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上海普陀區曹楊新村街道推進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

更新服務設施  優化居住環境(便民生活圈  提升幸福度②)

本報記者  巨雲鵬

2023年04月06日08: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建設智慧菜場滿足多樣需求、征求居民意見改造公共空間、整合多方資源豐富社區功能……近年來,上海普陀區曹楊新村街道積極推動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空間環境和服務設施不斷更新,居民生活品質越來越高。

“您是剛剛退休?”“我已經77歲啦!”

午飯后,竺素華一身運動裝,正准備去參加社區組織的敬老手工糕點制作活動。說到年齡,看記者神情驚訝,她不禁發出爽朗的笑聲。

竺素華說,身體好是因為生活規律。她給記者細數自己日常的一天:早上起床,下樓就是桂巷集市,一樓店鋪裡,餛飩、包子、豆漿、油條、餃子應有盡有﹔吃完早飯,乘坐電梯到集市二樓的菜場,挑選一些新鮮菜肉回家,簡單做一做就是一餐﹔午飯后休息一會兒,就約著幾個球友一起去打乒乓球,常去的社區場館步行10多分鐘,一張球桌5元錢一小時,“衣食住行加鍛煉,走走路都能到,每天都過得很有勁!”

竺阿姨住在上海市普陀區曹楊新村街道。自2016年以來,上海積極推動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發布《上海市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導則》,啟動實施“共享社區、創新園區、魅力風貌、休閑網絡”四大城市更新行動計劃﹔2019年起選取15個試點街道全面推動“社區生活圈行動”,取得一系列成效。2021年,普陀區、長寧區入選全國首批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名單,以曹楊新村街道為代表的一批基層社區,空間環境和服務設施不斷更新,居民的生活品質越來越高。

菜場智慧管理

配套多種業態

桂巷集市幾年前還是一個水泥地面、水泥台面的傳統菜場。隨著城市更新的開展,前年,老菜場整修一新,以桂巷坊街區的面貌重新與周邊居民見面。

走進桂巷坊,主建筑桂巷集市是一幢三層小樓,一樓是幾家餐飲店,菜場設在二樓,有電梯可以直達,非機動車不能入內。竺素華說,老菜場“變身”之后,最明顯的變化是環境好了許多。

走上二樓,如今的菜場已經實現“智能化”,每個商戶的攤位面前都有一部“AI識別智能秤”,除了稱重量以外,還兼備攤位貨品管理、價格公示檢測、食品溯源等多種功能。安徽來的李會和丈夫在這裡經營一個蔬菜攤位,她負責銷售,丈夫負責進貨,菜品價格直接在秤上顯示,每筆交易都清清楚楚,“價格透明,秤也是統一的,大家買得明明白白。”

“攤位上的每筆交易都要匯總到這裡來,價格貴不貴、賣得好不好,一目了然”,在桂巷集市菜場場長管志紅的指引下,記者發現,這家不大的菜場裡還有一個“大數據中心”。樓梯間旁的一個屏幕上,正實時監測著菜場每天的交易額,訂單量、客單價、每日食品檢測數據實時滾動變化。

管志紅說,這些數據的歸集,方便消費者選擇,也便於每個菜攤調整自家菜品,更為菜場優化服務提供了指引。如今菜場還增加了線上下單服務,在手機小程序上下單,就可以配送到家。

曹楊新村街道轄區面積約2.14平方公裡,常住人口約10.6萬人,其中近45%為年齡超過60歲的老年人。“對於這樣一個人口密度高、老齡化程度深的街道來說,原有菜場的功能就顯得有些單一”,負責桂巷坊運營管理的上海西部商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經理王東寰說,在菜場更新時,考慮到居民的特點,公司有針對性地引入了一些業態。

如今,桂巷集市周邊的10余家門面,有茶社、理發店、熟食店、服裝店、裁縫鋪……這條幾十米的小街,柴米油鹽、衣食住行幾乎全覆蓋。“有些鄰居年齡很大了,出行要坐輪椅,每天能在這裡轉轉,也很方便。”竺素華說。

聽取群眾意見

開發公共空間

在70年前作為首個工人新村開始建設時,曹楊新村街道附近還是郊區,鐵路穿行,河浜環繞。隨著城市區域發展,一條曾經穿過曹楊新村街道的鐵路支線廢棄不用,留下一段長約800米、平均寬度約15米的空間,在上世紀90年代,這裡建設成為鐵路綜合市場和鐵路農貿市場。隨著時間推移,嘈雜的市場漸漸也不再符合區域發展定位,不能滿足周邊居民對高品質生活的要求。2019年,曹楊鐵路綜合市場和鐵路農貿市場先后關停。

