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24日08:55 來源:安徽日報
日前,“科大硅谷”發布全球合伙人招募公告,已有來自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近200個團隊報名申請。
啟動建設不到一年時間,“科大硅谷”便迎來蝶變:全國首個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挂牌,總規模300億元、首期15億元的科大硅谷引導基金設立,“安徽芯片第一股”雲岫資本全球科創中心即將落戶……資本、人才、項目源源不斷地匯集。
科創“皖軍”呼喚“科大硅谷”
科創“皖軍”,需要更高能級的創新平台。
作為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合肥國家科學實驗室和大科學裝置數量位居全國前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碩士生留肥比例達43.5%、博士留肥比例達44%﹔合肥每萬人擁有在校大學生數超800人。根據資本足跡地圖,去年合肥市資本到訪量排名全國第四,僅次於北京、上海、深圳。在創新驅動引領下,合肥“芯屏汽合”“急終生智”已成為現象級產業地標。
“早在2021年,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就與中國科大校長共同商議,提出發揮中國科大創新資源的優勢,建設‘科大硅谷’的戰略構想。”省發改委科學中心處處長方秀告訴記者,謀劃建設“科大硅谷”,是省委、省政府著眼大局、順勢而為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
根據“科大硅谷”建設實施方案,“科大硅谷”先期規劃建設“一核兩園一鎮”。其中,核心區位於合肥高新區,布局一批高品質創新創業平台﹔蜀山、高新“兩園”,主要圍繞中國科大布局,側重於師生創業和成果轉化﹔“訊飛小鎮”,打造“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融、詩意棲居的科創小鎮。
“‘科大硅谷’是安徽打造的一個能夠體現國家戰略需求,服務高質量發展需要的創新高地。”合肥市有關負責人表示。
創新體制機制種好“試驗田”
建設“科大硅谷”,是探索科技體制機制創新、充分激發創新活力的生動實踐。去年9月召開的“科大硅谷”建設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強調安徽要進一步擴大科技創新優勢,科技體制機制創新必須走在全國前列。
作為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建設“科大硅谷”,須探索科技創新新模式。
省內高校院所允許學生在3年內保留學籍,休學在“科大硅谷”創業﹔入住“科大硅谷”,租房最高補貼6000元,符合條件的高附加值科技企業項目最高支持1000萬元……合肥市及時出台《支持“科大硅谷”建設若干政策》,用“真金白銀”優化創新生態。
成立首隻圍繞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引導基金。總規模300億元、首期15億元的科大硅谷引導基金,聚焦安徽省市重點產業、戰新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關注在“科大硅谷”創辦的科技創新能力突出的中小微科技型企業。
堅持市場配置科技創新資源。合肥市區國資平台與在肥中國科大校友企業共同出資成立科大硅谷服務平台公司,整合各類資源,構建運營服務體系。
建立大裝置、大平台市場化服務機制。一方面,“科大硅谷”圍繞產業需求,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資源向企業開放。另一方面,強化服務平台公司及各片區專業化服務能力建設。
“像概念驗証中心、小試中試平台等公共服務建設,我們積極推動市場化主體進行建設完善。”合肥市發改委創新管理處處長張杰告訴記者。
在首批全球合伙人招募中,“科大硅谷”提出了構建“團隊+基金+載體”的創新單元運營模式:將高品質的綜合性孵化載體,細分成一個個單元,引入細分行業領域專業孵化器,借助基金等資本運作,深入企業內部進行孵化。
“我們將持續對標國內外創新創業最活躍的地區,推動理念、模式、政策、組織方式、激勵機制等方面的創新。”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
同心協力激活“第一生產力”
“在省委、省政府的有力推動下,通過建立運營體系、組建政策基金工具、匯聚對接創新資源、統籌城市創新載體等,‘科大硅谷’建設全面展開。”張杰說,目前“科大硅谷”片區建設多項工作都在“加速跑”。
科大硅谷服務平台公司,半年多時間迅速到位41人,對接中科大校友1000余人次、各類機構超100家。位於“科大硅谷”核心區的中安創谷二期甫一開園,便實現滿園入駐,聚集了一批來自全球的創新團隊和科創基金,日前成功入選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名單。
“‘科大硅谷’未來必將是行業必爭之地。”海創匯安徽區域負責人告訴記者,去年9月團隊迅速行動,12月駐“科大硅谷”核心區,並帶來一個1億元規模的天使基金和4家有意向的企業。
“‘科大硅谷’成立以來,許多項目慕名而來。”省高新投公司副總經理、中安創谷公司董事長王芳說,在“科大硅谷”的感召下,資本密集到訪,項目接連落地。
隨著“科大硅谷”建設提速,2022年,合肥高新區在169個國家級高新區中位居第七名,連續九年穩居全國十強。蜀山區亦加速推進全域創新,“中國環境谷”“運河新城”“數字經濟產業園”等一路高歌猛進。
根據最新數據,2022年,GDP過萬億的合肥躍居全球“科技集群”第55位、較上年提升18位,全球“科研城市”第16位、前進4位。
“科大硅谷”建設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科大硅谷”將匯聚中國科大和國內外高校院所校友等各類優秀人才超10萬名﹔形成多層次基金體系,基金規模超2000億元﹔集聚科技型企業、新型研發機構、科創服務機構等超1萬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000家,上市公司和獨角獸企業50家以上。
【採訪手記】
採訪“科大硅谷”,從政府機關到科研院所,從實驗室到開發園區,所到之處,記者總是被濃濃的創新氛圍包裹和感動。在合肥,在安徽,越來越多的黨員干部、科研人員和企業“視創新如生命、抓創新像拼命”。
近些年,因為創新,合肥猶如“黑馬”,實現了從跟跑並跑到領跑,地區生產總值破“萬億”大關,在全國位次平均每年跨上一個大台階。安徽實現了從“科教大省”向“科技創新策源地”的跨越發展,2022年全省生產總值突破4.5萬億元。
新起點,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實現“十四五”目標,奮發有為的安徽,需要培育新動能,構筑新優勢。建設“科大硅谷”,將其打造成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示范工程,無疑將更好地展現奔馳在“創新高速路”上的創新安徽新風採。(本報記者 許根宏 豐 靜 許蓓蓓)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