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
分享

把兩會精神送到田間地頭

2023年04月10日08:28    來源:農民日報

“現在小麥進入拔節期,這是決定小麥畝穗數和穗粒數的關鍵時期,要做好澆水、預防倒春寒、防治病虫害等各項工作。從現在的長勢來看,隻要做好接下來的幾個關鍵環節,今年肯定還是豐收年。”近日,全國政協委員、安徽農業大學常務副校長馬傳喜帶領團隊來到地處銅陵的安徽普濟圩現代農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普農集團),調研小麥生產情況。

全國兩會剛結束,馬傳喜就馬不停蹄地宣講起兩會精神。“對我來說,把兩會精神帶給學校師生特別是農民朋友,不僅是責任,更是傳遞信心。”作為小麥專家,現在正是小麥田管的關鍵期,馬傳喜心裡一直惦念著小麥生產,專門到生產一線實地了解。

“全國兩會又給咱們搞農業的吃了‘定心丸’,注入‘強心劑’,咱們要聯起手來,為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戰略作出貢獻。”馬傳喜邊查看苗青,邊和負責人交流參加全國兩會的體會和感受。

從事農業研究的,必須要到生產一線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這也是安徽農業大學農業專家的共識。該校團隊在調研中發現,普農集團所在的沿江平原地區存在優質專用多抗品種缺乏、周年品種茬口配置不合理、農機農藝農信脫節等問題,制約農業高質量發展。

農業高校就是要發揮科技和智力優勢,讓最新的技術轉化應用在農業生產一線,助推現代農業發展。該校和普農集團不謀而合,開展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創新稻麥、稻油、稻漁及農旅融合等“3+1”模式,推進專用品種選用、產量品質協同、肥水藥精量化、糧油精深加工、智能農業裝備等關鍵領域協同攻關與成果轉化。

為此,該校組建水稻、小麥、油菜、智慧農業等13個專業、4個產業、3個示范基地專家服務團隊,指導建設“稻-麥”“稻-油”“稻-蝦”等標准化生產核心示范區,開展全產業鏈開發與技術服務。

為了讓科技成果對接產業所需,包括馬傳喜在內的專家團走遍了普農集團的每個角落,摸清了每個地塊的“脾氣”,通過3-5年時間,建設10萬畝優質糧油、水產示范基地,轉化應用100項稻、麥、油和水產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推動實現畝均增產100公斤、提質增效200元以上。

安徽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常業軍表示,農業高校的使命和責任在三農一線,要培育更多的“安農種子”,讓更多的“安農技術”落地田間地頭,產出更多的“安農成果”。(曹雷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楊丹丹)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