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解放戰爭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劉艷靜

2023年04月02日08:14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新聞網

原標題:解放戰爭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解放戰爭開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人民解放軍的隊伍迅速壯大。然而,部隊的新成分特別是俘虜成分急劇增加,加之在作戰艱苦的條件下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無法及時有效展開,導致人民解放軍的思想狀況出現問題。中國共產黨對軍隊官兵開展全面而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著力解決部隊思想作風不純、階級意識淡薄、紀律渙散等問題,鞏固並強化人民軍隊的革命信仰。

形勢任務教育

抗戰勝利前夕,毛澤東就指出:“從整個形勢看來,抗日戰爭的階段過去了,新的情況和任務是國內斗爭。”但由於深受戰爭之苦的人民大眾渴望過上和平安寧的日子,許多人對國民黨的反動面目和內戰陰謀一時認識不清,存在著和平幻想。有的人對戰爭的長期性和艱苦性認識不足,有的部隊不願脫離家鄉,升級到野戰部隊。黨中央明確要求各解放區,依照各自的實際情況開展有計劃有組織的政治整訓,採取多種形式進行抗戰勝利后的時局和黨的方針教育。

1945年11月,《東北人民自治軍總政治部關於目前部隊政治工作任務指示》明確指出:“必須認識爭奪東北優勢的斗爭還是艱巨的,環繞東北周圍的形勢是復雜微妙的,時間將是相當長期的,任何鬆懈努力、空洞樂觀都是不對的。所產生的悲觀情緒與思想紊亂狀態,也是不利於當前斗爭的,是沒有根據的。”當時第四野戰軍的一位政工人員鄭文翰也在其日記中寫道:“黨內驕傲情緒,功臣自居的情緒,停止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以及享樂不願過艱苦生活的情緒等,對目前說來,已經是十分需要加以教育和預防其發展的”“除一般政治教育外”,還“應加強時事教育,形勢前途教育”。

形勢任務教育使廣大指戰員認識到隻有打倒國民黨反動派,才能獲得真正的和平與民主。形勢任務教育對於克服部隊中存在的和平麻痺思想、家鄉地域觀念、怕苦畏難情緒,提高部隊的思想認識水平和戰斗意志,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階級教育

隨著解放戰爭的進行,大量翻身農民和俘虜戰士被補充到人民軍隊當中,部隊的成分變化很大,組織不純的現象比較嚴重。比如,東北部隊在向中央軍委的報告中反映,成分不純大概有四種情況:第一種為地富子弟﹔第二種成分為國民黨黨員、三青團員﹔第三種是敵方下級軍官隱瞞身份混進部隊,待機逃隊甚至“應變”﹔第四種為流氓分子,惡習甚深。這部分思想不純的分子混入部隊后,導致人民解放軍內部非無產階級思想蔓延。為此,必須在部隊中開展階級教育,統一思想,凝聚共識。

“訴苦教育是最生動活潑與最有實際意義的革命階級教育。”在“目前部隊覺悟程度不高的情形下,訴苦運動是主要的,應廣為採用。因為它是啟發覺悟,激起民族仇恨和階級仇恨的一種很好的教育方式,又是群眾運動中真正群眾的方式”。訴苦教育通常“以‘苦從何處來’為題,展開討論,使大家認識到地主、惡霸、漢奸、警察等所給予廣大人民的苦痛,總根源是蔣介石統治,從而加深了對蔣介石血腥統治的認識”。但不同成分的戰士對於訴苦有著不同的態度,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小部分地主階級出身或受地主思想影響的人,對訴苦抱冷淡甚至仇視的態度,而大部分農民出身的則抱積極態度,但也因各種情況而表現為積極大膽的一部分和不夠大膽的一部分。軍隊政工人員針對這些不同情況,一般採取個別談心和找典型的方式有針對性地做教育說服工作,幫助戰士克服疑慮、恐懼等各種心理,將大家引入訴苦的熱潮裡。通過一系列群眾性階級教育活動,“大家從自己的切身體驗中,懂得了共產黨是窮人的救星,八路軍是窮人自己的隊伍,干部戰士都是自己的階級兄弟”,部隊階級覺悟明顯提高。

訴苦之外,還有土改教育。土改教育主要“以貧雇農為領導骨干,保護與聯合中農,保護城市工商業,對地主仍分給一份土地,對富農不以地主看待等”,並且在方法上“應堅決掌握以思想改造為主,不是以清洗打擊為主,不能採用地方群眾斗爭的方式”。經過土改教育后,部隊中的階級友情更加深厚,戰士們也認清了自己的階級地位,懂得現在是為自己的階級而戰。

政策紀律教育

階級教育的目的是提高軍隊的階級覺悟,但必須與黨的政策相結合。“如果不進行訴苦運動,就容易產生階級觀點模糊、階級立場不穩定的右傾情緒﹔如果不進行政策教育,又容易產生單純的報復心理(如殺盡地主),主張一切剝削都打倒(如侵犯工商業),以及絕對的平均思想(如侵犯中農利益)等等‘左’的情緒”。

政策教育通常採用上課方式,說明土改的意義,宣傳黨的政策(沒收分配政策、團結中農政策、給地主以謀生之路和對工商業保護政策等),還要讓他們明白政策提出的理由。政策教育的真正意義是讓廣大官兵明白中國共產黨的政策是真正為人民著想的,與國民黨的政策有著本質的區別。

然而,“要使部隊能正確執行政策,就要嚴格部隊的紀律,要靠紀律來保証政策的執行”。1946年11月,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指出:“戰爭是長期的,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才能克服戰爭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同時戰爭愈長期愈艱苦,就愈易忽視人民群眾利益,破壞群眾紀律,因此隨時隨刻要照顧人民利益,嚴肅群眾紀律,經常注意擁政愛民教育,紀律檢查,表揚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模范。”革命軍隊不僅要有嚴格的軍事紀律,以鞏固軍隊的戰斗力,保証指揮與作戰的順利完成,而且要有高度的政治紀律、群眾紀律,以保証人民的利益不受損害,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民主教育

解放戰爭時期,面對部隊中存在的官僚主義、家長制等不良作風,積極開展民主教育和民主運動,既是形勢所需,也是全體黨員與干部的責任。軍隊中的民主教育,是針對領導干部和普通士兵雙向展開的,重點是對干部進行民主的思想教育。“往往有許多干部由於習慣於工作方式簡單化,缺乏堅定的群眾觀點與自我批評精神,以及顧慮民主運動起來后懼怕別人與戰士批評,因而不敢放手發揚民主,或者使之徒具形式,缺乏生氣。”

部隊中民主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具有很強的紀律性,在民主和集中的關系上更強調集中指導下的民主。“革命軍隊制度一般是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生活”“這種部隊中的民主,是在具有嚴格秩序的情況下進行的,它並不廢除或削弱軍隊中所必須有的紀律,相反,它還鞏固並加強紀律,它不過使這種紀律建立在人民利益和部隊官兵群眾共同利益與自覺的基礎之上,而成為部隊一切人員共同遵守的紀律而已”。實行軍隊民主教育,就是使大家懂得什麼是民主生活,明確民主和集中的關系,通過廣泛深入地實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高效地集合官兵智慧,進一步實現政治、思想、組織上的團結統一。

(摘編自《黨的文獻》2022年第2期 王廣義 劉艷靜/文)

(責編:萬鵬、宋美琪)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