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10日08:45 來源:新華日報
3月26日下午,在宿遷經濟技術開發區三棵樹街道佟圩居委會,全國人大代表、宿遷經濟技術開發區漁樵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姚路路正和村民們在一片碧綠的水塘裡“淘金”——從一排排蔬菜“浮床”上採摘水芹菜。
連日來,姚路路深入田間地頭、社區街道,用群眾聽得懂、接地氣的語言宣講全國兩會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積極延伸和拓展農業產業鏈,培育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這讓姚路路深受鼓舞。近年來,漁樵種植專業合作社在姚路路帶領下通過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創新探索生態循環種養結合新模式,取得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出於對農村的熱愛,姚路路大學畢業后回鄉養豬創業。養殖業最大的難題就是糞污處理。糞污經過干濕分離后,干糞作為有機肥可銷售或供給當地村民種地用,但廢水很難處理。姚路路堅持“生態循環、優質高效”理念,2017年成立合作社嘗試“自身造血”,用農業的方式解決農業問題。經過多次實踐,她探索出自然水體、無土種植的生態產業,形成獨具特色的畜禽菜魚生態循環、多層次種養“漁樵模式”。
“養殖產生的糞肥水,通過發酵轉化為種植水生蔬菜的有機肥料,蔬菜擺在自制的‘浮床’上,在水面上種植水生蔬菜、花卉等。”姚路路說,在水下還套養了耐低氧、耐肥水的魚類,形成綠色可循環的產業產品體系,產出綠色高品質水生蔬菜。
生態循環立體模式,不僅可以有效淨化水體,還產生了很多收益。“畝產6萬斤水芹,畝均效益2萬元。”姚路路說,為了把這種新型種養模式推廣開來,她組建營銷團隊,在宿豫、沭陽以及南京、淮安等地成立分公司。目前,溫氏、正邦、正大、益客、德康等國內龍頭企業已引用“漁樵模式”,形成100多個推廣點2萬余畝種植面積,帶動百余人就業。“我今年62歲,在合作社裡工作6年多,平時主要採摘水生蔬菜和制作‘浮床’等,每月能賺2000多元。家門口上班顧家、賺錢兩不誤,一家人的生活越過越好!”村民謝榮娥笑著說。
佟圩社區業興民富的喜人景象,是宿遷經濟技術開發區聚焦鄉村振興、聚力強村富民的生動縮影。2022年,該區啟動實施“頭雁競飛”振興村集體經濟三年行動計劃,編排實施村級領辦、村企聯建、黨員帶富、返鄉創業“四類項目”30個,積極探索“支部+產業項目+農戶”發展模式,促成菁和軒現代農業園等4個億元項目成功落戶。
“我是一名來自農村的基層代表,助力推進鄉村振興和建設農業強國是我的使命。”姚路路說,黨的二十大作出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在這樣一個重大歷史機遇面前,農村所擁有的不單是用於耕種的土地資源,而且是多樣化的生態資源,是可以將農產品加工、養老休閑、文化旅游等多產業融合的創新創業“新沃土”。如今,越來越多“新農人”投身農村廣闊天地,給農村發展帶來新理念、新技術、新業態,“我將努力帶領更多年輕人加入到推進鄉村振興的隊伍中,擼起袖子加油干,用產業發展興農富農。”(本報記者 史偉)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