了山裡娃看世界的窗戶,娃娃們沒見過的風景、沒聽過的音樂,打開電腦就能看到聽到。”校長郝永勝說,“現在學校每個角落都能聯網,班班都有教學一體機,縣城學校的好課我們也能上,老鄉們也不用非得帶娃擠縣城了。”

今年4月,寧夏“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建設通過教育部驗收。專家組表示,寧夏在“雲—網—端”一體化服務體系建設、政研企校一體化合作機制創新、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測訓提升、數字化教育教學模式變革、“互聯網+教育”標准規范體系構建等方面凝練了大批實踐成果,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寧夏經驗”。

“一張網”匯聚教育資源

丁小花是固原市原州區第十八小學的一名教師,2019年11月下旬開始,她所帶的班級開啟了在線課堂教學新模式。

同一節課,丁小花一邊帶著自己班的50多名學生,一邊在線上同步教授彭堡鎮曹窪小學三年級的20多名學生。每隔一段時間,她還要到曹窪小學進行線下教學。

“曹窪小學的孩子們剛開始不敢回答,也不敢提問。經過慢慢引導,孩子們的膽量大了起來,互動多了,回答問題的聲音也洪亮了許多。”丁小花說,“通過互聯網,曹窪小學的學生們過去想都不敢想的鋼琴練習軟件、3D動畫設計等課程,如今觸手可及,家長們都很滿意和支持。”

寧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主任王騁介紹,寧夏推動城鄉學校線上牽手、網上結對,使全區師生同在“一張網”上共享資源,普及智能工具、匯聚數字課程,推廣混合式教學活動,虛實融合、人機協同的智慧教學新形態“枝繁葉茂”。同時,著力構建“雲—網—端”一體化服務體系,實現學校200兆互聯網接入、在線互動教室到校、數字教學設備到班、“互聯網+教育”達標縣和數字校園建設全覆蓋。

互聯網架到了“山溝溝”,“一朵雲”托起了新夢想。據介紹,“互聯網+教育”實施以來,累計開課50多萬堂,惠及100多萬名師生,有力緩解了500多所鄉村學校教師結構性短缺、開不齊開不足開不好課的問題,促進優質資源均衡共享。

“一塊屏”實現互動教學

在銀川市興慶區實驗第二小學,四年級一班的馬夢迪同學在講台的大屏幕上調出作業向大家展示:“通過上網搜集資料,我發現我的家鄉寧夏被譽為‘長城博物館’,我為此非常自豪。”這是一堂以展示寧夏長城為主題的雙師教學現場。視頻端,一位教師集中錄制好教學內容,做線上展示和引導﹔課堂上,另一位教師帶領學生完成線下作業和討論。

“這是我們專門針對‘互聯網+教育’模式開發的‘寧夏在地風物’課程。”副校長姚雪晴介紹,這堂課對寧夏的歷史文化、地理標志、民俗傳統、民藝非遺等做了課程性轉化,通過“一塊屏”上的互動教學,孩子們以家鄉山水風物為探究對象,以研學、游學、實踐體驗為探究方式,提前上網搜集資料並形成展示作業,增強了對家鄉的自豪感。

據了解,“寧夏在地風物”已形成品牌,引起廣泛關注,目前開發的12個項目192節課全部能夠通過資源應用平台共享。

這樣的品牌課程,在寧夏並非個案。在示范區建設推進過程中,各個學校都在積極探索如何用“互聯網+五育融合”落實素質教育綜合改革。全區教育系統將信息素養納入各級各類學校通識教育,開設計算機編程、3D創意動畫、智慧書法等課后服務,開展“線上重走長征路”“同游數字博物館”“同上一堂思政課”等網絡鑄魂育人活動,引導學生在科技與文化的交融中開拓思維,開闊視野。

“孩子們都有了數字化教室,同時我們大力普及教學助手、智慧學伴、交互平板等智能工具,匯聚同步課程、網絡教材、虛擬實訓等數字資源,全程採集學生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課后練習數據,實施人機協同互動教學、學情聚類分析等,幫助教師科學診斷學情,及時調整教學方案,有效減輕了師生教與學的負擔,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培養興趣愛好,促進全面發展。”王騁說。

據了解,寧夏推進教育數字化環境升級,共建成數字化教室2.9萬間,覆蓋全區學校所有教學班,並建設中小學在線課堂教室4600多間,積極開展信息化教學。

“一朵雲”升級教育模式

4月17日下午,在寧夏銀川市金鳳區良田中學,學生爭相向記者介紹班級門口電子班牌的使用方法。隻需走過班牌顯示屏,即可通過人臉識別完成考勤,同時上傳到班主任手機終端。點擊班牌,可以隨時查看課程表、校務通知,以及學校推送的各種學習信息。

“我最喜歡學生風採展示欄,前兩天我的作業被選為優秀,老師拍照上傳至電子班牌,展示給全校同學看,我心裡美滋滋的。”八年級五班的馬瑩告訴記者,“學校還給每位同學配備了學習平板電腦,互聯網是我的‘第二課堂’。”

“現在遇到不懂的問題可以上‘教育雲’,自己找資料、做測試,或向數字學校的老師遠程請教,問題不過夜。”青銅峽市第五中學學生代博文一邊展示著通過編程系統操控的機器人,一邊說,“我在學校‘互聯網+教育’的‘創客’計劃中還找到了學習編程的課程。”

在寧夏醫科大學的虛擬仿真實驗室,學生通過“信號系統”和“智慧+傳感器”等軟硬件設備,實現了醫療器材可視化、精確化的專業學習。據介紹,該校大力加強學習空間與教學資源數字化,獲批國家級虛擬仿真金課、虛擬教研室等,實現了寧夏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項目“零”的突破。

通過建立考核激勵機制、培育標杆學校、開展評星定級、專家包縣指導等方式,寧夏各校實現了從“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向“虛實混融、人機互動”的智慧教學轉變。高等學校大力推廣虛擬教研室、智慧實驗室、數字圖書館等,促進了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的改革。職業院校廣泛開展虛擬仿真教學、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校內校外雙向教學等,推動“人師”“機師”協同育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強了職業教育適應性。

寧夏教育廳廳長王成峰表示,作為全國首家“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寧夏已凝聚了高度的數字教育發展共識、建立了有力的組織保障機制、奠定了良好的教育數字化基礎、形成了成熟的教學應用模式。下一步,寧夏將推動塑造以數字化為支撐的教育高質量發展新賽道新動能新優勢,打造“寧夏經驗”升級版。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27日 05 版)

(責編:彭曉玲、黃子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