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04日08:45 來源:青海日報
3月20日,沿著G315國道自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區向西往農墾小鎮——柯魯柯鎮駛去,車道兩旁的耕地裡時不時出現村民們忙碌的身影,或三五成群俯身耙地,或機械轟鳴繁忙耕作……
穿過一個岔路口,一條橫貫村落的硬化道路直通每家每戶,左手邊連排的民居錯落分布,巷道裡整潔干淨。時值春耕備播時節,走進這個名叫希望的村落,整個村子顯得十分安靜。
此時,村委會辦公室裡,村主任林進海正和一社、二社社長以及村民代表圍坐在一起討論著。“今天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就是想把前幾天鎮領導給我們講的全國兩會精神再一起琢磨琢磨。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多次提到產業振興,這對我們村依靠發展特色產業來推動鄉村振興進一步指引了方向,明確了目標。”林進海說。
希望村曾是產業發展一窮二白的后進村。近年來,當地帶領群眾發展牦牛養殖、服裝加工、菜籽油加工等產業,建起服裝加工廠,並相繼實施光伏扶貧、金融扶貧、新農人勞動技能培訓等項目,去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1.43萬元。
“新布料過幾天就到,馬上我們的服裝廠又可以擴大生產了,今年一定要把這個產業做大做強!”林進海說。
“隻要咱們村的服裝廠發展起來,大家在家門口掙得錢就會越來越多,我們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紅火!”村民趙存貴聽到這番話,頓時精神高漲。
趙存貴的激動是打心底裡的。37歲的趙存貴原本和希望村的眾多婦女一樣,過著在家務務農、打打零工和帶孩子的日子,想要增加收入非常困難。“像我們這樣的農村婦女,平時除了在家務農,還要接送孩子和照顧孩子上學,根本沒機會長時間出去打工。”
去年6月份,村裡籌資建起集設計、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專業化制衣廠——海西曼彩服裝加工廠,打那以后,趙存貴在家門口的服裝廠就能掙到錢,單月訂單最高時能掙4000多元。
“你說得很對!”接過趙存貴的話茬,林進海點頭肯定地說:“從開辦服裝廠的那天起,政府就給我們資金、落實訂單、培訓服裝加工技能,一步步走到現在。如今,我們大家更要努力奮斗,把全國兩會的精神學習好、貫徹好、落實好,一起迎接紅紅火火的好日子!”
“要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積極延伸和拓展農業產業鏈,培育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重溫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圍爐而坐的鄉親們更是對通過產業振興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有了更深的領悟。
村委會辦公室裡討論全國兩會精神的熱乎勁正酣,村主任林進海又接到電話,有份來自天峻縣的2000套校服訂單。坐落於村委會旁的服裝廠是由原先閑置的希望村小學改建而成,加工車間、成品車間、裁剪車間一應俱全。
推開加工車間的門,裡面12台電動縫紉機和自動化的服裝加工設備樣樣不落。“村集體的錢要花在刀刃上!”林進海介紹說,去年整合村集體經濟20萬元用於建設這個服裝加工廠項目,就是要打造更高質量的村集體經濟支柱產業。今后,我們要在創新上不斷下功夫,這樣才能得到市場的認可。
配布、畫樣、裁剪、縫制……道道工序都嚴格按照服裝標准制造。短短十個月時間,希望村服裝廠從剛開始簡單接點代工衣褲到拓展校服、工服勞保、床單被套、窗帘等服裝制品加工,在提升經濟效益的同時,更讓村民們看到了服裝加工產業前景的廣闊。
“以前坐家裡總是心慌,現在踏實了!”村民楊蓮花是參加村裡的“新農人”培訓后加入到服裝廠的,“差不多培訓個3、4天就能上崗,把以前丟掉的手藝撿起來了,還能在家門口賺錢,真的太好了!”如今,在廠裡按單計件結算,楊蓮花每天能做5套左右,一天能掙125元。
集體討論結束后,林進海又帶著校服樣品、布料清單和服裝廠的介紹彩頁,風風火火地趕往德令哈的各個學校和市場……(本報記者 蘇烽)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