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11日09:16 來源:西藏日報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我區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
如何結合實際貫徹落實全國兩會精神,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帶著這個問題,記者來到了昌都市卡若區進行採訪。
“2022年11月21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務司對‘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典型案例名單進行公示,《昌都市卡若區:‘指尖神韻’助力鄉村振興》案例入選,從這個案例中能夠反映我們卡若區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一些做法。”卡若區鄉村振興局副局長達瓦拉姆告訴記者。
“‘指尖神韻’是指唐卡畫筆的神韻,以此來展示唐卡畫師的精湛技藝。唐卡作為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卡若區一帶主要流行兩大畫派,嘎瑪嘎赤畫派和康·勉薩畫派,這兩大畫派先后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卡若區文化局局長德青巴姆介紹說。
近年來,卡若區認真落實黨中央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堅持文化引領、產業帶動,農民主體、多方參與,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不僅讓精美的唐卡傳承了優秀的傳統藝術,更讓它走出了深山鄉村,為當地群眾拓寬了致富路。
在有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美稱的卡若區嘎瑪鄉,提起嘎瑪德勒,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西藏自治區工藝美術大師、嘎瑪嘎赤畫派第十代杰出傳人,從藝70余載,廣收學徒。在他的帶領下,周邊的農牧民紛紛用自己手中的筆描繪鄉村振興新畫卷,他的學生尼瑪倫珠就是其中一位。
在卡若區生格村的益民唐卡繪畫藝術發展有限公司,記者見到了公司負責人尼瑪倫珠,今年28歲的他有著16年畫齡,如今他已帶出300多名學徒,在傳承唐卡繪畫的同時,幫助更多年輕人實現就業。
“目前公司有學員近60人,我們在嘎瑪嘎赤畫派的基礎上,融合國畫特點,對畫面作出符合現代人審美的設計,使古老的唐卡藝術得到進一步的創新發展。”尼瑪倫珠說,公司還開設了書法、石雕、木刻等培訓課程,鼓勵更多學員嘗試自主創業。
在卡若區城關鎮夏通街273號,坐落著一座家庭作坊式的康·勉薩畫派唐卡畫院。作為康·勉薩唐卡畫派第七代傳承人,曲雄澤仁一直致力於用康·勉薩派唐卡的繪畫技藝幫助父老鄉親致富,2015年,他創辦了康·勉薩畫派唐卡畫院,將民族傳統手工藝推向更高的平台。
“‘傳承、發揚、誠信、感恩’這八個字是我們的院訓。”40多年來,曲雄澤仁已為200多名貧困家庭子女和殘障人士無償教授唐卡繪畫和佛像鍛造手藝。“在這裡不僅可以學習唐卡繪畫技藝,還為學生提供吃住,畫院不定期面向貧困鄉鎮的無業青年免費進行技能培訓,讓更多青年實現了人生價值。”西熱森格是唐卡畫院的學員,每天500元的補助讓他的家庭生活條件有了極大改善。
如今,畫院年產值基本穩定在200-300萬元之間,曲雄澤仁將文化產業理念傳授給自己的學員,鼓勵有實力的學員嘗試自主創業,並在資金和資源上給予幫助。學有所成的學徒也會接收新的學徒,讓文化傳幫帶的致富路越走越寬。
“我的學徒中能獨立作畫的就有50家,這50家的年收入均在10萬元以上,其中20家年收入達30萬元,學徒噶桑頓珠、阿丁、洛鬆楊培等5家年收入在80—100萬元,收入100萬元以上的有3家,他們憑借自己的能力勤勞致富,實現了人生價值。”曲雄澤仁自豪地說。
經過幾年發展,唐卡畫院、公司、傳習所等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壯大,卡若區走出了一條“指尖神韻”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子,從學人員達到1200余人,實現了年收入2000多萬元,帶動了上千群眾增收致富。鄉村振興路上,一幅可觀可感的鄉村振興新圖景正在卡若區徐徐展現。(本報記者 萬慧 貢秋曲措)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