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為未來之新聞界開一生面”

——邵飄萍的治學之道

鄧紹根 曾林浩

2023年04月26日08:34    來源:學習時報

97年前的今天,“新聞全才”邵飄萍於北京天橋慷慨就義,“一代報人”結束了“以筆為戎”的戰斗一生……

邵飄萍(1886—1926年),原名鏡清,中共秘密黨員,民國時期著名報人,《京報》創辦者,被后人譽為“一代報人”“新聞全才”。毛澤東曾評價其為“一個具有熱烈理想和優良品質的人”。在短暫而絢麗的治學生涯中,邵飄萍參與創辦報社、通訊社,從事新聞理論、新聞教育、馬克思主義學說譯介等研究工作。作為一名職業報人,邵飄萍堅定革命信念,飽含斗爭精神,在實踐中求真知,開創了中國新聞教育的諸多先河,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作出重要貢獻,他的治學理念也給后人以啟迪。

“新聞學上普通之知識,不獨為新聞記者所應具”

邵飄萍提倡治學要結合實際、敢於創新。縱覽民國新聞界,他雖以卓越的採訪能力、敏銳的社會洞察力和一針見血的政論通訊聞名於世,但在長期的新聞活動中,他逐漸有感於“我國新聞事業之不振,良由新聞界人才缺乏之故”,遂決心發展新聞理論研究,為中國新聞教育事業探求新路。

對於職業記者的培養,邵飄萍強調“新聞之學,期於應用,尤貴在多所經驗”。他堅持治學應當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提倡教員在授業解惑時應“經世致用”,而不是“紙面上求劍刻舟”。為此,他根據在國立法政大學授課的講義,著成《新聞學總論》。在書中,他主要講述了記者地位、新聞性質、報業發展、新聞法制以及中國新聞界現狀等內容,希望“以淺顯之理論說明其概要”,“供有志斯學者研究之一助焉”。此外,為指導新聞採訪活動、規范記者的採寫流程,他還“參考歐美、日本學者之專門著述,及自身十余年來實地經歷所得”,編著《實際應用新聞學》。這本書作為中國第一部研究新聞採訪工作的專著,著眼於實際應用,輔以生動案例,細心傳授記者應如何進行採訪的知識。《新聞學總論》《實際應用新聞學》是邵飄萍長期新聞工作的經驗總結,亦是其探索新聞教育過程中的創新之舉。

除了培養記者,邵飄萍還將眼光置於多數國民之中,認為“新聞學上普通之知識,不獨為新聞記者所應具”。他將新聞教育看作是社會改革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認為培養國民新聞素養,有助於社會之進步、國家之富強。他致信北大校長蔡元培,促成北大新聞學研究會的創立,為普及新聞理論不遺余力。在學會任教期間,邵飄萍每星期日講授2小時採訪課。此外,他還在北京平民大學報學系擔任系主任,負責教授新聞實務。論及授課的目的,邵飄萍自謂:“區區之意,欲為未來之新聞界開一生面。”日常教學中,他倡導學員多加實踐、勤於思考,著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認為“然則新聞學雲雲,固所以學為新聞記者,實即處世窮理之學”。

“勿忘卻中國之實情”

邵飄萍主張治學要“勿忘卻中國之實情”。他曾立“新聞救國”之志,勇於揭露社會的黑暗不公,喚醒國民的愛國熱情。寄居於北洋軍閥統治下,他誓言“必從政治教育入手。樹不拔之基,乃萬年之計,治本之策”。回顧其一生,邵飄萍始終致力於社會主義學說的研究,積極譯介海外馬克思主義學說,時刻保持高度的理論自覺,結合國情以求救亡圖存之路。

1919年,邵飄萍因支持五四運動遭通緝被迫流亡日本。在《朝日新聞》工作期間,他除日常撰稿外,潛心學習和研究各國社會思潮,尤其致力於研究馬克思主義。邵飄萍認為,“社會主義,即考慮得失,衡以國情,求所以解決之良法也”。得益於早年間對於日語的研習,他編譯了多部有關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理論書籍。

由他編著的《綜合研究各國社會思潮》一書,分總論和上下兩篇。總論講社會問題之意義及由來,上篇為社會主義之概念與歷史,下篇為社會主義系統之分類。其中,他對馬克思主義專辟一章,著重介紹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革命觀點,具體闡釋了“唯物史觀”“剩余價值學說”等基本概念。此外,本著“研究俄事之急要”的精神,邵飄萍還編撰了《新俄國之研究》一書,預言“今后果見社會主義之成功,其影響於世界,將較諸美國獨立法國革命之威力為尤著”,稱贊馬克思主義是“授勞動者以必勝之券”的主義。

邵飄萍曾說,“吾人研究第一步,先注意於有共通性質之時代潮流及此種潮流中之主要勢力,更綜合外交史上之事實,求得該時代中各國外交類似之主要目地,以為解決此項問題之基礎”。正是懷揣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的兩部著作向國內廣大革命青年系統、全面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相關學說和新生的蘇維埃社會主義政權,幫助他們深刻認識和理解俄國革命與共產主義的原典精髓。

“愚欲以勤求所得”

邵飄萍治學十分勤奮。即便忙於新聞採寫、學術研究,他仍然保持著廣泛的閱讀,書房總是堆滿了書刊與報紙。一張記錄他當時生活環境的照片顯示,書架上共堆放有171冊書報,其中書86冊,期刊85冊,內容涉及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等諸多領域。著名報人潘公弼在緬懷舊友時,更是用“不終卷不釋手”來形容邵飄萍對讀書的熱愛。

除了閱讀,邵飄萍的勤奮還體現在他筆耕不輟堅持創作。在擔任《申報》駐京特派記者的2年裡,他寫有250余篇、共計120余萬字的通訊作品,主要負責的“北京特別通訊”在廣大讀者之間備受追捧。曾有學者統計,邵飄萍從事新聞工作近20年,所寫的論說、時評、新聞、通訊、小說、詩詞、劇本和各類專著近300萬字。這些充滿斗志、激濁揚清的文字見証了一名愛國志士的胸懷。

邵飄萍早年間曾是孫中山民主革命事業的支持者,隨著革命的不斷發展,他勇於探索新思潮,逐漸認可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在北大授課過程中,他頻繁與共產黨人聯系,並於1925年春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與一般黨員不同,邵飄萍的身份較為特殊。他假以記者身份從事宣傳鼓動工作,並為地下黨組織提供必要情報。除新聞活動外,他還充分利用自身人脈,參與政治運動。五卅運動爆發后,邵飄萍不辭辛苦,領導京報館同仁晝夜奮戰在斗爭的第一線。其報道規模之大、內容之廣泛、形式之多樣、旗幟之鮮明,可謂空前絕后,充分表現了他作為一名愛國報人、一名共產主義者的戰斗精神。

在傳播馬克思主義時,邵飄萍還積極利用報紙動員工農群體,支持反帝、反軍閥斗爭,號召聯蘇反帝,這使得他成為北洋軍閥的“眼中釘”。1926年4月26日,邵飄萍以“勾結赤俄、宣傳赤化”等“罪名”被捕遇害。一代報人“以身殉報”,但卻為世人點燃了黑暗時代裡的一束亮光。

邵飄萍曾言:“余百無一嗜,惟對新聞事業乃有非常趣味,願終生以之。”回顧其治學生涯,他始終心系國家安危,堅持新聞教育,廣泛閱讀思考,積極譯介馬克思主義學說。他用滿腔熱血喚醒沉睡的國民,值得后人學習與緬懷。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