在普陀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曹楊新村街道經過多次調研、反復論証和廣泛征求居民意見,最終確定了將這裡打造成為一個公共空間,供周邊居民活動。“我們組織了3家設計公司提出方案,最終確定根據狹長地形把這裡做立體設計,最大程度增加活動空間。”曹楊新村街道黨工委書記許春輝說。

2021年,昔日上海“最長”的菜市場,以“百禧公園”的新名字和周邊市民見面。與一般公園不同的是,這是一個“高線公園”,共有3層。

走進百禧公園,抬頭是空中的頂層步道,上設拱形的遮陽棚,可供市民步行﹔低頭是半地下的長廊,陳設了一批創意海報和平面設計作品,還可以舉辦各類展覽﹔中間地面層利用步道的分割,設置了籃球場和休閑驛站,可以運動、休閑、喝咖啡。

普陀區規劃資源局副局長林哲介紹,因為開發建設得早,街道裡很多路都是彎的,“這個公園也承擔了直線通道的功能,拉近了街道兩端的距離,居民們步行出行更加方便了。”

根據居民需求,吸引多方力量改造舊有空間,在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過程中,曹楊新村街道有不少嘗試。在街道南片的曹楊五村小區裡,有一幢帶院子的小樓,曾經是辦公樓,但因區位差等因素已經閑置多年,與此同時,南片的居民一直反映街道現有的社區食堂離得太遠。

能不能把這幢樓改造成一個社區食堂?許春輝和舊房的產權方溝通后,對方也同意了這個設想。於是,街道引入社會力量對這幢樓重新裝修、改造,它也有了一個新名字——曹楊幸福飯堂。

“沒想到會這麼火!”曹楊幸福飯堂負責人陳寶華感嘆,這家社區食堂開業之后,由於菜品質好、價格實惠,立刻吸引了大量周邊居民來用餐,如今平均每天售出1000多份餐。在街道補貼下,60歲以上本地老年人還能享受刷敬老卡每餐滿15元減3元的優惠,“門口的空地,建成了一個小花園,居民可以坐坐走走”,陳寶華說,生意興旺,居民也得到了實惠,自己很有成就感。

“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本質就是老百姓自然而然的生活”,林哲說,在涉及生活圈的規劃、建設、管理、運維等多個方面,必須公開透明,“聽取群眾意見,商量著辦,大家認可的方案才能建設成功。”

引入優質資源

課程開進社區

去年9月中旬,曹楊新村街道開展了“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上海青少年創新實驗室”試點工作,同時發布社區書院項目,通過整合各方面資源,推動青少年在社區生活中開展創新實驗。

項目的首個活動邀請了同濟大學退休教授吳於人為青年學生授課。在網上因為物理學科普吸引了無數關注的她,一走進位於曹楊新村街道的曹楊二中,就受到了同學們的熱情歡迎。

“作為街道,我們是一個鏈接資源的平台”,曹楊新村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張磊說,通過市、區各個部門,把優質的資源引進來,可以豐富孩子們學習的內容﹔同時,社區本身作為城市的一部分,無論水系、道路、建筑……在專業人士的引導下,都可以成為青少年學習、研究的對象。

在曹楊新村街道,河浜繞行整個街道,雖是封閉的小型水體,卻清澈見底,原因就是多年來開展的水體治理工作。“對於同學們來說,環浜治理是一個很好的學習課題,可以讓他們了解學到的各種知識是如何在社區生活中發揮作用的”,張磊說,目前已經在和相關科研院所溝通,准備把學生們的課堂開到河道邊、馬路邊。

如今的曹楊新村街道,不僅是課堂,也是一個大型“試驗場”:深化“一網通辦”服務,曹楊新村街道成為上海首批長三角地區個人政務服務“一網通辦”試點窗口,率先完成“15分鐘政務服務圈”構建﹔聚焦社區為老服務的數字化轉型,立足老年人生活需要,打造“數字助餐”,武寧片區社區智慧食堂引進“智能餐盤”設備﹔設立“一鍵叫車”智慧屏,老年人出門隻要帶好身份証就可以“刷臉叫車”……

“下一步,我們要不斷豐富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優化環境,為居民群眾提供更高品質的休閑空間、更具活力的項目,通過縮短管理半徑、劃小生活服務圈,構建宜居的空間體系,進一步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許春輝說。

《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06日 13 版)

(責編:彭靜、王欲然)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