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綠色寧都的紅色傳奇

傅 強

2023年04月20日13:47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綠色寧都的紅色傳奇

  仲春的贛南重鎮寧都,滿眼皆綠。

  一覺醒來,天色微亮,窗外傳來鳥叫聲。推開窗,一叢叢杜鵑花紅紅艷艷,開得燦爛若霞、熱烈奔放。花香沁人心脾,微涼濕潤的氣息扑面而來。薄霧低垂,水汽氤氳,街角屋邊的地上能看到青苔留下的深淺不一的綠痕。

  寧都是一片革命熱土,是中央蘇區五次反“圍剿”戰爭的指揮中心,曾爆發了震驚中外的“寧都起義”。

  大山環抱中的寧都縣城,草木蔥蘢,綠意盎然,處處透露出一份沉靜通透之美。早飯后,從寧都縣城出發,車子很快便進了山,在郁郁蔥蔥的丘陵矮山間穿行。車窗外,低矮的丘陵上滿是樹木,青翠欲滴的綠色令人心曠神怡。從小生長在北方的我,對這種青翠欲滴的綠毫無抵抗力。在蔥郁茂密的林間,隨處可見需要幾人才能合抱的紅豆杉、香樟等珍貴樹種。道路狹窄,山體觸手可及。看得久了,竟然生出些許恍惚的感覺。我禁不住想象著,90多年前,在這偏僻的深山中鬧革命,會是怎樣的一番情狀呢?

  到達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紀念館時,強烈的陽光已透過微薄的雲層,洒在紀念館的草書大字上,一片金黃。毛澤東同志曾總結道:十年的紅軍戰爭史,就是一部反“圍剿”史。駁殼槍、大刀、扎槍,一件件文物無不訴說著紅軍將士拼死殺敵的壯烈和勇毅,也見証著寧都這片紅色沃土與中國革命的血脈關聯。

  在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紀念館裡,靜靜躺著半部無線電台模型。這台機器是我軍無線偵察事業的起點。1930年12月30日,紅一方面軍取得龍岡大捷,殲滅國民黨軍第18師師部和兩個旅共9000余人,俘師長張輝瓚,繳獲電台1部,並俘虜了王諍、劉寅等無線電台人員十余名。這些人員和電台被送到紅軍總部,但紅軍戰士出於仇恨把發報機摔壞了,隻剩下收報機。毛澤東指示,今后凡繳獲到無線電台機器一律不准損壞,直接送總部。而比這半部機器更寶貴的,是那些受過專業訓練、懂得使用機器的人。王諍、劉寅等無線電台人員,經過耐心細致的教育,思想很快徹底轉變,自願加入紅軍,后來成為我軍無線電通信事業的開拓者。他們不僅盡心竭力地偵聽敵人的電報,還毫無保留地把技術傳授給年輕的紅軍學員,培養了一批無線電通信技術骨干。這支新生的通信兵部隊從小到大,在歷次戰斗中屢建奇功。

  在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舊址——寧都縣小布鎮赤坎龔氏家廟裡,我看到了當年無線電“報房”工作場景的復現。這裡是紅軍第一部無線電台的誕生地。

  1931年1月,紅一方面軍在龔氏家廟裡的東廂房布置好了“報房”。一部三燈收信機擺在一張八仙桌上,王諍認真地檢修好機器,劉寅在室外架起高高的接收天線,秘書處的同志找來了鉛筆和電碼本,有位首長還送來了懷表。接通電源后,不一會兒就收到了國民黨中央社發出的新聞。這是紅軍以“半部電台”為基礎,首次用無線電台偵聽到消息,開創了我軍無線電偵察工作的先河。從那以后,一道道無線電波在小布鎮上空來回穿梭,傳遞著關乎紅軍命運和中國革命前途走向的重要消息。這一道道來自小布的“風聲”,穿越百裡千裡,穿透了敵人的重重包圍,催生了一次次戰斗的勝利,對以后多次反“圍剿”作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展廳裡挂著幾幅不甚清晰的歷史照片,是紅軍無線電事業開創者們在不同時間、地點留下的珍貴合影。我在這個展區駐足良久,仔細察看、辨認照片。比照著玻璃展櫃中已經成為文物的生活用品,想象著它們曾經的主人,我隱隱感覺到了一種不同尋常的氣場。合影中的人有的梳著分頭,有的戴著眼鏡,有的滿臉書卷氣,但他們有著同樣年輕的臉龐,眼神裡流露出一種知識分子特有的自信神採。

  事實上,以曾希聖等“破譯三杰”為代表的中革軍委二局工作人員,其中很多是大知識分子。在那個風雨如晦、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在以勞苦大眾為主要成分的軍隊構成中,他們的存在顯得極其顯眼。他們是有知識、有文化、有專業,同時是有眼界、有見識、有情懷的一群人。他們甚至會把破譯的密碼記錄形容為“百美圖”。在艱危的戰爭環境中,他們仍葆有著審美的精神和情懷,這是極其令人感到震撼的。“半部電台”的故事,讓我對那段歷史、那群人滿懷崇敬之情。

  在敵我兩軍中時刻進行的“密碼戰”“情報戰”,無疑是驚心動魄卻又鮮為人知的。相對於反“圍剿”戰爭那些刺刀見紅的厮殺場面,小布鎮上演的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斗。小布鎮的“風聲”,也可以說是正面戰場之外的一段段高亢而悠遠的泛音。這些英雄人物隱姓埋名、無私無我的犧牲奉獻精神,使得“半部電台”的故事釋放出更加深沉而持久的情感和精神力量。

  離開紀念館,我又來到離此不遠的青塘鎮,參觀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夕陽西下,放眼四望,巨大的香樟樹下,炊煙繚繞,村前池塘中小荷初露。在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我和幾個當地村民攀談起來。聊起當地的紅色革命歷史,一個穿著寧都一中校服的女中學生熟稔而又驕傲。她告訴我,寧都到處都是革命遺跡,僅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就有近百處。寧都不僅紅色資源豐富,而且生態環境優美。青塘村民們繼承革命老區精神,將紅色旅游、鄉村旅游和生態旅游有機融合,村民們也逐漸擺脫了貧困,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和鄉親們告別,我放眼四望,青翠的山巒起伏流淌,勾勒出碧浪般綿延的線條,炊煙與雲霧繚繞山間。村中池塘裡種植了大面積的生態蓮子,為村民們帶來穩定可觀的收入。春日荷塘裡,嫩苗初露,大面積的新綠煞是好看。歷史的、人文的、現代的、自然的,青翠欲滴的山色與激情如火的紅色在這裡交融。寧都,巧奪天工的丹霞山水、古老厚重的人文歷史、淳朴好客的客家風情、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不斷向世人講述著她的質朴和純美。

  綠色寧都,紅色歷史濃墨重彩,英雄傳奇仍在延續……

(責編:劉圓圓、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