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各地畫院美術作品展覽——

探索中國美術的高峰之路(堅持“兩創” 書寫史詩·新征程 新輝煌)

徐  漣

2023年05月14日08: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蛟龍入海(油畫)
  張輝君

  北斗(版畫)
  沙永匯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和規模宏大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畫院,是我國自古以來獨有的文化機構,自五代正式設立,兩宋達到鼎盛。新中國成立后,畫院在文化建設中肩負起獨特使命,在“出作品、出人才”上發揮著重要作用。近些年,各地畫院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方面作出表率,積極發揮美術服務社會的功能。

  作為各地畫院創作成果的一次大檢閱,4月20日至6月20日,“第八屆全國畫院美術作品展覽”在山東美術館、濟南市美術館、山東畫院美術館3個場館同步展出。1100余件作品,涵蓋各地畫院組織的新作,不僅展現了老、中、青三代美術工作者豐富多元的藝術面貌,也彰顯了他們守正創新的藝術追求,為觀眾獻上一場“藝術的盛會”,為洞察中國美術的創作現狀、思考高峰之路打開一扇窗。

  聚焦重大主題  展現時代新貌

  漫步展廳,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書法、篆刻各藝術門類,皆展現出嶄新氣象。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創作者以飽滿的激情、精湛的技藝,通過小切口表現大主題,描繪新時代的壯麗山河,聚焦經濟社會發展成就,體現出新時代各地畫院美術工作者的價值追求與使命擔當。

  “大國重器”亮點紛呈,脫貧攻堅成就舉世矚目,這些時代新象都在展覽中得到體現。例如,張輝君油畫《蛟龍入海》、沙永匯版畫《北斗》等作品,折射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孔紫中國畫《戈壁灘》和劉雲中國畫《美麗鄉村》,分別借助植樹造林的人物群像塑造、新農村景觀的宏闊描繪,展現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以畫筆表現時代精神、家國情懷,拓展著中國美術的創作手法和藝術空間。像孔維克中國畫《雪野大川進行曲》,捕捉奧運健兒的矯健身姿,以充滿動感的構圖,傳遞北京冬奧會“一起向未來”的理念。林藍中國畫《夢澳門1999》,以澳門特別行政區區花——蓮花為意象,在彩墨暈染中寄寓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美好願景。

  表現奮斗者的精神風貌,成為廣大美術工作者致敬新時代的主要方式。王發榮中國畫《眾志成城》,以山水畫的形式,將重慶山火救援中消防員的身姿、民眾自發參與救援的場景定格在畫面中,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精神令人動容。劉少寧中國畫《青春的誓言》,則描繪了6位整裝待發的武警戰士,英氣勃發的精神面貌傳遞出報國為民的使命感。劉紅杰油畫《開路先鋒》、黃熙雕塑《大國工匠》等,皆體現了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敬業精神。

  作為品牌展,連續舉辦八屆的“全國畫院美術作品展覽”,架起了各地畫院溝通交流的橋梁,更強化了價值引領,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蔚然成風。越來越多美術工作者將採風寫生和日常生活中的真實感受融入創作,用畫筆描繪時代的偉大變革、家國的宏大敘事,並在細節、技藝、情感方面不斷深化,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吸引觀眾駐足並細細品味藝術之美。

  回歸寫意傳統  融入當代審美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成為各地畫院美術工作者走好從藝之路的根本遵循。在不斷回歸中國畫寫意傳統的過程中,通過藝術探索,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亦成為各地畫院美術工作者的創作自覺。這在本屆展覽中也得到清晰體現。

  對中國畫筆墨語言的探索,是美術工作者守正創新的著力點。田黎明的《遠方》清新優雅。他將中國畫傳統“沒骨技法”,運用到人物與山水的描繪中,色彩表現既有傳統韻味又具當代審美,畫面充盈著中國式審美的獨有詩意。周京新的《魚》是他眾多魚戲作品中的一幅。大尺幅的畫面上,他僅以淡墨繪出一條水平游動的銀龍魚。魚的骨骼結構清晰可辨,渾然天成。這是他不斷探索筆墨技法、獲得驚人表現力並形成個人風格的結果。

