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陸軍第72集團軍某旅“南京路上好八連”在強軍路上勇當轉型先鋒

60年,好八連的變與不變(強軍一線)

本報記者  李龍伊

2023年04月26日08:2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好八連,天下傳。為什麼?意志堅。為人民,幾十年。拒腐蝕,永不沾……”上海南京路下沉廣場上,一面長達20米的古銅色浮雕牆鐫刻著陸軍第72集團軍某旅“南京路上好八連”的光輝歷史。浮雕左側,毛澤東同志創作的《八連頌》字句鏗鏘。

1963年4月25日,國防部授予原上海警備團三營八連“南京路上好八連”榮譽稱號。60年間,連隊數次更換營區、幾經任務轉換、幾番調整重塑,但底色從未改變,成為我軍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

進入新時代,八連官兵在習近平強軍思想指引下,砥礪勝戰本領、苦練打贏精兵,在強軍路上勇當轉型先鋒,實現了從“霓虹哨兵”向“霹靂尖兵”的華麗蛻變。

變化的是職責任務,不變的是奮勇爭先

暮春時節,皖東某訓練場上空戰鷹呼嘯,一場傘降訓練即將開展。“大家要克服恐懼,我們一定能勝利完成任務!”察覺到幾名新傘兵的緊張情緒,連長徐航為他們加油鼓勁。

“已抵達目標地域,跳!”隨著指令下達,八連參訓官兵接連跳下機艙、迎風翱翔。蔚藍天空中,朵朵傘花競相綻放。

時間撥回到6年前。2017年4月25日,在“南京路上好八連”命名54周年之際,連隊整建制轉隸到第72集團軍某旅,成為一支特種作戰分隊。“一夜之間,八連由步兵中的‘行家裡手’,變成特種兵的‘門外漢’,一切從零開始。”連隊政治指導員薄佳旺回憶,全連有特戰基礎的官兵不到10%,訓練更是缺場地、缺教練、缺教材,轉型面臨很多困難。

轉型第二年,八連參加旅裡組織的建制連考核,名次比較靠后。這對一直爭當一流的八連官兵來說打擊不小。“過去,黨讓我們當哨兵,我們就用心守護群眾﹔現在,黨要我們練特戰,我們就要練成能打仗、打勝仗的‘尖刀鐵拳’。”時任連長吳興虎說。

吳興虎介紹,那段時間,大家都鉚足了勁,想盡快完成轉型任務,形成戰斗力。剛開始潛水普訓,連隊協調駐地附近大學游泳館組織訓練。游泳館白天要營業,戰士們凌晨4點鐘就來到游泳館,一直練到第一批顧客進來之前,打掃好衛生再離場﹔學傘降技術,上士班長吳強強被連隊選派至友鄰單位學習,為了看清示范動作要領,他和戰士們擠在一起爭搶最佳位置……

去年盛夏,東海之濱,一場由戰區組織的實戰化演習打響,八連官兵是演習主角。“我們分成6個小隊,不僅需要完成超負荷的長距離滲透,更肩負探索多兵種聯合指揮模式、新型作戰樣式等重要任務。”小隊長黃安歌介紹。

演習一開始,“敵”軍就在沿岸地區布設了大量巡防兵力,各小隊隻能操舟機動,尋找新的登陸點位。黃安歌帶領小隊成員找到一處陡峭的崖壁,借著月光搭起人梯,背著數十公斤行囊爬上頂端,又在漆黑的灌木叢中摸索前進數小時,終於抵達點位開展偵察任務。

就這樣,4天3夜的連貫演習,八連官兵勝利完成了對地精准狙擊、火力引導、要點奪控、戰場撤離等戰斗任務。“大家齊心協力、攻堅克難,推動轉型取得了豐碩成果。近幾年,連隊年年都是軍事訓練一級連。”徐航的話語中透著自豪。

變化的是荏苒時光,不變的是為民初心

4月的一個周六,淅淅瀝瀝的小雨給上海帶來絲絲涼意。八連所在旅食堂裡,氣氛卻格外火熱。“今天的晚餐是火鍋!”聽到消息,官兵們都很興奮。連隊幫扶對象胡紅根老人坐在官兵中間,聽著大家的歡聲笑語,心裡暖意洋洋。

胡紅根和八連的故事,要從47年前談起。1976年,八連戰士陳士凱到番瓜弄小學上輔導課。放學后,當時還是孩子的胡紅根因患有小兒麻痺症,隻能等媽媽來接。那一天,陳士凱把胡紅根背回了家。從此,胡紅根多了一群“親人”——47年來,隻要胡紅根有困難,八連官兵總會出現在他身邊。

