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秀
2023年04月18日09:59 來源:學習時報
調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法寶和鑰匙,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我的經驗歷來如此,凡是憂愁沒有辦法的時候,就去調查研究,一經調查研究,辦法就出來了,問題就解決了。”這是1961年3月,毛澤東在廣州中央工作會議上的一番感慨。而如今,我們依然深有感觸,依然感同身受。那麼,怎樣才能搞好調研,或者說一次好調研該是怎樣一種樣子呢?
就是要能夠聽到真話。調研的最高境界是能夠聽到真話、實話、心裡話。但是,要想聽到真話,並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而難易與否,主要取決於調研者是否用心用力。有心無力不行,有力無心也不行,無心無力更不行。隻有真心實意才能以心換心,隻有“談得來”才能“談得開”。得學會與調研對象聊家常、“套近乎”,在共鳴中共振、在共識中共情。現在有的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調研前不“備課”,不做充分的案頭工作,心中無數、肚裡無貨,情況不明、知之甚少,結果下去調研,與不同群體的人找不到共同話題,或偶爾有話題卻話不投機半句多,有的寒暄幾句開個頭便陷入無話可說的尷尬和困境,甚至不會聊天、不會拉家常,更不會“套近乎”、找不到心靈契合點。沒有共鳴哪來的共振?沒有共識哪來的共情?而沒有共鳴、共振、共識和共情,要想聽到真話就很困難。
就是要看到真相。事物最真實的樣子或狀態到底是什麼?有時是看不清、看不明,或看不全、看不到的,有時難免會被一時一事所掩飾,被一景一物所遮擋,甚至被人為的某些假相所迷惑乃至蒙騙。能否清晰完整地看到真相,重要的在於調研的態度和方法。“扑下身子”才能“看清樣子”。“端著架子”,隻會“到此一游”,必定走馬觀花、蜻蜓點水。一深入,才具體﹔一具體,也就深入。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一域觀全局,聯系地、深入地和全面地看事物,就能不畏浮雲遮望眼,就不是“看熱鬧”而是“看門道”了。發現問題、看出病症,發現案例、看出病因,真相往往是給明眼人和明白人留著的。
就是要取到真經。調研是一個帶著問題去找答案,又帶著方案去找問題的過程。群眾是最高明的老師,實踐是最生動的課堂。要想取到真經、求到真知,最重要的是摒棄傲慢與偏見,真正拜群眾為師,以謙虛好學的態度向基層干部群眾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隻要深入到基層去、深入到群眾中去,便能學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求到真知灼見,才能讓一次短暫的經過成為一次難忘的經歷。
就是要結下真情。到基層調研,不應該只是一個雨過地不濕的擦肩而過,隻停留在打聲招呼、打個照面上。現實中,有的人總是有意無意地回避、躲避基層干部群眾,總有一層隔板隔著,更談不上跟他們推心置腹、交朋結友,偶爾挂在口頭上的那句“以后有事找我”實際上成了一句虛以應付的空話,內心深處還是怕麻煩、怕惹事。說到底,這是不把基層干部群眾當親人、當自己人看,是一種不信任、缺乏感情的表現。基層干部群眾把你當知心朋友了,有急難愁盼才會找到你,有委屈怨氣才會聯系你,這是莫大的信任和托付。領導干部要樂於與基層干部群眾廣交朋友,特別是多交幾個能說心裡話的基層朋友,倘若如此,則更便於讓社情民意坐上“直通車”,讓實踐中的創新創造和新鮮經驗更好地上案頭、進文件、入政策。
調查研究隻有下真功夫、動真感情、出真招實招,搞的是真調研、行的是調真研,才能讓每一次調研之旅有質有量、不虛此行。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