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28日14:02 來源:四川黨的建設
【目標】加快形成全省創新人才集聚高地的主要承載區
【路徑】充分發揮“頭雁”核心引領作用,加快建設全國創新人才高地,打造全省創新人才集聚高地的主要承載區,著力支撐成都都市圈打造全省發展主干和成渝地區發展引擎,持續深化區域人才協同發展。
4月13日,臨近畢業季,蘭州大學校園裡人潮涌動、熱鬧非凡,“成都平原經濟區+”暨“蓉漂人才薈”現場招聘活動在這裡舉行。
本次活動由成都市委人才辦主辦,以城市組團形式開展,攜手德陽、遂寧、眉山、資陽等六個市(州),緊扣產業功能定位和產業生態圈發展需求,組織重點企業156家,梳理優質崗位648個,面向蘭大學子發布近2000人的用才需求。
這是“頭雁”成都領航成都平原經濟區探索“人才協同共引驅動區域協同共興”的又一創新舉措。
城以才立,業以才興。近年來,成都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委決策部署,充分發揮核心引領作用,加快建設全國創新人才高地,打造全省創新人才集聚高地的主要承載區,著力支撐成都都市圈打造全省發展主干和成渝地區發展引擎。目前,成都人才總量達622.32萬人、居全國第4位,其中國家省市重大人才計劃入選者4435人。成都連續4年榮獲“中國最佳引才城市”獎、蟬聯“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正以其強大的人才儲備及智力支撐為人才協同共引驅動區域協同共興貢獻“頭雁”力量。
構建四川省創新共同體——
打造“人才飛地”,持續深化區域人才協同發展
“2022年實現收入2.3億元,同比增長27.2%。”看著手裡的財務報表,資陽發展萇睿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王鵬宇感觸頗深,“公司從2019年1000余人的單純勞務派遣業務,到如今形成派遣、外包、培訓、咨詢、招聘等全產業鏈發展格局,發展速度實在令人欣喜!”
資陽發展萇睿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快速發展的秘訣是什麼?這要從100公裡外的成都市近年來著手打造運營的四川省創新共同體說起。
近年來,資陽市聚焦醫療器械、交通裝備、清潔能源、電子信息等產業,成功引進落地一批優質產業項目。與此同時,如何通過精准招引高端人才推動落地產業高速發展?這讓承擔地方人力資源服務工作的國企負責人王鵬宇感到壓力倍增。
令人欣喜的是,情況在2022年有了改變。
2022年,我省以成都為中心構建四川省創新共同體,發揮中心城市的核心引領作用,實現人才培養中“頭雁”的平台集聚效應和示范引領效應,持續深化構建區域人才協同發展的雁陣格局。
“在省委組織部統籌下,成都市具體指導青羊區按照‘政府主導、市場化運營、多方聯合’的原則,以‘一體多園多中心N企業’的布局,有效鏈接各級公共服務資源,構建四川省創新共同體,開展日常運營管理,並建立起各市(州)和省直部門廣泛參與的會商機制。”成都市委人才辦相關負責人介紹。
值得關注的是,為服務我省人才發展雁陣格局,成都依托成都人才園強大的國家級人力資源數據庫和產業地圖、人才指數,規劃建設人才信息互通互享的智能化線上平台,為全省21個市(州)提供中高端人才尋訪推介、智能市場匹配、智能信用評價、在線交易結算等服務。
“這就打通了人才需求方和供給方的線上對接通道。”王鵬宇說,隨著線上渠道的打通,資陽市通過共享來自成都人才園的資源,能夠鏈接線上、線下500余家人力資源服務機構、2萬余名智庫專家,分析篩選中高端人才數據246萬條並打造符合資陽市重點產業需求的人才地圖,形成未來人才儲備。
信息暢通了,但如何能讓專家、人才“落地”,又成了王鵬宇犯愁的事,“一些專家、人才不願意舍棄大城市的生活落戶到三四線城市來。”
為解決這個問題,四川省創新共同體人才服務有限公司經過多方“取經”、論証,終於又“醞釀”出一個解決方案—通過招引各市(州)企事業單位入駐,共建“人才飛地”“研發飛地”和“雙招雙引”工作站等。
“‘飛地’作為各市(州)人力資源服務平台在成都人才園建立的實際載體,可發揮人才集聚共享的樞紐作用。”四川省創新共同體人才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王之川說,人才落戶在“飛地”,既滿足了他們常駐成都的需求,又讓他們能享受到成都和市(州)兩地的優惠政策,專心服務各市(州)經濟社會發展。
而作為線下載體,“飛地”可擁有更強大而豐富的支撐力量。“成都人才園集聚各類專業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近百家,簽約中國培訓經理人俱樂部等 30 余個社群,可為‘飛地’提供人才尋獵、人才評測、人力外包、人才社交等多種精准服務。”王鵬宇說,在成資兩市組織、人社部門的共同推動下,2022年,資陽建成全省首個入駐四川省創新共同體的市(州)“人才飛地”。