當年,胡紅根稱八連官兵為“解放軍叔叔”﹔如今,官兵們叫他“胡伯伯”。“每到節假日,隻要八連沒有外出駐訓,我都會坐著輪椅、搭乘地鐵來看望大家,看見他們就像看見親人一樣。”胡紅根說。

一場場愛心接力,見証著軍民團結,訴說著魚水情深。自1982年開始,八連與南京東路街道雲中居民區孤寡老人結對幫扶,定期上門幫助老人拆洗被褥、料理生活。

“奶奶,我們來看您了!”今年除夕,八連官兵來到雲中居民區,叩響了一位孤寡老人的家門。打開門,老奶奶緊緊握住戰士的手,眼中噙著淚花,轉身回到臥室,拿出了自己珍藏的盒子,將裡面的糖果分給官兵。“老人一直惦記著我們。”戰士寧達感動地說。

從雲中居民區離開已是深夜,官兵們行進在南京路上,步履鏗鏘。“重走南京路是一堂深刻的傳統教育課,能幫助大家感悟初心。對於每一名八連人來說,都必須時刻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群眾放在心上。”寧達說。

八連營房裡有3個黑色的箱子,上面分別寫著“木工箱”“理發箱”“補鞋箱”。“這是我們為民服務的‘三件寶’。”連隊為民服務班班長王偉說。

每個月的10日和20日是八連“為民服務日”,八連為民服務班成員會來到南京東路,為群眾開展理發、修鞋等公益服務。這個傳統已經在八連持續了41年。在八連的影響帶動下,越來越多的軍地志願者團隊加入南京東路為民服務的行列。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八連受邀參加黃浦區組織的“學雷鋒、學八連”南京東路志願服務活動。“解放軍叔叔,這朵花送給你。”一名系著紅領巾的學生給戰士盧佳招送上一朵紅花。盧佳招趕忙放下理發推,向學生敬了一個軍禮,這名學生也以少先隊員禮回敬。一時間,現場響起熱烈掌聲。

“后來我才知道,這所小學就在八連老營房旁,以前官兵經常去給孩子們講課。‘軍民團結如一人’的情誼,在服務群眾中不斷書寫著新的篇章。”薄佳旺說。

變化的是生活條件,不變的是作風本色

南京路上好八連事跡展覽館裡循環播放著《霓虹燈下的哨兵》,這部1964年上映的電影講述了八連官兵拒腐防變、艱苦奮斗的故事。那時,面對各種糖衣炮彈,官兵們高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遵守《入城公約十大守則》,在繁華的南京路上站崗巡邏,樹立了“拒腐蝕,永不沾”的優良傳統。

在軍營裡,八連的兵有一種特殊的“精氣神”:行進時筆直如一條線、呼喊口號時聲震天、集會時不動如鬆。“我們傳承光榮傳統,培養了連隊官兵過硬的紀律意識。”薄佳旺說,60年來,一代代八連官兵保持作風本色,不斷擦亮連隊“光榮牌”。

如今,學傳統、愛傳統、講傳統已經融入連隊生活,銘刻在官兵基因裡。每逢連隊命名紀念日請老同志講傳統故事,每次老兵退伍組織贈送針線包、“三件寶”交接,新兵到連隊上的第一堂課是參觀八連事跡展覽館……在全連官兵共同努力下,“南京路上好八連”的精神被不斷賦予新內涵。

“當年,物質條件不豐富時,八連的先輩們穿著打補丁的衣服和自制草鞋巡邏。衣服破了自己縫,鞋子破了自己補。現在,連隊把艱苦奮斗精神從過去的勤儉節約、吃苦耐勞,向現在從嚴從難、刻苦訓練拓展延伸,全部心思向打贏聚焦,所有工作向打仗用勁。”八連所在旅政治工作部主任吳卿說。

2021年,接到參加陸軍“特戰奇兵”考核比武任務后,連隊官兵爭分奪秒備戰。兩個多月裡,官兵們磨破了手掌和腳板,但從沒有人退縮。最苦最累時,大家高喊著“八連必勝”咬牙堅持。考核時,八連官兵一路領先,勇奪戰區陸軍第一名。

“南京路上好八連”命名60年后的今天,繁華的南京路上人頭攢動,陸家嘴的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外灘的西洋建筑燈光璀璨……新時代的八連,立足上海發展建設成就,對官兵進行思想教育,激勵官兵保持作風本色。一次次思想洗禮,讓官兵們更加堅定了對黨和人民的忠誠。

傍晚,記者離開八連營區時,正趕上官兵們訓練歸來。“紀律好,如堅壁。軍事好,如霹靂。政治好,稱第一。思想好,能分析……”《八連頌》的詩句在記者腦海中經久回響。

《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26日 11 版)

(責編:彭靜、王瀟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