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17日08:27 來源:中國婦女報
漫步在“小橋流水人家”的古鎮小巷,不經意間,便會走入一處格調別致的花徑小院,這樣浪漫文藝的民宿裝修手法多出自一位女主理人的蕙質蘭心﹔沿著青石板路走進太湖邊的古朴村落,擼貓咖啡館、漫山花房、有機田園、分散式輕奢酒店,種類繁多的花式新業態隨處可見,生機勃勃,這些鄉村新業態的背后也必定有回鄉創業的女大學生身影……
在江蘇蘇州,因為有一群女性新力量的加入,讓鄉村振興更加有了底氣、人氣、煙火氣,處處皆美景、村村各不同,打造出了新時代魚米之鄉的蘇州樣板。
她們離開鄉村,又回到鄉村﹔她們懷揣夢想,又扎根現實﹔她們奉獻青春,又無悔青春。
筑金巢:用科技為農業插上“金翅膀”
2023年2月,蘇州市委、市政府印發了《蘇州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探索高水平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方案》中明確,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鼓勵科研人員到鄉村兼職和離崗創業,探索返鄉入鄉創業人員在一定條件內享受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待遇。
“這些政策的出台,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已經在蘇州農村創業多年的蘇州御亭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亞萍興奮不已,“鄉村、現代農村農業發展的空間仍然是一片大有可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
2008年8月,作為蘇州市相城區望亭鎮虞河蔬菜合作社引進的第一位碩士研究生,研究植物營養學的林亞萍在田間地頭從零開始,學習種植技術,育苗移栽、疏花疏果、防治病虫、修復土壤……一步一步掌握種植技巧,遇到技術難點,便跑去請教農業專家。掌握了一定技術后,年輕的林亞萍並不滿足於現狀,她決定自主創業。初步了解市場需求后,她在望亭新埂村承包了20畝土地,專門種植草莓。到2023年,林亞萍的草莓基地已達到70畝,共有55座大棚,每座大棚都配備了精密的通風、溫控、灌溉設備,儼然就像一座“植物工廠”。
回想創業之初異常艱辛。特別是2020年,林亞萍的40畝草莓正大量上市。受疫情影響,原計劃的各類採摘活動都被取消。與2019年同期相比,草莓隻賣出了六成。“蘇州市婦聯了解到這一情況后,主動對接我,結合‘三八’國際婦女節活動,推出了‘草莓花束’套餐,並利用微信公眾號、微信群宣傳推廣,幫我渡過難關。”經過多年的摸爬滾打,林亞萍總結出了一套適合當地草莓的生態種植技術系統,“我要摸索出一條適合本地區的生態草莓種植途徑,通過自然的方式改善種植條件。”目前,她已為來自貴州、廣西、雲南、山東、安徽等地的大學生村官、第一書記開展技術培訓6000余人次,以自身經歷鼓勵新農人新模式創業。
近年來,蘇州市婦聯大力實施鄉村振興巾幗行動,從注重“狀態”“業態”“生態”入手,著力打造“巾幗引擎”,激發鄉村振興“她能量”。截至目前,蘇州市鄉村振興巾幗貸累計授信37.1億元,惠及5490人(戶),實際發放貸款金額9.9億元。
鳳還巢:小鄉村也有大舞台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用這句話形容陳月璐再合適不過了。她是土生土長的朱家宕村人,后來,考到徐州上大學,學習會計專業,在校時,就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畢業后,她如願進入一家工廠,當了一名會計。2008年,她放棄了自己的“會計夢”,辭職考取蘇州張家港市金港鎮第一批大學生村官,回到了家鄉朱家宕村,一待便是15年。
