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04日08:27 來源:解放軍報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廳內,靜置著一門“41式75mm”山炮。該炮最大射程6500米,重量僅539千克,具備小巧靈活、火力迅猛的特點。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這門山炮殲敵眾多、屢獲奇功,被志願軍官兵親切地稱為“功臣炮”。
1952年10月,“聯合國軍”集中兵力,向志願軍發動了以上甘嶺地區為主要進攻目標的“金化攻勢”。志願軍炮兵第9團奉命參與了上甘嶺戰役。根據戰場態勢,該團炮兵第8連命令第7班將山炮配置在易守難攻的597.9高地,以達到最佳的火力打擊效果。
不出所料,這門山炮在之后的戰斗中對敵造成了巨大威脅,因此也被敵人視作“眼中釘”。據資料記載,直至戰役結束,僅在該炮周圍30平方米的土地上,就落下多達2000發左右的炮彈。面對敵軍近乎瘋狂的轟炸,第7班戰士靠著防御工事靈活轉移,山炮才得以完整保存。
15日,是敵我雙方戰斗最為激烈的一天。敵人兩個營依次向我軍發起猛烈攻勢,第8連官兵奮力迎擊,愈戰愈勇。在第7班陣地上,戰士們被硝煙熏得眼淚直流,耳朵被震得嗡嗡作響。在“既看不清、也聽不見”的情況下,班長王祥文用手電代替口令指揮射擊,炮手則根據燈光操作山炮。
在操作過程中,炮手李忠弟的右手被閉鎖機擠掉一塊肉,右腿被彈殼劃出一道深深的口子,但他毫不畏懼,堅持戰斗。戰友們發現他的右手和右腿全部被血染紅,勸他休息一會兒。李忠弟堅決地搖著頭:“這是為毛主席、為祖國爭光的時候,我不能下去!”在用紗布包住傷口后,李忠弟再次抱起炮彈連續裝填。
隨著炮彈的密集發射,炮管高熱膨脹,導致彈筒無法退出。炮手任其賢就把衣袖套在手上,將燙得發紅的彈筒一個個從炮膛裡摳出來。縱然雙手被燙出了水泡,他仍然咬緊牙關堅持戰斗。
戰斗中,瞄准手李順謙被濃煙熏倒,戰友將他抬到通風口,由王祥文接替他瞄准作業。當他醒來后,第一時間奔向戰位,一把推開王祥文:“班長,你指揮全班,瞄准交給我!”全班6名戰士就這樣頑強地堅守著戰位,配合步兵把敵人的加強連全部殲滅。
19日夜間,敵人一個加強排向志願軍坑道進行偷襲。第7班戰士用這門山炮打出6發炮彈將敵全殲,保住了坑道安全。之后,坑道內的步兵在步話機中夸獎說:“你們的炮彈還能給我們站崗放哨,打得真妙、真巧!”於是,這門山炮又獲得了一個美稱——“站崗的炮”。
經過43天的鏖戰,上甘嶺戰役以志願軍的勝利宣告結束。此次戰役中,第7班共打出炮彈3600余發,殲敵1000余人,全班無一人陣亡。戰后,該班被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政治部授予“二級殺敵英雄班”榮譽稱號。(馮浩 吳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