  借古開今,打通了不少中國畫創作者的藝術創新之路。方向的《桂林山水》將城市山水與自然山水相結合,中國山水畫“可居可游”的“心游”概念進一步視覺化,達成傳統在當代的轉化,以及個人藝術風格的新突破。劉萬鳴的《破葉經霜》畫幅巨大,著墨不多,卻不顯空泛,從追求高古格調轉向兼具當代審美趣味。

  廣泛汲取古今中外的藝術養分,體現出新時代美術工作者的文化自信。高雲的工筆人物《夢·魚樂》,繼承傳統人物畫技法,並融合現代藝術觀念,沉靜的美感表達傳統又現代。李傳真的《安塞腰鼓》採用了敦實的人物造型,並通過舞動的紅綢強化畫面構成的現代感,通過寫意的手法打破寫實的僵化感,豐富了作品表現力,避免了臉譜化。牛克誠的《山河錦繡》,既體現了對中國畫色彩傳統的回歸,又融合西方色彩與造型元素,自成一派,頗具敦煌藝術神韻。

  從展覽中,可以感受到各地畫院美術工作者堅持守正創新、孜孜求索的藝術精神。他們的創作,接續傳統,屬於今天,也指向未來,讓民族藝術不斷開創新境、煥發新生。

  深化理論研究  優化創作機制

  “出作品、出人才”是畫院的根本任務。在“第八屆全國畫院美術作品展覽”開幕的同時,還舉辦了聚焦主題性創作的學術論壇、29家畫院院長共商新時代畫院建設的工作會議,分享創作和組織經驗,深化理論研究,探索畫院創作新機制。

  新時代以來,各地畫院將重大主題創作列為工作重點,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創作和理論研討活動,引導美術工作者走出畫室,走向廣闊生活。例如,中國國家畫院圍繞“一帶一路”、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黃河文化、北京冬奧、長江等一系列重大主題展開集體創作﹔河北畫院為弘揚太行精神,開展“走進太行”系列活動,至今已舉辦14年,共組織創作美術作品3000余幅﹔湖南省畫院以課題研究式的創研方法,“一人一題”開展“人文湖湘”美術創作工程﹔新疆畫院深入實施“文化潤疆”工程、“旅游興疆”戰略,連續舉辦“奮進·決勝”“新疆是個好地方”“雄關漫道”等主題美術作品展﹔廣東畫院以“大作”培育工程為抓手,組織實施“廣東改革開放實踐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並協同廣州美術學院、廣州畫院、廣州雕塑院成立“廣東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中心”……借由這些主題性美術創作項目和工程的實施,各地畫院美術工作者進一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畫筆描繪在時代大潮中發現的感人故事,發揮了良好示范作用。

  作為美術創作與研究機構,未來各地畫院如何強化理論研究,建立明確的評價體系,解決諸如用嘩眾取寵來取代藝術創新等問題?如何深化、豐富對於主題性與主旋律的理解,不斷開掘新題材?如何更好實現各地畫院資源共享、平台共建、創作聯動?如何增強藝術的感染力與影響力,提升優秀作品的數量與質量?如何以更有力的舉措扶持青年人才?這些都成為各地畫院討論的熱點話題。目前,從國家畫院到省市畫院,畫院的青年美術工作者數量眾多,但還未成為創作主力。透過本次展覽不難發現,有一定數量的青年美術工作者作品呈現同質化傾向,缺乏打動人心的力量。尤其是在人物題材表現上,亟須探索有思想深度、藝術高度、情感溫度的藝術表達。

  兩年一屆的“全國畫院美術作品展覽”,已經成為各地畫院推動創作、發現人才的重要抓手。相信未來各地畫院將進一步形成合力,共同探索中國美術的高峰之路。

  (作者為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14日 08 版)
(責編:萬鵬、溫璐)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