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14日08:56 來源:貴州日報
春日的黔西市化屋村峽谷壯美、碧水如黛、畫船徐行,特色民居依山層疊、錯落有致。
“咔咔咔……”游客紛紛舉起手機、相機,留下如畫美景。
時光回溯,2021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化屋村考察調研,“希望鄉親們繼續努力奮斗,把鄉村產業發展得更好,把鄉村建設得更美。”
化屋村干部群眾牢記囑托、感恩思進、感恩奮進,認真學習、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鄉村振興重要論述的科學內涵,將總書記對化屋村的重要指示,變成實實在在的施工圖、實景圖,讓化屋村更美、人更富、水更清。
日子越來越甜
“現在我們家的日子,就像黃粑一樣甜!”化屋村村民趙玉學一邊忙著賣黃粑,一邊樂呵呵地說:“現在每個月收入上萬元,比之前在外打工強多了。”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兩年前,在趙玉學家,習近平總書記從客廳、廚房到衛生間,看得十分仔細。並詳細詢問趙玉學家裡有多少地、都種些什麼、在哪裡打工、收入多少、孩子上學要不要交學費、將來有什麼打算……總書記祝福趙玉學一家今后的日子過得更加幸福、更加甜美!
讓人民生活幸福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國之大者”。
兩年多來,化屋村黨員干部奮力推進化屋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群眾創造高品質生活。“我們村‘兩委’通過引導、指導趙玉學賣黃粑,開農家樂,日子一天比一天富足。”新仁苗族鄉黨委副書記、化屋村黨支部書記許蕾說。
甜美的日子需要努力奮斗。村民尤榮文返鄉創業,兄弟三人成立了“畫廊航務有限公司”,用打工積蓄購買兩艘游船開始了“擺渡生涯”。“忙的時候一天不得休息。”尤文榮說,累到全身酸痛,但很開心。
兩年多來,化屋村干部群眾鉚足干勁,用勤勞奮斗創造更加美好生活。
產業越來越旺
走進化屋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苗繡車間,工人們正在飛針走線,趕制苗繡服裝訂單。
兩年前,在這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繡既傳統又時尚,既是文化又是產業,不僅能夠弘揚傳統文化,而且能夠推動鄉村振興,要把包括苗繡在內的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好、發展好。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好路子,化屋村把民族文化特色和產品特色結合起來,持續深挖民族文化內涵、注入創意活力,把苗繡等特色產業做出品牌、推向市場,更好帶動群眾共同增收致富。
省委主要領導指出,要因地制宜,充分發揮比較優勢,聚焦品種、品質、品牌,不斷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以產業振興帶動鄉村振興。
兩年多來,化屋村修建旅游公路,升級改造通信網絡,建成休閑游覽沿江步道、休閑露營基地……大力發展旅游業,帶動發展農家樂39家,民宿21家。2021年以來,全村累計接待旅客92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億元。
緊緊圍繞農文旅融合,化屋村謀劃推動黃姜、黃牛、黃粑為主的產業發展。2022年,生產黃粑17萬斤,發展黃姜種植400畝,養殖黃牛400頭,總產值600余萬元。
採摘園、苗族風情文化體驗長廊、苗族遷徙古驛道……隨著產業項目的謀劃推進,化屋村的產業發展越來越旺,群眾增收路子越來越寬。2022年,化屋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萬余元。
江水越來越清
晨曦初露,護河員王進英穿好救生衣、解開船錨、搖動船槳,沿著烏江上游的六沖河段開始打撈水面上的漂浮物。
兩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化屋碼頭,沿江岸步行察看烏江生態環境和水質情況,對當地加強入河排污口管理和水質監測體系建設的做法表示肯定。他強調,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努力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兩年多來,化屋村干部群眾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用以指導烏江化屋段生態環境保護。
為學之實,固在踐履。化屋村大力推進污水處理,開展生態魚類增殖放流活動,常態化組織志願服務隊開展湖面垃圾清理、村庄環境衛生整治和污水處理設施維護……堅決守護好烏江母親河,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化屋村積極構建護河機制,在村裡建立了黔西市烏江干流及六沖河跨界河湖聯合河湖長制工作站,從機制上固定了護河常態化。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推動形成了“天上看、地上查、河上巡、網上管、群眾報”的立體化監管模式。
如今漫步化屋碼頭,隻見春水蕩漾、春光美好,一片勃勃生機。
“我們將以此次主題教育為契機,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貴州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結合起來,推動更多村寨像化屋一樣,全面實現鄉村振興。”黔西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張敏說。(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謝朝政)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