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06日08:48 來源:福建日報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
因台而設,因台而特。作為大陸唯一的對台綜合實驗區,平潭距台灣新竹僅68海裡,是祖國大陸距離台灣本島最近的地方,在推動兩岸融合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近年來,平潭綜合實驗區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擘畫的“一島兩窗三區”戰略定位,勇於先行先試,不斷深化兩岸經貿往來,為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提供“新樣本”。
開放共贏,培育嵐台“產業圈”
4日下午5時許,平潭金井港區。隨著一聲汽笛聲響,滿載貨物的“華航3”輪緩緩駛離碼頭,向台北港進發。
這樣的場景在平潭已是常態。立足於對台區位優勢,平潭高標准建成澳前港區、金井港區,在大陸率先實現與台灣北、中、南部港口客貨運直航全覆蓋,並不斷提升優化通關效率,物流產業發展風生水起。
數字會說話:2022年,平潭跨境電商進出口額達100億元,外貿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0萬標箱,對台貿易額突破180億元。
兩岸一家親,嵐台親上親。新征程上,如何借風使力,推動嵐台產業協同發展,培育開放、合作、共贏的兩岸“產業圈”?
路徑已經明晰,即緊緊圍繞航運物流、旅游文創、醫療健康等領域,大力引進台灣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以產業對接謀求嵐台經貿深度融合。
電子科技是嵐台重點合作發展領域。平潭積極引入台灣集成電路、芯片設計等強勢產業和人才資源,出台《培育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高含金量政策,加快打造優勢產業集群。目前已集聚8家台資集成電路企業,涵蓋集成電路設計、EDA軟件開發、芯片測試等領域。
得益於此,自2015年落地平潭后,台資企業、宗仁科技(平潭)股份有限公司發展邁入快車道,經營效益屢創新高,去年銷售額達1.2億元。
宗仁科技坐落於平潭台創園,是一家創新型半導體技術公司,主要提供集成電路設計、晶圓量產等一站式定制服務,如今已逐步成長為實驗區集成電路產業的“領頭雁”。“平潭各項惠台政策力度不小,大大減輕了經營成本,讓我們得以輕裝上陣、發力創新。”台商、公司總經理陳孟邦表示,將繼續深耕主業,招攬更多技術型人才,助力實驗區打造集成電路全產業鏈。
基層共建,畫出治理“同心圓”
“來到平潭后,我將台灣社工理念融入社區工作,與當地社工、義工交流經驗,攜手共創美好生活。”在3月27日舉辦的閩台(平潭)社會工作人才論壇上,台籍社工邱晨芯上台分享了自己的工作經歷和體會。
邱晨芯來自台灣台中,是一名從業13年的資深社工。2021年6月,她受聘成為平潭海壇街道萬嘉社區社工,就此扎下根來。關愛困難家庭、組織社區活動、開展未成年人心理咨詢……這位“80后”姑娘細數日常工作,直言“樂在其中”。
去年4月,她又接下了海壇街道上樓村的社工一職,工作量更大了。“我在上樓村成立了台嵐家園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致力於搭建兩岸社工交流互動平台,為當地孵化更多專業化社工人才。”邱晨芯說。
在平潭,和邱晨芯一樣的台籍社工還有不少,他們深度參與社區治理,開展扶老濟困、博愛助殘等服務,成為鄰裡之間的“好幫手”。
這是平潭加快推進兩岸基層融合的生動實踐。著眼於“同治理、共受益”,當地大力引進台灣基層治理人才、台籍社工開展基層治理工作,培育了一批省級基層對台交流示范點。據統計,平潭目前已累計培育融合試點村(居)86個,覆蓋率達40%。
以節慶活動為載體,去年以來平潭舉辦民間信仰、姓氏宗親、國學文化、文體賽事等交流活動60多場,吸引超1300人次台胞參與,嵐台民間往來越發熱絡。
棒壘球,是一項廣受台胞歡迎的運動。這些年,平潭深度布局棒壘球產業、賽事,加快建設棒球公園等場館,積極推動棒壘球運動進校園,聘請台籍教練執教,目前全區中小學棒壘球運動普及率達60%,吸引超千名學生體驗學習。
就在上月初,首屆全國五人制棒球錦標賽在平潭開打,由72歲台灣教練盧智敏訓練的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棒球隊首次亮相,便獲得了公開組季軍的好成績。“我見証了平潭以棒壘球為橋梁,推動兩岸體育交流與融合的歷程,期待未來迎來更多成果。”盧智敏說。
機遇共享,構筑發展“暖環境”
來嵐發展近四年,台青林潮陽稱“在這裡找到了歸屬感”。畢業於台灣高雄師范大學的林潮陽,2019年通過對台職業資格採信后,取得大陸初級教師職稱,並順利入職平潭麒麟小學擔任體育老師。
更令他驚喜的是,同年底還通過了實驗區B2類人才申請,可以享受安家補貼、租房補貼、生活津貼等政策,大大減輕了生活成本。“這一切讓我安得下心、扎得下根,更好地在平潭工作生活。”林潮陽說。
前不久,“台陸通”數字平台正式上線台灣個人小包寄大陸業務,通過平潭倉、金門倉聯動,兩岸互寄快遞用時從月余縮短至5天。這讓在平潭創業的台胞曲芮琳贊不絕口:“從台灣郵寄面膜、高山茶等物品到大陸,不僅時效快,費用也降低至60多元人民幣,真是太便捷了。”
作為大陸首個服務台胞的數字化平台,“台陸通”於2018年在平潭正式上線,致力於向台胞提供証照、政務、交通、金融、物流等方面的數字化服務,助力平潭打造台胞“第二生活圈”,已服務台胞近50萬人次。
為了與台胞共享更多發展新機遇,近年來,平潭接連推出一系列先行先試舉措,精心營造台胞台企發展“暖環境”——
打造台胞台企挂鉤聯系“三單式”服務模式,對台胞台企進行全覆蓋走訪聯系,幫助解決實際困難﹔
撬動金融“杠杆”,全年發放在嵐台胞個稅補貼48人次,完成台胞就業創業補助申請154件,為10名困難台胞發放應急救助基金4.2萬元﹔
創新推出對台職業資格採信“e+”服務模式,成立福建省(平潭)台胞職業資格一體化服務中心,為台胞提供省內就近採信認証、“定制式”考試、技能培訓等全鏈條服務……
台胞所想,平潭所系。在這裡,伴隨著台胞就業創業“一攬子”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兩岸同胞共同家園”的美好願景正一步步變為實景。(本報記者 程枝文 張哲昊)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