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張愛萍為建設人民海軍廣集人才

鄭學富

2023年05月03日08:36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張愛萍為建設人民海軍廣集人才

  渡江戰役前夕,中共中央決定由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籌建人民海軍,並任命張愛萍為華東軍區海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49年4月23日,張愛萍在江蘇省泰縣白馬廟鄉境內的第三野戰軍東路渡江作戰指揮部,正式宣告成立人民海軍。

  海軍是技術性強的現代化軍種,組建海軍,必須要有懂得海軍建設、管理、訓練、武器使用、艦船駕駛、維修和航海經驗等方面的人才。

  張愛萍不拘一格,大量招募和使用原海軍人才,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在一年時間裡,建立起一支具有較強戰斗能力的人民海軍部隊。

  制定33字方針

  張愛萍於1949年4月23日夜帶領13名籌建人員連夜渡過長江,於次日上午抵達江陰城,進駐原國民黨江陰要塞司令部,開始組建人民海軍。當時,新組建的人民海軍部隊成員主要是兩個部分:大部分是從解放軍陸軍部隊選調來的。這部分人經過長期革命戰爭的考驗,對黨的事業忠誠,具有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作風,但普遍文化程度偏低,不懂得海軍的知識、技術﹔另一部分是起義、投誠的原海軍官兵,成分較為復雜。這部分人有海軍知識、技術,有的人還有較長時期的海上工作經驗,但其中的大部分對中國共產黨尚不夠了解,對解放軍的性質、宗旨和優良的傳統、作風,也缺乏應有的認識。用張愛萍的話來說,按照一個德才兼備的海軍戰士的標准,這兩部分人都不合要求,都是“跛子”:“建設合格的人民海軍,第一個課題就是大家齊心協力醫‘跛子’。”經過深思熟慮,張愛萍制定了一個33字方針:在共產黨領導下,以人民解放軍陸軍為基礎,團結原海軍人員,共同建設人民海軍。

  隨著解放大軍南進,張愛萍率領海軍機關住進蘇州西跨塘。他成立了8個接管組,分赴鎮江、南京等地接收國民黨海軍起義部隊。在工作中,張愛萍發現,有些同志對國民黨起義人員仍舊用“國民黨”或“舊海軍人員”來稱呼,很容易在思想上造成距離,感情上產生隔閡。經過思考,張愛萍確定了一種叫法,對於出身於國民黨海軍、加入人民解放軍的官兵,要避開“國民黨”或“舊”的字樣,一律稱之為“原海軍人員”“原海軍同志”。這種稱呼在首長講話和公文行文中使用后,很快被廣大海軍指戰員接受,“原海軍同志”更是理解首長的良苦用心,感到說不出的溫暖、親切。

  良材必舉

  上海解放后,張愛萍立即帶領海軍機關進駐上海市武昌路9號原國民黨海軍補給總站。當時,三野首長已明確表示:海軍要配合陸軍部隊作戰,解放沿海島嶼。張愛萍一面召開黨委會研究辦法,一面與起義人員座談、交談,征求他們的意見。

  其間,張愛萍還特別抽出時間拜會了林遵。會談中,張愛萍稱贊他率部起義的壯舉,並代表華東海軍向他表示歡迎,並聽取了林遵對於組建海軍的意見和建議。為協調國民黨起義艦隊對人民海軍組建工作的支持,在南京,張愛萍將接管國民黨海軍情況向時任二野司令員兼南京市市長的劉伯承進行了匯報,並請劉伯承接見了林遵等人。劉伯承在接見談話中,主動提出請林遵等人協同組建人民海軍,使林遵等深受感動。

  張愛萍從金聲(中共地下黨員,曾任國民黨海軍總司令部辦公廳少將主任,為我黨我軍多次提供重要情報,並策動國民黨部分部隊的起義﹔上海解放后,奉命協助張愛萍創建海軍)處得知:國民黨海軍在撤離上海時,不少正直的愛國之士毅然脫離了海軍,隱蔽身份留了下來。這批人大多分散在上海各個角落,或躲到了外地,青島、福州、廣州等幾個海軍基地都有這種情況。還有一批國民黨海軍的元老,他們正統觀念強、技術精湛、經驗豐富,只是年事已高,大都在福州休息。張愛萍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立即召開了臨時黨委會,決定從國民黨海軍舊部人員中招賢納士。

  1949年6月12日,華東海軍發布了兩則通告:一則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區海軍司令部、政治部通告(人字第一號)》,另一則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區司令部登記國民黨海軍人員辦事處通告(登字第一號)》。短時間內,投身到人民海軍來的“原海軍人員”已達近5000人。專業齊全,各層次官兵都有,可謂人才濟濟。

