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新
2023年05月04日08:33
在湖南韶山毛澤東遺物館,珍藏著一塊不同尋常的OMEGA手表。這是重慶談判期間,郭沫若贈送給毛澤東的。此表一再修理並換過多次表帶,毛澤東卻一直戴著它。這塊表見証了一位政壇領袖和一位文化名流之間日久彌深的真摯感情。郭沫若多才多藝,蜚聲海內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認的旗手。兩人的交往詩意盎然,處處閃耀著政治豪情與文化浪漫、革命理想與現實斗爭、真誠友誼與坦誠相見的燦爛光芒。
書房邂逅成知音
毛澤東和郭沫若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大革命時期。1926年3月,郭沫若經林伯渠舉薦,應邀到廣東大學就任文科學長。一日,郭沫若前去拜訪林伯渠,不巧林伯渠不在,但在林的書房裡卻與毛澤東不期而遇。毛澤東偶遇這位聲名赫赫的文學才子,也格外高興,並與他談起了時局。1932年6月,郭沫若在自傳《創造十年》中對此次碰面還記憶猶新:“在祖涵房內,遇見了毛澤東。太史公對於留候張良的贊語說:‘余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吾於毛澤東亦然。人字行的短發,分排在兩鬢,目光謙抑而潛沉,臉皮嫩黃而細致,說話的聲音低而委婉。在中國人中,尤其在革命黨人中,而有低聲說話的人,倒是一種奇跡。”
毛澤東在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時,曾邀請郭沫若講課。北伐戰爭開始后,身為北伐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秘書長的郭沫若隨軍出征。北伐軍攻下武昌后,他們又再次相會。南昌起義后,郭沫若逃亡日本,而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上了井岡山。抗戰期間,郭沫若毅然回國,傾心抗戰文藝。
1939年7月,郭沫若的父親去世,毛澤東送了一副挽聯,悼父贊子:“先生為有道后生,衡門潛隱,克享遐齡,明德通玄超往古﹔哲嗣乃文壇宗匠,戎幕奮飛,共驅日寇,豐功勒石勵來茲。”為鼓舞民眾抗日愛國,郭沫若創作了《虎符》《棠棣之死》《屈原》等歷史劇,還將《虎符》托人帶給毛澤東。毛澤東多次致信郭沫若,對他大加贊賞。延安整風時,毛澤東將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確定為黨員干部的必學篇目。
重慶談判期間,兩人多次見面,既縱論天下大事,也暢談詩詞歌賦。1945年11月14日,《沁園春·雪》在《新民報晚刊》發表,霎時轟動山城。國民黨御用文人竟以“唱和”為名,肆意誣蔑詞中有“帝王思想”,郭沫若撰文《摩登堂吉訶德的一種手法》進行駁斥,並填寫兩首和詞,盛贊《沁園春·雪》“氣度雍容格調高”。
一詩千改始心安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與郭沫若的接觸更為密切,兩人的詩詞交往也更為頻繁。1957年1月23日,郭沫若寫了《念奴嬌·小湯山》《浪淘沙·看溜冰》《水調歌頭·歸途》,分別唱和毛澤東的《念奴嬌·昆侖》《浪淘沙·北戴河》和《水調歌頭·游泳》。
1959年6月25日,毛澤東回到故鄉韶山,寫下《七律·到韶山》。7月1日,他又賦詩《七律·登廬山》。9月7日,毛澤東致信胡喬木,請郭沫若為他潤色詩稿,信中寫道:“詩兩首,請你送給郭沫若同志一閱,看有什麼毛病沒有?加以筆削,是為至要。”郭沫若於9日和10日兩次寫信給胡喬木,直率地提出了修改意見。9月13日,毛澤東又寫信給胡喬木,說:“沫若同志兩信都讀,給了我啟發,兩詩又改了一點字句,請再送郭沫若一觀,請他再予審改,以其意見告我為盼!”。毛澤東對郭沫若的修改意見十分重視,反復進行推敲。
1957年《詩刊》雜志首次集中發表毛澤東詩詞18首之后,不斷有毛澤東詩詞新作發表。郭沫若成為毛澤東詩詞的積極詮釋者,也是權威性極高的講解者。1957年到1968年之間,郭沫若寫了20余篇賞析文章,還回復了許多就毛澤東詩詞進行請教的讀者信件,為毛澤東詩詞的宣傳普及作出了重大貢獻。