有了積極示范效應,四川省創新共同體人才服務有限公司開始規劃利用成都人才園兩個樓層約 6000 平方米載體資源,合理布局起全省21 個市(州)“人才飛地”“研發飛地”,承載“雙招雙引”與創新孵化兩大功能,吸引高層次人才創辦企業轉化科研成果,協同開展科技攻關。
目前,公司已與部分市州、縣(區)建立起穩定、靈活的合作框架和交流機制,建成入駐資陽市、重慶璧山區、宜賓筠連縣“人才飛地”,並與川渝高竹新區、眉山、廣安、巴中、甘孜、遂寧、內江等 7 個市(州)及區(市)縣達成初步入駐意向。
搭建高能級平台——
攻克難題,為區域協同創新提供智力支撐
一年內,共招引1名院士,3名國家級專家,3名省級專家,4名市級專家,1名外籍專家,4名博士﹔引進各類高端人才團隊和企業,目前入駐企業28家,累計獲得專利 45 項……
這是四川省創新共同體工業軟件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創新中心”)近期晒出的成績單。
這個於2022年建成、毗鄰成都工業創新設計功能區和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航成飛”)的人才賦能創新平台,已“跑”出高端產業和人才集聚、極速發展的“成都速度”。
成都工業創新設計功能區體量龐大、產業集聚,創新中心如何充分發揮平台優勢,立足自身實際,走出一條特色“融合發展”之路?
負責該中心日常運營的四川中成興華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邸興燕給出了答案:“緊抓國家發展戰略契機,依托成都工業創新設計功能區搭建平台,集聚高端專家人才,主攻國產化工業軟件‘卡脖子’技術難題。”
“成都是中國軟件名城,軟件產業基礎雄厚,人才政策優惠,城市氛圍宜居、包容,這是我們招才引智的優勢。”邸興燕說,近年來,成都不斷加強政策創新,推動從拼政策、給優惠的“1.0”版本到搭平台、給機會的“2.0”版本再到優平台、營生態的“3.0”版本轉變。截至目前,已吸引新落戶青年人才超67萬人。
在創新中心一期打造的4500平方米充滿科技元素的樓宇載體內,記者見到的是入駐企業員工忙碌的身影。
這些企業主要聚焦航空航天、工業軟件、人工智能等行業。中航成飛、中儲糧、凱天電子等大型國企的產業鏈配套企業呈聚集之勢。
除了參與打造全省創新人才集聚高地,創新中心還承載著引領區域協同創新的責任與使命。
“我們聚焦航空航天等產業鏈的發展需求,已逐步統籌起高校院所、新型研發機構、創新型企業等豐富資源,正以創新中心為載體著力打造面向成渝‘雙圈’的國產軟件人才培養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四川中成興華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四川省級人才胥天龍介紹,隨著工業軟件國產化加速,相關應用型人才會相對短缺,對接企業精准需求的定向性應用型人才短期培訓勢在必行,目前已在創新中心二期載體上規劃出2000平方米的空間,依托入駐高校、企業資源開展人才引育服務。
探索人才資格互認和公共服務開放互通——
助力建設具有區域帶動力的現代化成都都市圈
324名德陽市外專家人才已納入本地職稱評審專家庫,推薦14名專家進入成都專家庫。四川天一學院、四川工業科技學院近2000名學生通過成都職業技能鑒定機構完成初級技能鑒定……
這是近年來成都市與德陽市構建人才服務資源雙向流動機制,推動人才職稱共認、流動共用、服務共享的生動實踐。
作為成都平原經濟區的“火車頭”,早在4年前,成都便牽手德陽、綿陽、遂寧等8市共同簽署《成都平原經濟區職稱互認協議》《成都平原經濟區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互認協議》,實現了區域內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資格互認,持續深化技能鑒定合作互通。
記者了解到,取得成都平原經濟區8市職稱主管部門核發(確認)的職稱資格証書,在8市交流工作時,可由用人單位考核確認后,按崗聘任相應專業技術職務,不再更換証書﹔在晉升高一級職稱時,可持原証書直接申報。人才在區域8市流動時,可享受與當地人才同等的服務保障等待遇。
不僅如此,近年來,成都還牽頭成都平原經濟區依托“蓉漂人才日”“蓉漂人才薈”“四川省知名高校人才活動周”等人才聯合招引平台,借助區域整體優勢,對外聯合開展招才引智活動,吸引優秀人才到成都平原經濟區創新創業。並探索建立人才柔性流動合作機制,助推人才在經濟區內乃至成渝間柔性流動、服務共享。
頭雁昂首鳴,群雁振翅飛。一個以成都為核心牽引,輻射成渝“雙圈”的強大人才引擎,正為我省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四川黨的建設全媒體記者 張微微)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