  在金聲的推薦下,張愛萍登門到上海四川北路曾國晟住處,請他出山擔任華東海軍主管后勤的副司令員兼艦船修繕委員會主任。張愛萍和曾國晟促膝談心,研究修理艦船和征集購置艦船等事宜。曾國晟都提出意見和建議,后被張愛萍採納和實施。

  張愛萍曾從原國民黨海軍軍階較高、有專長的人中選定了幾位,作為軍區海軍首長和機關的顧問,后在征求了林遵的意見后,又決定把人數擴大,成立一個咨詢機構,名為“華東軍區海軍研究委員會”。研究委員會成立以后,組織上對研究員做到了充分信任,有職有權。生活上,他們均享受高級干部的待遇。在當時經濟形勢相當緊張的情況下,不僅對他們實行薪金制,還給研究委員會配專車。工作上,放手發揮他們的專長。張愛萍經常和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袁也烈帶著各種問題到研究委員會向委員請教,並委托林遵帶著有關課題來研究委員會磋商,“幾乎每次都能帶著答案滿意而歸”。

  張愛萍還在金聲的陪同下,登門拜訪原海軍司令部辦公室副主任徐時輔,任命他為司令部訓練處副處長兼職教育科長。

  知人善任

  林遵、曾國晟、徐時輔等在張愛萍的領導下不負厚望,很快投入了人民海軍的建設工作。曾國晟在張愛萍的領導下很快籌集20多個作戰平台。到1950年5月,上海地區的修造船廠共裝修大小艦船150余艘次,有力地保証了部隊作戰、訓練的需要,為華東海軍第一支戰艦編隊的組建建立了功勛。曾國晟綜合使用修船廠、研究所的力量,有效地克服了零配件不足、技術力量薄弱的問題﹔又按照張愛萍“變廢為利、揚長避短、陳船利炮”的思路,採取將艙隔縮小,加裝陸地用的榴彈炮、高射炮、反坦克炮、高射機槍以及蘇式艦炮的辦法,將55艘商船改成了軍用艦船。

  為了加速人才培養,經中共中央軍委批准,於8月中旬組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海軍學校,張愛萍親任校長兼政委。9月14日,海校正式開學。按照計劃,組織原海軍人員學習社會發展簡史,進行系統的世界觀、人生觀等思想政治理論和解放軍優良傳統教育﹔對從陸軍調入的指戰員,主要突擊進行海軍知識和技術、技能培訓,幫助他們掌握艦艇出海急需的專業技術。徐時輔在張愛萍的鼓勵支持下,大膽創新,針對時間緊、學員文化低的特點,提出了一個先學“怎麼做”,后講“為什麼”的“突訓”方案,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加之廣泛開展原、新海軍的同志“結成對子”,互幫互學,培訓學習進展順利,學員進步很快。通過不到3個月的“突訓”,11月8日,第一批學員培訓結業。根據張愛萍的建議,上級批准在艦艇上建立政治委員制度:政委為艦上的最高領導,決定艦艇行止及作戰決定等重大行動﹔航行操作、訓練等行政與技術性的工作,則由艦長、艇長決定﹔除明確權限范圍外,還要求正副職都要嚴格按照條令、規章辦事,互相尊重、緊密團結。

  僅用一年時間,實現從無到有

  1949年8月28日下午4時,毛澤東在中南海懷仁堂接見了張愛萍、林遵等人。張愛萍向毛澤東簡要匯報了人民海軍的組建情況,並介紹了國民黨海軍起義人員在其中所作的貢獻。毛澤東聽了高興地說:新老同志要團結,相互學習,共同為建設人民海軍而奮斗。毛澤東的接見,讓林遵等人十分感動,他們一致表示,一定為人民海軍的建設竭盡全力。1949年9月15日,經毛澤東批准,林遵正式出任華東軍區海軍第一副司令員。

  1950年4月23日,在南京長江草鞋峽江面舉行了華東軍區海軍一周年生日慶典暨艦艇命名典禮。當時獲得命名的戰斗艦艇有51艘,登陸艦艇52艘,輔助船31艘。9時,華東軍區海軍第一副司令員林遵宣布“慶祝華東軍區海軍建軍一周年暨軍艦命名授旗典禮”開始,頓時,江面所有的戰艦同時拉響了汽笛。張愛萍致開幕詞后,華東軍區海軍副司令員袁也烈宣讀中央軍委對各艦的命名,張愛萍將命名狀、解放軍軍旗(代海軍旗)、艦首旗、艦長旗,鄭重地授予各艦艦長、政治委員。張愛萍帶領全體官兵庄嚴宣誓。粟裕、劉道生、江渭清分別代表各方致詞。他們熱情洋溢的講話不時被熱烈的掌聲打斷。

  (作者系山東省文史研究者)

(責編:劉圓圓、陳羽)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