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 剛
2023年04月17日08: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在不久前舉行的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中方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呼吁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探討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豐富交流內容,拓展合作渠道,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在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中國方案推動各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共同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
“不同文明隻有在和諧共生、相互交流的環境中,才能創造新的文明”
當今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孕育出各具特色、異彩紛呈的文明。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習近平主席在多個重要場合強調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意義——
“人類社會創造的各種文明,都閃爍著璀璨光芒,為各國現代化積蓄了厚重底蘊、賦予了鮮明特質,並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共同為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作出了重要貢獻。”
“要加強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加深相互理解和彼此認同,讓各國人民相知相親、互信互敬。”
“不同文明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可以豐富人類文明的色彩,讓各國人民享受更富內涵的精神生活、開創更有選擇的未來。”
…………
“雙方將努力恢復和擴大兩國線下人文交流合作,不斷鞏固兩國人民友誼和雙邊關系社會基礎。”3月21日,正在俄羅斯訪問的習近平主席和普京總統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3月27日,中國國家大劇院座無虛席,來自俄羅斯的馬林斯基交響樂團在這裡開啟為期4天的演出,這是中國涉外演出恢復審批后首個來華開展文化交流的國際樂團。
3月27日,中國西班牙文化和旅游年開幕式及音樂會在西班牙首都馬德裡舉行。音樂會上,西班牙歌唱家用中文和西文演唱《我愛你中國》,以歌聲傳遞了兩國民眾間的友好情誼﹔中國樂器笙演奏的《西班牙斗牛曲》“混搭”西班牙“國粹”弗拉門戈舞蹈,令人擊節叫好。兩國藝術家以樂會友、以藝通心,通過中西音樂元素的碰撞與交融,展現了東西方文化的互融互鑒。
3月31日,習近平主席會見來華進行正式訪問的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時表示,中國和西班牙都是具有世界影響的文明古國和文化大國,雙方要搞好中西文化和旅游年活動,推動世界文明對話交流,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等多邊框架內密切溝通,為應對人類共同挑戰作出積極貢獻。
“文明對話是實現世界和平的唯一途徑。不同文明隻有在和諧共生、相互交流的環境中,才能創造新的文明。”希臘前總統帕夫洛普洛斯說,如果世界各國都秉持這樣的理念,人類前進的道路將越走越寬廣。
正如英國著名學者馬丁·雅克所言:“中國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這就是摒棄叢林法則、不搞強權獨霸、超越零和博弈,開辟一條合作共贏、共建共享的文明發展新道路。這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也是改變世界的偉大創造。”
“始終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倡導者、實踐者”
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隻有特色、地域之別,隻有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在融合中才能進步。
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綿不絕,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重大貢獻,同中華文明注重與其他文明交流、互鑒、融合密切相關。進入新時代,中國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引,推動人文交流和文明對話,促進不同文明國家人民心靈相通,讓人類文明的豐富成果造福更多民眾。
絲綢之路國際劇院、博物館、藝術節、圖書館、美術館聯盟相繼成立,“相約北京”奧林匹克文化節等文化盛會舉行,以及中意文化旅游年、中拉文化交流年、中贊文化年、中柬文化旅游年、上合組織文化年等30余個大型文化和旅游年(節)成功舉辦……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日益豐富,中國和各國人民在國際人文交流中增進相互了解、拉近彼此距離。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開展的歷史古跡保護修復項目從柬埔寨吳哥古跡周薩神廟一處,擴展到柬埔寨、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尼泊爾、緬甸、蒙古國等6國11處,與“一帶一路”沿線17個國家開展33個聯合考古項目。從解密瑪雅文明,到赴非洲研究人類起源,再到探索古埃及文明……中國考古學者積極參與國際考古交流合作,共促中華文明與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鑒,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
今年2月,中希文明互鑒中心成立儀式在希臘雅典大學典禮大廳舉行,兩大文明在亞歐大陸兩端交相輝映,樹立了文明交流互鑒的典范。
作為中希文明互鑒中心希方中心理事會副理事長,希臘帕特雷大學哲學教授帕夫洛斯·康托斯深入闡釋中希文明互鑒中心成立的意義。他表示,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強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鑒,不僅能化解矛盾、消弭隔閡,也是理解其他國家文明和人民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文明對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推動力”。
斯洛文尼亞前總統達尼洛·圖爾克記得,60多年前他還是少年時收到一份禮物,是一本中國古代故事集。他讀到了中國龍的傳說和大禹治水的故事,打開了他心中渴望了解中國文化的那扇窗。“中國有著古老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越了解中國,就越為之著迷。”
青花瓷杯,茉莉花茶,在馬耳他聖瑪格麗特中學的“中國角”,該校學生可以在這裡品茗、體驗中國茶道。聖瑪格麗特中學教師阿佐帕迪10多年前第一次到中國,被中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深深打動,回國后便決定創辦“中國角”,讓更多人了解中國文化。如今,從書法、中醫等傳統文化,到高鐵、機器人、傳感技術等現代科技,小小的“中國角”,成為聖瑪格麗特中學學生了解中國文明的一扇窗口。
“中國主張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始終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倡導者、實踐者。”在西班牙共產黨主席何塞·路易斯·森特利亞看來,中國一直致力於“促進世界各國文明交流,為世界文明朝著平衡、積極、向善的方向發展提供助力”。
“通過文明之間的包容互鑒,世界可以找到和平發展之路”
和羹之美,在於合異。從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到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從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到全球文明倡議,多年來,中國不斷為促進世界和平繁榮貢獻智慧與方案,始終將促進世界各國團結合作、不同文明交流融合作為最根本的追求。
從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到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再到舉辦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中國不遺余力促進世界各國文明開展平等對話、交流互鑒、相互啟迪,以文明交流互鑒匯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磅礡合力。
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主席斯蒂芬·佩裡感慨:“過去40多年,人類文明進步出現兩個新的特點:一是中國通過制定明確的發展規劃取得成功﹔二是中國發起了文明間對話,努力搭建文明交流互鑒平台,積極推動人類文明進步。”
當今,多重挑戰和危機交織疊加,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國與國際社會一道,積極發揮各層級、雙多邊文明對話交流機制平台的作用,加強文明對話和交流,共同探尋全球性挑戰的應對之策。
“通過文明之間的包容互鑒,世界可以找到和平發展之路,避免國際格局走向對立對抗。”法國中國問題專家、作家萊婭·貝西說,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十分必要,各國之間需要坦誠交流。
“全球文明倡議有助於推動世界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減少沖突和對抗,通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實現人類和諧相處,合作發展,文明進步,命運與共。”塞浦路斯勞動人民進步黨總書記斯特凡諾斯·斯蒂芬努表示。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一個和平發展的世界應該承載不同形態的文明。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土壤的全球文明倡議,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契合各國人民心聲,必將為促進不同文明美美與共、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巨大貢獻。
《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17日 03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