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
分享

淮南市創新農業生產“大托管”模式,通過“兩委托兩跟進一托底”實施規模化經營,努力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管出新路子 托起好日子

2023年04月07日08:35    來源:安徽日報

糧食安全,國之大者。近年來,淮南市積極探索農業生產新路子,在全國首創以“兩委托兩跟進一托底”為主的農業生產“大托管”模式。

“農業托管看安徽,安徽托管看淮南。”淮南市農業生產“大托管”模式有哪些與眾不同?春意融融,記者深入淮河兩岸,在麥田裡探尋“糧食安全”的密碼。

土地撂荒如何解?

——起始鏈:黨建引領,村集體形成“運轉軸”,“兩委托”激發種糧熱情

“春分麥起身,肥水要緊跟。”春分過后,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在鳳台縣楊村鎮店集村連片的田野裡,綠油油的麥苗已長到一尺多高。

以前,該村農戶隻顧耕好自家田。如今,他們將土地托管給了專業的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戶閑下來了,麥田裡依舊綠意盎然。

近年來,淮南市大力推進以“兩委托兩跟進一托底”為主的農業生產“大托管”模式。村黨組織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引導農戶將土地“委托”給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再由其將土地“委托”給農業生產服務主體,形成了改革的第一道鏈條。

“種庄稼不要學,人家咋做咱咋做。”這是店集村當年流傳的一句話。可是,傳統的耕作模式收益不高。種糧大戶陳宏斌告訴記者,20世紀90年代初,自家7畝地的收成僅能填飽肚子,2003年淮河流域遭遇洪水后,大量勞動力外出打工,很多土地出現撂荒。

2007年,陳宏斌成立了鳳台縣沿淝糯米專業合作社,探索機耕、機收等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業種植實現了統一供種、旋耕、施肥、田管、銷售。

走在店集村田間地頭,連片麥田映入眼帘。陳宏斌禁不住感慨,隨著時代變遷,成本高、收益少,是很多農民不願種地的直接因素。

2019年,店集村開始嘗試農業生產“大托管”。小農戶將500畝土地“委托”給村集體,每畝每年有500元保底收益。村集體將土地托管給沿淝糯米專業合作社,實施“村黨總支+社會化服務組織+小農戶+銀行+保險”的農業生產大托管服務模式。

“加上每畝140元的糧補、55元的水電費補貼,一畝地有將近700元收入,高於農民自己種地。”店集村黨總支書記朱振標給村民算了一筆賬。

農民增收了,村集體的收入也增加了。以店集村為例,合作社每年向村裡交納每畝50元的管理費用,2022年給村集體經濟帶來10萬元收益。朱振標告訴記者:“‘大托管’解放了農村勞動力,農民要麼進城去務工,要麼從事二產、三產。”

在鳳台縣楊村鎮店集村等3個村共8000畝耕地上,農業生產“大托管”試點喜獲豐收。2020年,淮南市將試點經驗總結推廣到全市58個村、11.2萬畝耕地。

4月1日,記者來到壽縣小甸鎮楊圩村。據楊圩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理事長張宇介紹,“大托管”讓曾經零碎、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耕地面積增加約3%。

“土地托管給村裡,我給自己的土地‘打工’,這份工作真不錯!”楊圩村村民徐為利對記者說,他家的13.5畝耕地托管給村裡,托管收益每年6750元,再加上勞務收入,家裡每年增收超2萬元。

前些年,壽縣小甸鎮“冬閑田”面積佔耕地面積90%以上,通過整鎮推進“大托管”,16個村居土地托管面積佔比高達74%,徹底消除了冬季拋荒現象。

“2022年,楊圩村實現整村托管,托管面積達5351畝。村黨總支統籌協調托管主體和群眾關系,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76.1萬元。”楊圩村黨總支副書記張強告訴記者。

2021年,淮南市出台實施《關於進一步推進農業生產大托管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高位推動“大托管”改革。2022年,該市共有635個村、兩季183萬畝耕地實施全程“大托管”。

從壽縣小甸鎮驅車40分鐘,記者來到雙橋鎮萬畝小麥高產創建示范片。在麥田邊,種糧大戶潘殿成正使用無人機給麥苗打藥。

大戶腳下的這片土地曾經種滿草坪,價格高、不愁銷路,那時全鎮草坪種植面積超過1萬畝。2021年,在國家一系列支持糧食生產的政策舉措支持下,當地農民種糧積極性越來越高。

