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陳雲的調查研究方法

2023年04月25日08:26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新聞網

原標題:陳雲的調查研究方法

  陳雲是全黨公認的善於調查研究的楷模。毛澤東曾評價陳雲:他的方法是調查研究,不調查清楚他就不講話。陳雲提出了著名的十五字訣“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交換、比較、反復”,認為“所有正確的政策,都是根據對實際情況的科學分析而來的”,主張“領導機關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作調查研究,最后討論作決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時間就夠了”。

       堅持問題意識

  陳雲在調查研究中始終堅持問題意識,善於抓住關鍵問題,務實解決真問題。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七中全會的講話中對陳雲有過評價:“不要看他平和得很,但他看問題很尖銳,能抓住要點。”

  1961年6月27日至7月11日,陳雲青浦小蒸公社調查研究就是抓住關鍵問題的典范。首先他確立農村經濟恢復發展問題的要害。主要抓住三大問題:農作物種植、養豬、自留地。這些問題關乎糧食產量的恢復發展,關乎肉食供應和農家肥提供,關乎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和度過飢荒的現實。其次確立每個具體問題的要害。農作物種植安排不能僅看上級怎麼發的行政指令,也不能僅憑老農的經驗,主要決定於無霜期長短、人口和耕地比例、地勢高低、土質情況和耕作習慣等﹔養豬方面,公養和私養只是主體不同,最關鍵的要看如何減少成本,提高經濟效益﹔自留地應否多留,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統籌解決集體和農民個體之間的利益關系。

  發現問題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1984年9月4日,陳雲看了9月2日的《人民日報》上山東益都二中劉沂生寫的《值得憂慮的一個現象》一文后,了解到當時高中畢業生很少有人把師范院校當作高考第一志願的情況,委托秘書轉告當時主管全國宣傳工作的鄧力群,說:“這個問題要引起重視,師范院校學生的質量保証不了,對今后的教育,對四化建設各個方面的影響都很大。要繼續想辦法幫助教師主要是中小學教師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比如住房問題﹔不斷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逐步使教師真正成為社會上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羨慕的職業之一。”他不僅讓二女兒陳偉華重新回到教師隊伍中,還批示:要使中小學教師的工資標准“比同等學歷從事其他行業的人略高一點”。中央宣傳部隨即召集教育部、國家廣播電視部的負責人開會,研究如何落實陳雲的意見。12月25日,教育部負責人通過新華社記者披露了陳雲的意見,說黨中央和國務院已決定拿出十幾億元,從1985年1月1日起為全國幾百萬中小學教師增加工資。

       用好“六字訣”

  “交換、比較、反復”,是陳雲重要的調研方法。1961年5月25日,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實踐中,陳雲創造性提出:“在干部中間多注意聽反面的意見,這是調查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1962年2月8日,他又指出:“調查研究有各種各樣的方法,找有各種不同看法的人交換意見,也是一種方法,而且是一種重要的方法。”可以說,通過交換,就能全面地認識事物,從而確保結果的真實。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陳雲曾設想把發展化肥工業的重點,放在建設一批年產800噸和年產2000噸合成氨的小型氮肥廠上。但是,經過一年多實踐的檢驗,小型氮肥廠在技術上沒有過關,証明這種設想缺乏充分根據。1961年3月初,陳雲連續四次聽取化工部有關負責人的情況匯報。他特意強調“一萬噸合成氨辯論會,要找一些‘反對派’參加,包括化工部以外的‘反對派’,聽聽反對意見。不聽反對意見,一邊倒一定會失敗的。現在有些同志有話不敢講,應當引導他們大膽地講”。正是聽取了各方面意見特別是反對意見,陳雲最終作出了正確決策,使我國化肥工業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

  陳雲認為,“研究問題,制定政策,決定計劃,要把各種方案拿來比較。在比較的時候,不但要和現行的作比較,和過去的作比較,還要和外國的作比較。這樣進行多方面的比較,可以把情況弄得更清楚,判斷得更准確。多比較,隻有好處,沒有壞處。”

