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
分享

遼寧營口市——

“北糧南運”通道暢 “三水”產業鏈條全

2023年04月28日08:27    來源:農民日報

人杰地靈、物華天寶,是營口農業的真實寫照,也是營口發展的基石。營口地處渤海遼東灣、大遼河入海口,屬海洋性半濕潤季風氣候,春季溫和、夏無酷暑、秋季涼爽、冬無嚴寒。適宜的氣候成就了豐富的農業資源,營口農業以“三水一牧一菜”(水稻、水果、水產品、畜牧業、蔬菜)著稱,是遼寧省農業的縮影。同時營口也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全國聞名的“中國海蜇之鄉”。

營口是中國東北近代史上第一個對外開埠的口岸、山海關外的“百年港城”。如今,營口是“北糧南運”的重要節點城市,正在借助這個契機,融合一二三產,全產業鏈發展,打造東北亞農副產品交易平台。伴隨著源源不斷運往全國的糧食,這座百年港城也以嶄新的姿態走向全國,走向未來。

暢通“北糧南運”大通道

記者在營口港的糧食專用碼頭旁,看到一台能裝載7萬噸糧食的輪船,等著裝艙后運向南方港口,運費要比火車便宜得多。另外,如果用火車運輸,按一節車皮裝載60噸糧食計算,7萬噸糧則需要1100多節火車皮裝運,這也是通過港口走水路運輸糧食的價值所在。

“早先運糧是由雜貨公司運營,隨著運糧規模的擴大,營口港成立了專門的糧食公司,並加大倉儲建設便於中轉運輸。營口港港內倉儲容量有180萬噸,港外倉儲有240萬噸。”遼港控股(營口)有限公司糧食分公司貨運部負責人向記者介紹,通過營口港將東北糧食大量運往華南、華東地區,滿足當地的用糧需求。

歷朝歷代我國一直是“南糧北運”的格局,魚米之鄉大多在南方,“蘇湖熟,天下足”“湖廣熟,天下足”等說法流傳甚廣。如今已是“東北熟,天下足”,東北已成“天下糧倉”。20世紀90年代以來,南北方產糧比例就開始發生變化,到21世紀初期北方糧食生產完全超過南方,“南糧北運”的格局已變成“北糧南運”。

東北地區產糧佔全國1/5以上,調出量佔1/3以上,為我國糧食安全作出突出貢獻。“北糧南運”最大的瓶頸就是運輸難題,剛開始大規模南運的那些年,鐵路車皮是“一車難求”,如何解決運輸中的難題?“北糧南運”大通道的建設提上了議事日程。

從東北地區南運的糧食一個是走陸路,一個是走海路,主要從營口港等港口裝船運輸,七成以上的糧食要通過海路輸送到南方。營口是“北糧南運”的重要通道,承擔“北糧南運”的重要戰略任務。

為此,營口暢通糧食樞紐通道,增強港口功能。優化港區布局和資源配置,推進糧食專用碼頭及集裝箱碼頭升級改造,持續加強港口糧食和物資倉儲設施建設。強化智慧港口建設,推動營口港多式聯運智慧服務平台、港融大數據平台建設。統籌港內外倉容和場站,保障貨物經港口裝卸運輸暢通。

完善通道網絡,依托遼寧港口集團優勢,加快推進營口港與深圳港等招商局旗下港口航線開行,完善國際航線網絡,打造面向東北亞的國際物流中心。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地區、長江經濟帶沿線中心城市多元模式的內陸港建設,形成通達全國主要城市圈的聯運大通道。

強化服務效能,建立健全大宗糧食交易交割服務網絡,構建集大宗糧食交割、倉儲、干線運輸、分撥、流通加工等功能於一體的現代供應鏈服務保障體系。加快干支匹配的通道網絡建設,開展糧食儲備、交易、分撥、公鐵水路聯運等服務,以滿足區域生產需求。

營口市副市長高洪濤表示,為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和糧食安全戰略,充分發揮營口港“北糧南運”重要樞紐節點作用,營口市全面推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推動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協同”,促進產購儲加銷“五優聯動”,加快構建現代化特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體系。

彰顯“營口三鮮”好品質

在海蜇捕撈季節,在營口市鱍魚圈區望海街道的漁民碼頭,一條滿載海蜇的漁船停靠后,加工人員馬上將捕撈的海蜇吊運到岸邊的儲存池裡,先進行鹽漬加工,然后進行海蜇分割,全程利用海水進行清洗,保住海蜇的鮮。

“一條船多的能捕撈7萬多斤海蜇,大約能出海一個多月。加工廠能收沙蜇3500噸,綿蜇100來噸。我們採用營口渤海灣野生海蜇為原料,經過自有漁船捕撈上岸的鮮海蜇,通過陳氏傳統海蜇加工工藝和現代食品加工技術的結合,最大的保留海蜇的營養成分和口感的鮮脆,滿足各類人群的需求。”蓋州市瀅輝水產加工廠廠長陳德輝向記者介紹。

大自然饋贈給營口豐富的海洋資源,世代造福著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營口沿海的漁民捕撈、養殖海蜇歷史久遠,每年七八月份是海蜇捕撈季,每天海蜇捕撈船至少出海兩次,往返於大海和碼頭,海蜇常年產量位居全國第一。

營口水稻種植歷史悠久,早在清朝時期就因其籽粒飽滿,潔白光亮,口味純正成為“貢米”。水稻種植面積62萬畝,年產44萬噸,是遼寧省糧油種植的優勢區、糧油高產創建的示范區,大石橋市是中國好糧油示范縣,水稻平均單產和最高單產連續多年為全省第一。“營口大米”是國家地理標志証明商標和中國馳名商標。

