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在“無人區”裡探奇觀(新語)

楊 暄

2023年04月07日08:3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一旦“慢跑”中的科學家撥動到靈感的琴弦,看似“無用”的原始創新成果就能如核裂變般爆發出巨大能量

  

  試想這樣一幅圖景:廣袤幽深的原野上,人煙稀少。科學家們散落其間,或低頭尋覓,或仰頭望天,或喃喃自語,或興奮大呼。他們形容各異,言語不同,唯一相通的是眼中閃爍著追求真理的微光。星星點點,匯聚成炬,照亮未知,將科學的邊際推向更遠方。

  當然,這只是一種對基礎研究的羅曼蒂克式的想象。如今,加強基礎研究已經成為社會共識,那麼它到底有多重要?簡單來說,基礎研究就是“根科學”,是科學體系的源頭,處於從研究到應用、再到生產的科研鏈條起始端。通過基礎研究,才能變不確定性為確定性,變未知為已知。應對國際科技競爭、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都需要加強基礎研究,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

  如果說基礎研究是科學大廈的地基,那麼地基牢不牢,決定了科學大廈建得高不高。而夯實地基的重要路徑之一,是由好奇心驅動、進行前沿導向的自由探索性基礎研究。這有賴於科學家於煙濤微茫中尋找奇思妙想,在未知的世界裡自由探索,拓展人類認知科學的疆域。

  因此也有人說,科學家就是探險家。在“無人區”裡探奇觀,既是浪漫的,也是艱難的。

  自由探索很容易“失敗”。創新具有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這就決定了探險之旅不會一帆風順,沿途必會有迷霧、風暴和海嘯。而且,每一次顛覆式創新的背后,都是一場“慢跑”,沿途沒有鮮花、掌聲、光環,往往需要經過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持續努力,默默前行。

  惟其艱巨,所以偉大。

  從來沒有百分之百成功的基礎研究。隻有寬容失敗,才有從容探索﹔沒有大量錯誤作台階,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確結果的高座。對於“失敗”的每一次寬容,都在涵養敢擔風險、勇攀高峰的科研生態,孕育下一次創新的成功。而一旦“慢跑”中的科學家撥動到靈感的琴弦,看似“無用”的原始創新成果就能如核裂變般爆發出巨大能量,推動文明進程的跨越式發展,以浩蕩之勢開辟嶄新天地。

  仰望天宮巡河之壯闊,微觀量子世界之精深。近年來,我國科研取得矚目成就,整體水平大幅提升,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並跑、領跑階段,但基礎研究方面依然存在不小差距,基於原始創新的重大突破性成果仍不多見,需要進一步釋放創新潛能、激發創新活力,做“有用”的顯功,也做“無用”的潛功。二者共同推進我國科研高質量發展,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在科研的道路上,有沒有勇闖“無人區”的膽識,決定了我們未來能走得多遠。

  若沒有“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定力,哪可見“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的壯觀?“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壯哉斯言!


  《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07日 11 版)

(責編:薄晨棣、溫璐)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