“那時村裡經濟薄弱,全村就一台電腦,我作為年輕人,要擔負起所有需要電腦操作的工作,同時還要走村入戶。在外讀書多年,對村裡的居民和環境已經感到陌生,開展工作時四處碰壁,覺得這份工作得不到認可,也不知該如何將工作做得出彩。”剛起步時,陳月璐一度想要放棄。就在猶豫不決時,陳月璐收到了一雙手工幼兒棉鞋,“這是村裡一位我曾經在工作中幫助過的奶奶托別人帶給我的,因為她聽說我懷孕了,關心我,這讓我無比感動,老百姓也許不需要你做什麼偉大的事情,一件小事就能讓他們記著你的好,這讓我找到了在村裡工作的價值。”
15年,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是事業發展的黃金期,考出“農門”,卻又返回“農門”。如今,已是張家港市后塍街道朱家宕村民委員會副主任、村婦聯主席的陳月璐無悔這樣的選擇,她一直記得當年村書記的一句話:“城裡不缺你一個大學生,但是我們村的發展離不開年輕人。” 如今,陳月璐還當選為后塍街道婦聯副主席,開始像師父一樣帶新人並提醒他們:“真心實意地為老百姓做事情,老百姓能感受到,小鄉村也有大舞台,我們的村庄會在我們這一代變得更美好。”
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推進婦聯改革向縱深推進,緊盯改革“破難”目標,挂圖作戰,基層婦聯組織活力進一步提升。村(社區)婦聯主席進村(社區)“兩委”比例為100%。僅2022年,蘇州各級婦聯培訓基層婦聯領頭雁1202人次,基層婦聯干部的履職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
留暖巢:新思維讓農業更有奔頭
對於江蘇康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玲來說,回到家鄉投身農業產業,是年輕的她原本沒有想象過的事業路線。
李玲是一名“85后”的女“海歸”,“剛開始與其說是自己想做,不如說是被父母安排的。”2013年,就讀金融專業的李玲,畢業后原本打算按部就班找公司求職,但在父母的堅持下,留學歸來的李玲最終留在自家的食品配送公司,承擔起農產品檢測、驗收的重任。
隨著時間的推移,李玲對未來的人生軌跡有了嶄新的思考。2019年,康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成立,在這個全新領域,李玲鼓足了干勁。“公司投資2500多萬元打造自有蔬菜基地,於2020年1月正式投產,開墾田地、建設配套設施、引用新品種、推廣運用新技術。”在李玲的管理下,基地嚴格按照綠色食品標准進行生產。2022年,基地新增100畝高標准大棚,全部投產后蔬菜每年產量達到2500噸。
“農產品是生活物資的基本保障之一,疫情嚴重的時候,農貿市場出攤的人非常少,我們基地就主動去市場擺攤,一方面是政府倡議確保供應,一方面也是我們的企業責任感,要以自己的方式鼓勵大家凝聚信心。”褪去稚嫩、投身鄉村振興的李玲感慨地說:“這些年,政府和婦聯‘娘家人’一直關心著我們本土農業的發展,遇到什麼困難,都會積極幫助協調。”
如今,李玲的蔬菜基地既是常熟市的菜籃子保供基地,也是常熟市綠色蔬菜高質量發展示范基地,完成了生產基地到食材配送再到餐飲服務的產業鏈對接,形成真正從源頭到餐桌的全程配送供應產業鏈。“我的一雙兒女除了在校園生活之外,也更加樂於走進大棚,接觸泥土的芬芳,採摘新鮮的蔬菜瓜果。土地與農田,已經成為我們一家人生活的一部分。”李玲自信滿滿地說,“能夠在家鄉的土地上耕耘播種,把常熟農村變成實實在在的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標杆高地,我留得暖、留得值。”
為了幫助更多農村婦女創業致富,蘇州市婦聯成立了蘇州市農村創業致富女能手協會,開通科技興農直通車服務近2000人次,為全市農村婦女創業致富搭建學習交流、互幫互助、共同發展的平台。通過培訓賦能、助農直播帶貨、創業扶持等多種方式,帶動更多的農村婦女提升發展能力,實現就業增收,助力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發展。(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茹希佳)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