“有了‘大托管’,種糧收入也很高。”雙橋鎮鎮長張玉高向記者介紹,打造萬畝“大托管”示范片,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也徹底糾正了耕地非農化、非糧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淮南市委書記任澤鋒告訴記者,推廣“大托管”就是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破解“誰來種地、怎麼種地”難題,不斷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今年3月23日,淮南市召開農業生產“大托管”現場推進會,“大托管”已由“星星之火”呈現“燎原之勢”。

田管服務如何保?

——樞紐鏈:貼心服務,“農管家”打造“傳動鏈”,“兩跟進”帶來要素集聚、配套服務

3月30日,3架無人機飛行在淮南市潘集區泥河鎮大樹李村,在一片麥田上空播撒著農藥。飛手狄維軍一邊操作著無人機,一邊樂呵呵地說:“整村推進‘大托管’后,2520畝小麥‘飛防’工作,3天內就能完成。”

今年春節剛過,安徽農管家農業服務公司客服人員劉鄭便來到大樹李村,與狄維軍家庭農場托管負責人就土地用肥進行對接。

狄維軍向記者坦言:“依托‘農管家’,從種子、化肥、農藥到銷售渠道,很多事情都變得簡單了。”

近年來,淮南市堅持市場邏輯、資本力量、平台思維,創新組建安徽農管家農業服務公司,全程參與“大托管”各環節服務,協調生產要素、社會化服務“跟進”,成為全市“大托管”各環節的重要樞紐。

“我們推行5萬畝軟麥種植,種子價格較市場價低20%,產量在每畝500公斤至600公斤。”安徽農管家公司相關負責人向杰表示,該公司負責種子、農資集中採購,省去中間環節,在降低成本的同時,又保障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實現糧食品種逐漸統一,品質不斷提高。

點擊“淮南市農業生產大托管網絡數字平台”,一個個托管地塊一目了然。通過數字平台,該市已實現病虫害防治、產量測算、受災定損、土地撂荒實時上報統計等“一張圖”管理,並接入銀行、保險、農資農技等服務平台。

如今,安徽農管家公司的托管服務覆蓋66個鄉鎮,涉及635個村、1400個經營主體、120萬畝耕地,對托管的耕地推行統一供種、標准化種植、減量化施肥施藥。

4月3日,記者來到毛集實驗區焦崗湖鎮穆台村,在一片綠油油的麥田旁,有一個農業生產大托管農事服務中心,佔地4000多平方米,從旋耕機到收割機,40多台機械整齊排列著。

“上一輪土地托管價格是每畝900元,本輪是每畝1200元,托管價格高了,沒想到大家的熱情更高了。”回憶新一輪土地托管競標的場景,穆台村黨總支書記宋道寬記憶猶新,3600多畝耕地當場競拍成功。

“耕地集中連片,不論是選種、播種還是病虫害防治,都能進行機械化作業,既高效又省錢。”穆台村種糧大戶唐柱洋說。

如今,淮南市整合地方農機資源,謀劃建設20個綜合農事服務中心。該市以服務能力1萬畝至2萬畝為單元,集中建設農事綜合服務中心。

“春分過后,田間管理尤為重要,除了清溝瀝水,還要注意病虫害防治。”3月30日,淮南市農技推廣中心植保站副站長胡勁鬆來到壽縣豐庄鎮王店村,指導駐村工作隊開展“一噴三防”。

作為淮南市農業大托管人才智庫專家,胡勁鬆和另外29名專家分批下沉到土地托管村,為農民科學種植、田間管理“把脈問診”,為糧食安全和農業大托管服務提供技術支撐。

2022年11月,淮南市充分發揮人才助力“大托管”作用,依托“農管家”設立全國首家專項服務“大托管”工作的人才智庫,確定首批30名具有副高級以上職稱的智庫成員,涵蓋育種、農機、肥料、病虫害防治等12個領域。

“‘大托管’,重點還是要落在‘管’字上。”潘集區高皇鎮農技站站長代厚英告訴記者,如今,他正帶領人員開展技術服務,重點推廣病虫害統防統治。

“生產要素和社會化服務跟進,發展了規模經營,實現了農業增效,促進了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提升。”淮南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岳銳說,該市將進一步完善“大托管”服務體系,加快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人才鏈、供應鏈的深度融合。

種地風險如何防?

