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11日09:07 來源:南方日報
生態文明的建設離不開先行者的不懈探索。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載體和實踐平台,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樣本。2017年,原環境保護部公布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廣東的珠海市和福建的廈門海滄區就位列首批46個市縣名單之中。
珠海與廈門,同為改革開放中的首批經濟特區,在其各自的省份中,又有著相近的地理區位、自然稟賦,最終都選擇了生態優先的發展道路。從“經濟特區”到“生態示范區”,兩座濱海之城的綠色實踐值得細細品讀。
生態理念
“綠色”寫進決策機制
珠海與廈門,雖相隔千裡,卻如同各自的鏡像一般,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
從面積上看,珠海1736.5平方公裡,廈門約1700.6平方公裡,幾乎相當﹔從經濟發展水平上看,廈門的經濟總量高於珠海,但在人均GDP上珠海又略勝一籌﹔從城鎮化率上看,珠海與廈門均已經接近90%﹔從城市形象上看,珠海和廈門連續多年被評為“中國十大宜居城市”,在社交軟件上成為人們搜索出行旅游的熱門詞條之一。
面朝大海,氣候宜人,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積澱,珠海與廈門在自然人文稟賦上,已經比很多城市優越。
城市的外在風貌只是表象,從城市發展的理念上看,珠海與廈門雖然出發的時間不同、方法各異,卻最終殊途同歸: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堅持生態優先,在“綠色”二字上下真功夫、作真文章。
生態優先,寫在了兩座城市的發展脈絡裡,也寫在很多鮮活的案例與故事上。不過,在樹立生態發展的理念上,廈門的實踐探索要來得更早。
筼筜湖位於廈門島的西部,曾是一個天然避風港。“最愛月斜潮落后,滿江漁火列筼筜。”“筼筜漁火”曾是廈門著名的“老八景”之一。然而,在上世紀70年代,筼筜湖因大規模圍湖造堤和城市污水直排,湖水變黑發臭、魚蝦幾近絕跡,成為令人望而生畏的臭水湖。
生態環境究竟是取之則用的資源,還是需要精心呵護的資產?廈門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一系列生態治理實踐中,逐步明確了“生態立市”的宗旨,生態文明的理念被納入到政府的決策機制中來。
從小小的筼筜湖到整個廈門市,30多年的特區實踐中,綠色發展始終貫穿著廈門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同為經濟特區的珠海,在對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如何適應的探索上也敢為人先。
1992年,珠海首開先例,率先提出環境保護“八個不准”:不准亂開石場﹔不准建設有大煙囪或有嚴重污染的項目﹔不准亂設廣告牌﹔市內的噪聲不准超過45分貝……這些規定成為當時國內最嚴格的環境准入要求,也一度成為各地學習的標杆。
1998年,珠海擁有地方立法權后,頒布實施了全國首部生態文明建設地方性法規《珠海經濟特區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此后,珠海不斷開展生態文明立法,先后制定40余部生態文明相關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
經濟與生態,魚和熊掌如何兼得?關鍵在於政策的紅線能夠守好。珠海在40余年的特區實踐中,沒有走高污染、高資源消耗的“捷徑”,留下的是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綠色產業,以及讓居民滿意的碧海藍天。
2022年,珠海市空氣質量優良達標率為89.9%,位居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第13位,城市建成區17條黑臭水體實現“長制久清”。這些生態治理的成績單,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最好回答。
生態修復
生態優先融入城市基因
大屏山郊野公園位於廈門海滄區海滄大橋西面,東與廈門島隔海相望。站在山的制高點俯瞰,可將廈門六區盡收眼底。每逢3月,公園櫻花谷的2000株櫻花綻放出一片花海,總能吸引很多游客前來。
作為郊野公園的設計者,海滄區城建園林公司的工程師林永奇對這裡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在他的講述中,大屏山曾經不是一座孤山。近20年來,隨著城市的擴張,新建道路網絡將其與原有的山體分隔開來。雖說是“郊野公園”,卻是城市的鋼筋水泥中的一座“孤島”。
十幾年前,每當來自廈門島的車輛經由海滄大橋駛入海滄,映入眼帘的都是山體上附近村民開墾的菜園和棚屋,雜亂不堪。對山地的過度開發也造成環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每逢暴雨天氣,裸露的山體上就會流下黑色的泥水。
