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
分享

高原煤礦謀“智”變

2023年04月07日08:48    來源:青海日報

煤炭是世界上儲量最多、分布最廣的常規能源,不僅為百姓生活提供原料,還推動電力、冶金、建材、化工等行業高速發展,追溯歷史,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國家。
  時光荏苒,不論社會進程如何推進,煤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仍然保持著“穩固”地位。然而,由於煤礦長久以來一成不變的開採形式,當下談論起煤礦還是無法回避其生產弊端:地下作業,環境惡劣,災害多,安全管理難度大……使得人們定勢思維下將煤礦與高危畫上“等號”。
  作為青海負責煤礦開採的最大省屬國有企業青海省能源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則改變發展觀念,積極擁抱日新月異的數字科技,轉變煤礦開採方式,以“智”取勝,高質量打造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傾角最大的煤炭礦井——魚卡煤礦。

變——挖煤不用人來“鏟”

“智能”化煤礦究竟什麼樣?

3月11日,記者走進位於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行委柴旦鎮的魚卡煤礦,在指揮中心大屏幕前通過實時監控視頻看到了煤炭生產各環節,同時,智能皮帶運輸、智能化大傾角膠帶運輸巷巡檢“機器人”、智能干選系統、設備故障智能點檢……智能化在這裡“觸手可及”,各工段基本看不到人工生產場景,顛覆了記者對煤礦、對礦工的傳統認知。

“這裡是生產調度指揮中心,一切設備就緒。”魚卡公司指揮中心技術人員趙世軍通過在綜合智能化管控平台上輕點鼠標,向井下中央變電所、中央水泵房、傳送帶等裝備“發號施令”。

“以前在井下一個人一待就是5個小時,背著沉重的工具箱走來走去,時時刻刻盯著運轉的皮帶,午飯都是在井下吃,現在好了看著屏幕就能完成工作。”魚卡公司運輸大隊副隊長郝啟家談起變化頗有感觸。在魚卡公司煤礦開採由機器完成,而開採出來的煤礦,則通過全自動皮帶運輸到地面。原來為防止皮帶出現故障影響採煤進程,隻要開採運行,都會派人下井1200米盯著皮帶的動向,出現問題及時維修。

郝啟家說:“現在不一樣了,有了巡檢機器人,隻要有溫度異常、皮帶跑偏等情況出現,中控中心就會響起警報,這時派出維修人員點對點維修高效快捷。”

郝啟家口中的“巡檢機器人”是我省首套智能巡檢“機器人”。一個黃色的“小家伙”在巷道裡時走時停,通過搭載多種傳感器實時採集巡檢設備和巡檢環境圖像、聲音、紅外熱像及溫度數據、煙霧、多種氣體濃度等參數信息,完全“解放”了人力,降低工人勞動風險,實現應用場景的智能化監測。

不僅如此,魚卡公司還實現了煤礦開採的生產、安全、通風、提升、防治水、氣體、人員全方位的可視化智能監測、預測、預警,可謂一個中控平台全部搞定。

魚卡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朝偉告訴記者:“目前,企業將魚卡13個生產子系統集成化,將機電設備管理系統、生產數據管理系統、安全質量標准化管理體系系統、安全風險分級管控系統、事故隱患排查治理系統、應急救援系統融合一體化,各級管理人員可通過網絡用標准化、統一的圖形界面及時了解企業生產情況,同時又能方便快捷獲取最新市場信息和最先進的科技信息,有利於企業負責人調度指揮和決策,提高礦井科學管理水平和精准決策效率。”

從原來礦井環境臟亂差且井下人滿為患、滿頭是汗,到現在的井下機械跑、人員屏幕外的生產轉變,是這座高原老煤礦以科技傍身,探索出的“智慧”新路徑。

能——一招解開N個“結”

煤炭是我國支柱能源,但是,在過去由於煤礦生產的特殊性,將煤礦企業劃撥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當然,煤礦井下人員多,本身就是大隱患,而且煤礦系統又龐大復雜,多個區域同時作業,眾多人集中在狹小空間內,管理是人盯人,控制是面對面,現場信息隻有少數人掌握,形成“信息孤島”,人員安全、生產效率都無法保証。

