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盼盼
2023年04月18日08:27 來源:學習時報
宿北戰役是1946年12月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聯合作戰后全殲國民黨整編師的一次典型戰役。毛澤東電賀戰役的勝利,傳令嘉獎有功將士,認為此役於大局有利。粟裕將此役稱為勝利實現華東戰區第一個轉折的標志。
山野、華野實現統一指揮
1946年內戰爆發后,華中野戰軍、山東野戰軍分別取得了蘇中七戰七捷、朝陽集戰役的勝利,但由於尚未聯合作戰,出現了兩淮失守、泗縣苦戰等局面。為了迅速扭轉不利局面,掌握戰爭主動權,9月,粟裕、張鼎丞等致電中共中央建議集中華中、山東兩個野戰軍,合並指揮部,攻下宿遷,並自淮海區向西行動,擴張戰果。中央同意兩個野戰軍集中行動,陳毅為司令員兼政委、粟裕為副司令員、譚震林為副政委,統一指揮兩軍軍事行動。
12月,國民黨徐州綏靖公署主任薛岳集結25個半旅,組成鹽阜兵團、漣淮兵團、宿遷兵團、嶧陵兵團,分4路向魯南、蘇北解放區發起進攻,意圖控制蘇北、魯南。面對國民黨軍4路進攻的形勢,12月12日,陳毅、粟裕、譚震林等經過多次分析敵我態勢后最終做出抉擇:宿遷兵團的前線總指揮胡璉率領國民黨軍隊從宿遷入華東以來,未遭遇我軍大的打擊,推進速度較其他三路更快,應集中優勢兵力,首先吃掉胡璉這路。胡璉所部分為左翼、右翼,左翼為戴之奇指揮的整編第69師,右翼是胡璉率領的整編第11師,朝著兩個目標,齊頭並進,互相策應。到底打哪一部呢?陳毅、粟裕等進一步分析,敵第11師為蔣之嫡系,武器精良,戰斗力強,師長胡璉作戰經驗豐富,加之初到宿遷,在對地形不熟悉的情況下必將十分謹慎﹔敵第69師也是蔣之嫡系,但內部矛盾重重,戰斗力不強,自恃有11師支援加之我軍主力不在其正面,或將一味冒進。為此,陳毅、粟裕等下定決心,先攻打宿遷之敵,首殲敵第69師,集中我第1縱隊、第2縱隊、第9縱隊、第7師(欠19旅)、第8師等部兵力,力求在運動之中殲敵,准備在五花頂以西殲滅敵第69師,如宿沭路之敵行進較快,則在沭陽西南殲滅敵第11師。
峰山爭奪戰
12月15日,第1縱隊、第2縱隊、第7師第5旅、第8師向敵軍發起全線進攻,對敵形成包圍之勢。黃昏,敵翼側暴露,各師旅之間出現較大間隙,我軍秘密而突然地向敵第69師發起進攻,重點攻擊左側后部敵人。峰山是全戰場的制高點,是敵第69師的防御支撐點,一旦丟失,敵第69師將會四面無依,因而必將誓死保衛。為加強攻防能力,敵預備第3旅在山腰修筑工事,山頂修筑小圍寨,挖了壕溝並在溝內筑起地堡,溝外有鹿砦和鐵絲網,攻佔峰山難度非常大。經過周密部署,15日下午,我軍第8師23團、24團迅速向峰山開進。我軍以兩個團的兵力與敵第69師徹夜激戰,三次沖擊峰山均失利。師、團兩級首長經過慎重考慮,認為如若當晚不能攻下峰山,將會影響宿北戰役整個戰局走向,命令攻擊部隊不惜一切代價堅決攻佔峰山。我軍第8師23團和24團根據師、團首長指示,重新調整突擊力量,天將拂曉之時,發起第四次攻擊,終於突破了敵三道陣地和兩道副防御工事,奪下峰山,殲滅敵第69師預備第3旅一個加強營,在敵整體部署中打開了一個缺口。
當夜,我第1縱隊一部包抄曉店子敵軍,主力縱深猛插井兒頭、曹家集間,其先頭第3旅兩個團一度攻入敵第11師師部駐地曹家集附近,離師部僅二三百米,戰斗一小時,殲滅敵工兵營和騎兵營大部。我第9縱隊一部、第7師第5旅攻佔了嶂山鎮以北、以東陣地。我軍各部有力地支援了第8師攻佔峰山的戰斗。15日戰斗結束后,戰場形勢對敵極為不利,敵第69師為確保右翼及后方安全,保全預備第3旅及第60旅,令第41旅、第118旅向后收縮,並令預備第3旅、第60旅奪回峰山。
16日,敵派出約兩個團的兵力,在飛機、重炮掩護下,整天連續猛攻峰山陣地。我第8師一部拼死據守,守住了峰山制高點。中午,野戰軍司令部作出總攻部署,令第8師攻下峰山,保障第1縱隊側翼。第1縱隊經一夜穿插,與第2縱隊、第9縱隊等完成了對敵第69師和敵第11師的分割、包圍,構成正面阻擊敵第11師之勢。敵第69師師長戴之奇隻好向敵第11師師長胡璉求救,而胡璉不發一兵一卒。戴之奇隻得向南京求助,蔣介石催令胡璉救援。17日,胡璉懾於蔣介石的壓力,派兵增援曉店子,付出重大傷亡,亦未得逞。黃昏,我第8師猛攻佔據曉店子的敵預備第3旅,經5小時激戰,予以全殲。我軍將敵第69師加以四面包圍,敵第69師與第11師失去聯系。我軍除以一部堅決阻擊敵第11師來援外,集中兵力、火力逐點擊破被圍之敵。
“試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
18日,敵第11師再次北援,又被擊退。敵第69師各部在我部隊連日圍攻下,損失極大,為逃脫被殲滅的命運,以飛機掩護第60旅倉皇突圍,又遭全殲。黃昏時分,我第2縱隊、第9縱隊發起總攻,戰至午夜,全殲敵第69師師部、第267團,師長戴之奇自殺,副師長饒少偉被俘。19日,敵第41旅分成兩股突圍,除300余人逃脫外,其余被殲。至此,敵第69師全軍覆沒。我軍本擬繼續追殲敵第11師,然敵第11師據守曹家集、宿遷,憑借六塘河、運河設陣,轉入防御戰,敵軍亦佔領漣水、鹽城等地,戰場情況發生變化,我第1師還在北上途中,且攻擊部隊久戰數日,為此決定結束戰役。
宿北戰役前后,毛澤東親自起草電文達10余份,遵照黨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華中野戰軍與山東野戰軍對敵軍東西夾擊、穿插分割,將敵第11師和第69師分割成兩大塊,又將敵第69師分割為四小塊,四面包圍后逐個消滅,最終殲敵三個半旅,共7個步兵團和1個工兵團,開創了解放戰爭初期消滅國民黨整編師的范例。此役之后,我軍在華東戰場實現了主動,華東野戰軍與華東軍區格局迅速形成。
戰役結束后,陳毅曾賦詩一首予以稱贊:敵到運河曲,聚殲夫何疑?試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十分形象地勾勒出宿北戰役的過程和勝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