  他在選擇調查研究的地點上就進行了反復的比較。青浦小蒸調查后,陳雲又到杭州、蘇州,找同青浦情況相仿的浙江嘉興專區的嘉興縣、嘉善縣,江蘇蘇州專區的吳縣、吳江縣、昆山縣,研究種雙季稻和種小麥的問題,也調查了養豬和自留地的情況。另外,還找了與青浦土地、人口、氣候條件不同的浙江蕭山和江蘇無錫兩縣縣委的負責人,進行調查和比較,研究農作物安排的有關問題。通過比較,來驗証他在青浦小蒸調研的結論是否真實。

  1979年6月16日,陳雲主持召開國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全體會議,專門討論寶鋼建設問題。陳雲在會上指出,寶鋼是一個倉促上馬的特大項目,“應該有更多的時間來調查研究,經過反復考慮后再決定”。陳雲對寶鋼如何建設,有過三次反復的考慮:第一次是看5月9日國家計委等七個部門的報告后,認為“應該基本立足於國內,買技術,買專利”﹔第二次是5月31日到上海實地考察后,提出全部進口的想法,即買設備的同時,也買制造技術,買專利﹔第三次是6月6日離開上海時,最后考慮還是按照三委、三部和銀行報告的意見辦。他自己也深有感觸地說:“這三次反復,對我來說是很有益處的。”陳雲就是在這種結果的反復論証中,保証了結果的真實性。

       細致入微地觀察

  從細節中找到問題突破點的工作方法,被陳雲形象地比喻成解剖麻雀。陳雲善於作調查研究,從細處著眼,從群眾的家長裡短、衣食住行、生活環境的細微之處發現問題、了解實情。

  20世紀60年代,陳雲關於養豬是公養好還是私養好問題的調查研究,堪稱調查研究細致入微的典范。他在調查報告中說:“我自己還去農民家中跑了若干次,觀察他們養豬、種自留地、住房和吃飯等情況。”他觀察到不同時期母豬和奶豬的不同的飼料需要,通過細致地觀察母豬、奶豬吃食,研究它們喜歡吃什麼,發現它們有時多給吃精飼料,有時多給吃青飼料,有時讓吃干一點,有時讓吃稀一點﹔他觀察到奶豬在哪一個奶頭吃奶更多,為了保護奶豬,對最后生下來的比較瘦弱的奶豬特別照顧,把它放在奶水最多的第三個奶頭上吃奶。經過安排,奶豬就習慣於在固定的奶頭上吃,大小長得比較均勻﹔他還注意到,母豬喂養夏天注意防暑,冬天注意保溫。夏天在豬棚內墊些水草,母豬睡在上面比較清涼。冬天在豬棚內墊些干草,加上棚小,遮蓋得好,容易保溫。公養豬因為棚大,冬天很冷,苗豬怕冷,擠在稻草中或母豬腹下,易被母豬壓死。陳雲發表了意見后,因為豬飼養得當,一頭私養母豬全年生產和養大的苗豬,至少比公養母豬多一倍以上。中央還將陳雲的報告轉發至各地。通過這次調查,很多地方堅持了養豬事業發展的方向。

  會算賬是陳雲調查研究工作的一大法寶。1955年1月,陳雲親自下江南,實地調查糧食統購統銷與市場情況。通過在上海、江蘇實地調查,陳雲了解到有的地方糧食征購率高達65%至70%,有些家庭不夠吃。1955年5月,他又專程到鬆江、青浦調查糧食問題。陳雲一到家鄉,就立刻找小蒸鄉挺秀村干部、練塘區委書記等人交談,了解糧食統購統銷情況。通過摸情況、算細賬,他掌握了大量翔實的數據,全面分析了糧食統購統銷在農村的情況,為重要決策的制定與實施提供了具體依據和有力支撐。

  (摘編自微信公號“陳雲紀念館” 鐘理 范莎莎 余薇/文)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