煤礦業內專家也曾公開表示,由於煤礦事故頻發,傷亡大,安全管理難度大,事故和職業病不僅給職工和家屬帶來極大痛苦,也給國家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和嚴重政治影響。

不僅如此,煤礦產業的現實狀況,損害的不僅是煤礦形象,更折損了煤炭產業人才發展進程,人們趨利避害的意識,使得煤礦專業人才越來越少。

方勤升說:“時至今日,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以大量投資人力及依靠原始形態驅動的煤炭發展已經難以為繼,煤炭企業想要走深走遠,隻有依靠科技實現揚長避短,最終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

其實,魚卡公司除了面對煤礦發展的共性問題外,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煤礦,還要面對地處偏遠、條件惡劣的發展弊端,用工難、留人更難成為企業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全面推進“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以“提質、降本、創效、增效”為目標進行礦山“智慧化”發展,不僅是落實國家政策要求,更是企業發展的客觀需要。

“企業用‘智慧化’解放人力勞動的同時,還想方設法改變井下工作環境、確保人員安全,增加工資收入……讓員工來得了,留得住!”青海能源集團黨委副書記張繼文說。

為此,企業投資5000多萬元,加快建設礦區數字化智能化建設,其中,建設形成了高海拔地區高可靠性萬兆環網,全面優化網絡結構,實現井下萬兆環網全覆蓋。

3月11日,剛入職的機電隊巡檢工馬福壽在井下用智能手機撥通了父親的電話:“爸爸,我給你視頻看看井下的環境,干淨、整潔,和以前完全不一樣,採煤工作基本都是機器完成,我這也是偶爾下井進行維修,你看井下還有手機信號,我隨身帶有定位器,中控平台能掌握我的一切,你們放心我在這一切都好……”

“智慧”煤礦的打造,提高了生產效率、減少了用工成本、確保了人員安全、改善了煤井環境,同時還符合國家對煤礦的發展要求,可謂,“智慧”發展一招解開企業發展N個“結”,今天的魚卡公司活力迸發。

效——人員少了,效益更高了

“來魚卡公司工作已經5年了,從煤礦選矸工,到現在每天隻需輕點鼠標的集控操作工,不僅是勞動強度、工作環境的改變,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慰藉,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直線上升,這份工作我挺滿意的。”運輸選運隊集控操作工馬玉梅說。

煤礦選矸工是煤炭生產環節既苦、又累的工種,井下開採出來的煤礦通過傳送帶運送到地面,在傳送帶上通過人工分選將石子與煤礦進行區分、大塊與小塊進行區分,而揚起的粉塵與繁重的體力勞動,讓人苦不堪言。

2021年,企業修建首套ICS智能干選系統,採用X射線智能識別方法,針對入選原煤煤質特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分析模型,通過大數據分析,對煤與矸石進行數字化識別,再通過高壓風系統將煤或矸石排出,實現精准分離。這套系統不僅讓青海的煤炭分選進入智能時代,也讓人工選矸成為歷史。

魚卡公司副總經理馬建龍算起了智慧賬:“智能干選生產線的運行,不僅實現了選矸工崗位減員20人,地面篩選集中控制改造集控崗位減員6人,而且生產效益單班就提高了300噸。”

先進的裝備和系統帶來了工作面生產能力和井下煤流運輸能力的大幅提升,以前大隊人馬三班倒的採煤任務,現在兩班就能輕鬆完成,生產效率大幅提高,企業整體運轉更加高效。據統計,截至目前,企業“智能”化發展共計減少人員140多人次,每年節省成本投入近1000萬元,年產能達到400萬噸。

青海能源發展集團調度指揮中心副主任王海雲介紹,數字礦山的打造不僅改變了青海煤礦的傳統生產方式,優化了生產流程,提高了礦井自動化程度,還進一步改善了工人的勞動環境,使下井工人更“體面的工作”。同時,數字化平台解決了煤礦對安全問題的迫切需求,徹底解決了信息“孤島”現象,提高了設備的使用質量和使用效率。

“智慧”發展沒有盡頭,今天,在數字化加持下魚卡公司實現了經營收入的扭虧為盈,展望新征程,數字化還將繼續發揮更大效用。(本報記者 羋嶠)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