《憶秦娥·婁山關》是毛澤東的代表作之一,但人們對該詞所寫景事究竟是一次還是兩次出現持不同意見。1962年《人民文學》5月號發表毛澤東《詞六首》,郭沫若寫了《喜讀毛主席的〈詞六首〉》一文。他為說明毛澤東詩詞雖人人愛讀,卻未必人人都懂,首首都懂,便以自己對《憶秦娥·婁山關》認識過程為例,在文中持“兩次”之說。他收到文章清樣后,立即寫信請毛澤東“加以刪正”。毛澤東認為解釋不合本意,將其刪掉,又以郭的口吻,改寫了一段近600字“一次之說”的文字,最后坦言:“由此看來,我在廣州座談會上所說的一段話,竟是錯了。解詩之難,由此可見。”因錯過時間,《人民文學》刊出的仍是郭的原稿,毛澤東的《改文》遲至1991年12月26日才在《人民日報》刊出。這是毛澤東唯一一次用別人的語氣來解析自己的詩作。
僧是愚氓猶可訓
1961年10月18日,郭沫若在民族文化宮觀看了浙江省紹劇團根據《西游記》故事改編的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紹劇團請郭沫若提意見。10月25日,郭沫若寫成一首《七律·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送給劇團,同時也寄送給毛澤東修改。詩曰:“人妖顛倒是非淆,對敵慈悲對友刁。咒念金箍聞萬遍,精逃白骨累三遭。千刀當剮唐僧肉,一拔何虧大聖毛。教育及時堪贊賞,豬猶智慧勝愚曹。”
毛澤東在廣州讀到了這首詩,很感興趣,但是他不贊同郭沫若詩中“千刀當剮唐僧肉”的說法,並於1961年11月7日寫了《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猶可訓,妖為鬼蜮必成災。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裡埃。今日歡呼孫大聖,隻緣妖霧又重來。”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可謂婦孺皆知,毛澤東早在韶山讀私塾時就看過《西游記》。郭沫若說:“舞台上的唐僧形象,實在使人憎恨,覺得他真是值得千刀萬剮,這種感情,我是如實地寫在詩裡了。”郭沫若表面上是批判唐僧,實則是憎恨推行大國沙文主義的蘇聯領導人。毛澤東認為將受妖怪蒙蔽的唐僧視為當時所說的現代修正主義而進行筆伐的做法不妥。“僧是愚氓猶可訓,妖為鬼蜮必成災”,唐僧雖然愚鈍糊涂,但仍屬於中間派,可採取統一戰線政策對其批評教育,至於白骨精則必須堅決予以消滅。毛澤東的和詩將神話故事與國際風雲緊密結合,比喻貼切,發人深省。
1962年1月6日,郭沫若讀到和詩后,改變了當初的看法,當即步毛詩原韻又寫了《七律·再贊〈三打白骨精〉》:“賴有晴空霹靂雷,不教白骨聚成堆。九天四海澄迷霧,八十一番弭大災。僧受折磨知悔恨,豬期振奮報涓埃。金猴火眼無容赦,哪怕妖精億次來。”他又將此詩送給毛澤東評閱。毛澤東看后,高興地說:“和詩好,不要‘千刀當剮唐僧肉’了。對中間派採取了統一戰線政策,這就好了。”
抒懷同唱滿江紅
“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進入20世紀60年代后,中蘇關系不斷惡化,中印邊境沖突日趨緊張,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1963年1月元旦,郭沫若在《光明日報》發表《滿江紅·領袖頌——1963年元旦抒懷》:“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人六億,加強團結,堅持原則。天垮下來擎得起,世披靡矣扶之直。聽雄雞一唱遍寰中,東方白。太陽出,冰山滴,真金在,豈銷鑠?有雄文四卷,為民立極。桀犬吠堯堪笑止,泥牛入海無消息。迎東風,革命展紅旗,乾坤赤。”