大石橋市水源鎮賞軍村的種糧大戶王孝海去年承包了500多畝地種植水稻,他告訴記者:“我與營口渤海米業有限公司合作,使用他們提供的優質稻種,按照他們的技術要求種植,回收水稻一斤要高出市場價3分錢,一畝地就多增收50元。因為參加了公司牽頭的聯合體,公司給我擔保30萬元,由政府貼息2厘,我自己隻拿2厘2,支持我們種植優質水稻。”

渤海米業有限公司吸納廣大農民,以農業合作社為依托,並採用農業合作社方式鎖定優質水稻種植基地。渤海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洪順說,他們以“帶動農戶、共同發展、惠及廣大水稻種植戶”為發展理念,在大石橋市西部水稻種植鄉鎮培育了4萬多畝水稻專屬種植基地,主要有鹽豐、稻花香等優質品種,農戶還在無污染水田種植水稻、施有機肥、套養河蟹,為公司提供綠色、有機的蟹田大米,營口水稻品質正在由低中檔向中高檔轉變。

在蓋州市沙崗鎮上屯村,景程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博種了600畝的葡萄,品種全是陽光玫瑰,帶動周邊1000多戶農民轉型生產陽光玫瑰。趙博向記者介紹:“通過百果園、盒馬鮮生、京東等平台銷售,一畝地葡萄產量控制在4500斤左右,一斤賣30元,畝產效益在10萬元以上。”

營口地理環境多丘陵、山地,加上獨特氣候光照條件,歷來盛產水果,水果栽培歷史悠久,有“天惠之地”“蘋果之鄉”之美稱,是農業農村部確定的11個優勢品種、35個優勢區域中心之一。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省果樹研究所坐落於營口,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官產學研”的科技體系。主要有蓋州蘋果、遼南葡萄、大紅袍李子、遼南西瓜、熊岳紅杏等十余個品種,年水果總產量78萬噸。

做強“三水之鄉”產業鏈

眼看著魚池裡的鯉魚一天天長大,大石橋市高坎鎮姚家村的肖印舉滿是歡喜地說:“現在養魚省事多了,從買魚苗、進飼料、管理魚池到最后收魚都不用我操心,一切都由瑞豐科技公司包了,開春魚苗一斤4元多,一畝魚池放養3000尾,到10月份魚長到2斤半左右賣掉,一條魚利潤在2元錢左右。養魚的料錢是大頭,由瑞豐借貸給我,自己買得幾百萬元,一般人投資不起。”

瑞豐科技公司總經理王立偉向記者介紹,產業鏈模式和單一飼料產銷模式是當今飼料行業的兩種主要競爭模式。而打通產業鏈成了當前很多企業最時髦的選擇。瑞豐科技公司產業鏈發展模式是抓住鏈條中的產銷、終端服務中下游環節,突出自己的優勢並鞏固強化。

在淡水魚養殖業上,瑞豐科技公司採取了“培訓+擔保+經銷”的經營模式,其宗旨是隻要養殖戶購買了瑞豐科技公司的飼料。瑞豐科技公司將無條件地為養殖戶尋找銷售渠道,並隨時滿足養殖戶的買賣需求,全部風險由公司承擔,並為資金短缺的養殖戶提供貸款擔保,幾年來共為當地的3000多個淡水魚養殖戶擔保貸款達5億元。

高坎鎮河渠縱橫,盛產魚、蝦、蟹等水產品,淡水魚養殖歷史悠久,全鎮淡水養殖水面共計3.1萬畝,是“遼寧特產淡水魚之鄉”。高坎鎮水產養殖業已形成產業發展鏈條:水產養殖-飼料加工-漁具制造-魚藥經銷-專業捕撈-水產運輸-水產品銷售,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發展的格局。全鎮淡水魚業鏈條總產值達到了12.5億元。

營口市不僅盛產海蜇,更擁有完整的一二三產海蜇產業鏈,有近10萬營口人從事海蜇養殖、捕撈、收購、加工、貿易行業,業務遍及全國及世界各地。國內海蜇加工企業80%以上由營口人開辦,全國大部分海蜇品牌的實際加工產地坐落於營口市,上海各大水產市場銷售海蜇人員90%來自營口市。

現在營口人把海蜇行業從國內拓展到國外,從東南亞到非洲、從俄羅斯到南美,營口人把世界各地的海蜇運回家鄉加工,又遠銷到世界各地。營口成為全球海蜇生產、加工、貿易、流通集散整條產業鏈的核心。

202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首批17個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名單,東北地區唯一一個基地“落子”營口,總投資4.5億元的中順海蜇交易市場順利投入運營,實現營口海蜇規模化、集約化生產,逐步走向精細化、標准化,最終實現“買全球賣全球”的目標。

2022年5月,營口開始建設蓋州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以海蜇和葡萄為主導產業,形成海蜇養殖、葡萄種植、科技研發、精深加工、倉儲物流全產業鏈發展格局,圍繞規模種養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鏈供應鏈完善提升、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智慧農業建設、農產品認証與品牌培育、聯農帶農增收、配套基礎設施7個方面,在3年創建期內擬投資建設26個重點項目。

營口市政協副主席、市農業農村局局長代萍說,營口深入挖掘優勢特色資源,富民產業彰顯新活力,鄉村產業蓬勃發展,形成了糧油、畜禽、飼料、果蔬、水產品5大全產業鏈條。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超過100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70家,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點。逐步構建多主體參與、多業態打造、多要素集聚、多利益聯結、多模式創新的“五多協同”發展格局。(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於險峰 張仁軍)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