——閉環鏈:創新跟進,發放電子証照讓村民放心,保險托底讓大戶安心

“土地大托管,讓大家的收入變多了,但村民心裡還是沒底。這次土地承包經營電子証照的發放,解了村民后顧之憂。”近日,在淮南市謝家集區楊公鎮前瓦村,村黨支部書記王軍對回訪電子証照頒發的工作人員表示感謝。

整村托管后,前瓦村3600畝耕地連成一片。

“你看,這個位置就是我的10畝地。”村民王亮在手機上點開“皖事通”App,通過土地確權電子証照,他不僅可以查詢自家地塊情況,還能查看土地托管與種植情況。

發放電子証照,為耕地“上碼”、守住群眾核心利益,讓農戶不再心存顧慮。

淮南市利用數字技術開展實地測繪,為2.43萬戶農民發放了土地確權電子証照,群眾通過微信小程序或“皖事通”App,就可以查詢到自家承包地的方位、面積以及參加托管的信息。

電子証照讓村民放心,保險托底讓大戶安心。淮南市在“大托管”改革中,創新糧食收入保險產品,對托管耕地保底收益予以托底,以最大限度抵御自然災害等風險,形成改革閉環。

春日的暖陽,洒在壽縣小甸鎮筑城村的麥田裡,返鄉創業的葉楊波正組織農戶進行田間管理。

在上海打拼多年后,葉楊波回到家鄉,以“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種起了糧食。2022年,他托管土地達6300畝,但多年未遇的干旱天氣,讓他“如墜冰窖”。

提起當時的旱情,葉楊波依然心有余悸,“幸好有保險托底!”

接到葉楊波的受災報案后,國元保險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對受災田塊進行查勘、定損,對1750畝高度減產的水稻,按照標准足額賠付94.5萬元。

“這要在以前,一旦遭遇自然災害、資金鏈斷裂,種植大戶常常會‘跑路’,導致土地撂荒。”壽縣安豐鎮谷貝村黨總支書記王教宇說,2014年該村流轉了8000多畝土地,由於抗災能力弱,4個流轉土地的種植大戶跑了3個。

大戶“跑路”,土地撂荒,根本原因還是農業生產風險高。

如今,國元保險為托管主體量身定制“大托管”一攬子綜合保險。國元農業保險淮南區域負責人沈耀華告訴記者,截至目前,他們已承保1002戶,承保面積95萬畝。

2022年,國元保險等3家保險公司賠付2300萬元,讓種糧大戶有了底氣。

“如果發生災情,每畝地會有200元至600元補償。”曾經在上海打拼的李方迅回到家鄉谷貝村,從村委會托管了827畝土地,他樂呵呵地對記者說,“有了保險托底,種糧不會虧錢,誰還會‘跑路’?”

2022年,淮南市糧食增產0.2%,達0.62萬噸﹔實現農民增收1.82億元、畝均增收289.4元、戶均增收2600元。村集體通過收取“大托管”管理費、土地整理多出的可種耕地增加收益、自營農業生產等方式增收6349.2萬元,村均增收14.3萬元。

“我從小就生活在麥田裡,對土地有著特殊的感情。”退伍后,24歲的方國興回到淮南大通區上窯鎮馬廟村,創辦了淮南糠得利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成為新時代“新農人”。

2020年,他從農業銀行申請了“惠農E貸”。有了安徽農管家公司提供選種、用肥、用藥、田間管理、銷售對接等指導以及銀行貸款和保險托底,讓他對種糧充滿信心。

如今,方國興不僅購置了近20台套各類農機,托管土地也從427畝增加到2104畝,一年淨賺45萬元,還為30多位村民提供務工崗位。

和方國興一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農業生產隊伍中。目前,淮南市有1312個托管300畝以上土地的種糧大戶,40歲以下的“新農人”佔比達25%。

新綠正拂淮河兩岸,新的希望悄然萌發。淮南市正全力打造全產業鏈式“大托管”改革升級版,力爭到2025年底,實現全程托管面積500萬畝以上。(本報記者 柏鬆)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