1963年1月9日,毛澤東在廣州讀到郭詞,深為“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的豪情所激蕩,隨即和詞一首,並把新作書贈周恩來。反復修改定稿后,他又於同年2月5日再次手書,這幅手跡如今被鐫刻在毛主席紀念堂南大廳正北的漢白玉壁上。《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詞曰:“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嗡嗡叫,幾聲淒厲,幾聲抽泣。螞蟻緣槐夸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正西風落葉下長安,飛鳴鏑。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要掃除一切害人虫,全無敵。”毛澤東的和詞氣勢磅礡,妙筆生花,哲理深厚,活靈活現地刻畫了反華勢力的丑態,樂觀豪邁地暢想了世界人民革命斗爭的光明前景。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時,曾在致辭中引用“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的名句,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詩詞》37首,郭沫若反復吟誦,於1963年12月5日,濃情賦詞《滿江紅·讀毛主席詩詞》,對毛澤東的詩人才華和作品魅力給予高度評價:“充實光輝,大而化,空前未有。經綸外,詩詞余事,泰山北斗。典則遠超風雅頌,階級分清敵我友。沁園春,水調有歌頭,羌無偶。嫦娥舞,瘟神走,梅花笑,蒼蠅抖。今史詩,將使地天恆久。寶劍擎天天不墮,紅旗卷地地如繡。濟同舟,萬國盡朝暉,新宇宙。”
勸君少罵秦始皇
1943至1945年間,郭沫若曾出版一本中國文化思想史方面的學術專著《十批判書》,收入《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孔墨的批判》《儒家八派的批判》《稷下黃老學派的批判》《庄子的批判》《荀子的批判》《名辯思潮的批判》《前期法家的批判》《韓非子的批判》《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等10篇文章。毛澤東很愛讀,但對書中揚儒抑法的觀點並不認同。1968年10月,毛澤東在八屆十二中全會閉幕式的講話中說:“擁護孔夫子的,我們在座的有郭老……我跟郭老在這一點上不那麼對。你那個《十批判書》崇儒反法,在這一點上我也不那麼贊成。”
《封建論》是柳宗元的政論文章,系統闡述了“封建制”和“郡縣制”的利弊,肯定法家的進步性和秦始皇推行郡縣制的作用,表現出揚法抑儒的思想傾向。毛澤東讀后,產生共鳴。
毛澤東與郭沫若的觀點分歧,最終以詩詞的形式進行了呈現。1973年8月5日,毛澤東作詩《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多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這首詩以詩詠史,評說儒法,規勸郭沫若要多讀柳宗元的《封建論》,不要再從柳宗元那裡倒退到頌揚文王時代分封制的儒家立場上去。該詩為焚書坑儒事件翻案,頌揚秦始皇的功業,而“孔學名高實秕糠”的說法顯然欠妥,帶有特殊年代的鮮明烙印。但這畢竟是友人之間在探討學術問題,毛澤東直陳己見,同時又措辭婉轉有度,“勸君”,語氣和緩﹔“要商量”,更不以勢壓人,給后人啟示良多。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與世長辭。郭沫若痛失多年唱和的詩友,曾悲情賦詩多首,其中一首寫道:“偉哉領袖萬民親,改地換天絕等倫。三座大山齊掃地,五星紅旗高入雲。反抗霸修防復辟,發揚馬列育新人。旰食霄衣躬盡瘁,英雄兒女淚盈巾。”1978年6月12日,一代文豪郭沫若逝世。兩顆詩壇巨星相繼隕落,但他們的光輝詩篇卻魅力永存。
(作者系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教授、副院長,一級巡視員)
(來源:《黨史文苑》,2023年04期)
相關專題 |
· 汪建新專欄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