改變大屏山面貌的是2009年的一次山火。參與救火的林永奇回憶,那次火災過火面積達898畝,燒毀了山上成片的鬆樹。火災過后,關於大屏山的生態修復提上日程。
2010年,海滄區邀請中規院廈門分院對大屏山公園進行總體規劃,將公園定位為生態休閑的山體公園。這一年,大屏山重新披上綠裝,香樟、木荷、紅錐等鄉土樹種紛紛“入住”,10萬株常綠闊葉樹成為大屏山的“新主人”。
種樹只是第一步。經過精心設計下,過去村民留下的梯田被改造成種植油菜花、向日葵、硫華菊的花圃。用於灌溉的水溝被鋪設上溪石,增設了霧森,成為既能供游客夏日避暑、也具有增加濕度、涵養水源功能的親水平台……
在對大屏山公園的規劃過程中,有一段插曲。原來這裡曾經要建設一座星級酒店。在當時的城鄉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這塊土地都是作為建設用地使用的,項目實施似乎不存在障礙。
然而,在當地政府“多規合一”的“一張藍圖”上,項目用地卻與生態控制線產生了矛盾——它處在“一張藍圖”劃定的生態控制線內。經過協商,酒店項目被取消,相應規劃也作了調整。
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廈門選擇了后者。得益於當年的選擇,留下了供市民休憩游樂的、完整的大屏山郊野公園。
生態修復與保護如何跟上城市更新擴張的步伐?在城市化高速發展的中國,這是每一個新興城市都會面臨的問題。作為擁有珠三角最長海岸線的城市,也是大灣區唯一同時具有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三大海洋生態系統的城市,珠海對唐家灣海岸線的修復堪稱范本。
唐家灣沙灘全長1.4公裡。2018年,在實施唐家灣附近沙灘修復過程中,發現部分施工區域和海草床生長區域有所重合。珠海市馬上停止海草床范圍內所有施工,為海草床生長“讓路”﹔同時,立即採取措施防止人為破壞海草床,開展海草床資源及生態環境調查。
經過調查發現,唐家灣的海草床種類為貝克喜鹽草,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易危種,並被認為是10種具有滅絕風險的海草種類之一。最新調查顯示,該片海草床2022年面積約為7—8公頃,較2019年增長2—3倍。
城市建設為生態多樣性“讓路”,這是生態優先融入珠海城市基因的絕佳體現。
生態效益
增強對共同家園的認同感
最近,在珠海淇澳紅樹林保護區,工作人員時常能觀測到大批鷗類、鷸類、鴨類等候鳥以及鷺鳥在紅樹林外緣棲息覓食的場景。鳥兒們時而盤旋,時而俯沖,時而飛舞,場面十分壯觀。
珠海對於淇澳島濕地的保護已有20余年。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外來物種互花米草因其可作為沿海保堤護岸和作牲畜飼料而被引入珠海,並迅速在淇澳灘涂泛濫,對灘涂海岸的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的威脅,淇澳島的廣闊灘涂也未能幸免。1998年,淇澳島僅剩32公頃的原生紅樹林。
1999年開始,在珠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珠海各方工作人員和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科技人員開始進行互花米草治理、恢復紅樹林的艱苦探索和試驗研究。歷經10余年的造林恢復生產實踐,淇澳紅樹林成林面積由1998年的32公頃增加到2013年的500公頃,成為國內人工種植連片面積最大的一片紅樹林。
淇澳保護區十幾年如一日的久久為功,不僅造就了如今萬鳥起飛的生態盛景,也為珠海帶來一張綠意盎然的城市名片。這片空氣清新、風景優美的濕地,為自然教育的萌芽提供了豐富的土壤。每年,有大量珠三角和港澳市民和學生團體申請前來接受自然教育,僅2019年通過預約前來接受科普教育和參觀的人員約16.7萬余人次。各種親子教育、自然課堂形式豐富多彩,也間接帶動了淇澳島周邊第三產業的發展。
城市生態文明的建設從來不是孤立的閉環。一座城市綠地的增加、水質和空氣質量的改善,帶來的是城市形象和品質的提升,也增強了市民對共同家園的認同感。
從2018年至今,廈門海滄區的生態環境質量公眾滿意度連續位居廈門全市第一。海滄灣位於廈門島西海域,自古以來是廈門島及鼓浪嶼聯通大陸最便捷通道,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之一。由於歷史和河口地勢的原因,海滄灣沉積了大量的淤泥,岸線和港灣環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在修復前,海滄灣的海灘上是大片黑色淤泥,灘涂上捕蟹、捉蝦的網籠隨處可見。
海滄城建集團工程師林建穎告訴記者,海滄灣岸線整治工程是從2015年開工建設,全長6.4公裡。建設內容包括修建休閑廣場、親水護岸、棧橋、紅樹林種植等,打造面向公眾開放的生態生活空間,恢復海洋生態系統功能。
經過兩年多的建設,昔日岸邊黑色的淤泥和海漂垃圾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25.4萬平方米的紅樹林和整潔干淨的沙灘。春天來臨,大批市民在棧橋上悠閑地散步、健身,白鷺信步於紅樹林和潮間帶灘涂上,潮起潮落,風景如畫。
(南方日報記者 吳揚 賀達源 孫文靜 張晉 歐陽勝勇 張令)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