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
分享

浙江兩支援疆醫療隊奮力比拼技術和服務

千裡戈壁上的“競逐賽”

2023年03月31日08:40    來源:浙江日報

陽春三月,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新疆阿克蘇地區,城區主干道健康路的兩旁,杏花迎著風沙,已悄然綻放。

健康路,因緊鄰阿克蘇地區第一人民醫院和兵團第一師醫院而聞名。一直以來,阿克蘇人習慣將這兩家醫院作比較,比大樓的高低,更比醫術的高下。

不過,隨著兩支浙江援疆醫療隊來到這兩家醫院,近幾年,大家開始變得“選擇困難”。這邊坐診的浙江專家是業務能手,那邊是學科帶頭人。“要找浙江的頂尖醫生,就來阿克蘇。”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有人說我們是到新疆來‘內卷’的。如果真能幫到群眾,我們‘卷’在其中、樂在其中。”早上9時,南疆的太陽才升起不久,援疆干部、阿克蘇地區第一人民醫院院長張雅萍就來到了辦公室,准備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項目的申報材料,“我們和兵團第一師醫院,是比拼的對手,更是合作的隊友。”

就在一牆之隔,張雅萍的東陽老鄉,同為援疆干部的兵團第一師醫院院長陳大進,剛從杭州面試完研究生,就匆匆飛回阿克蘇。在實驗室指導帶教學生,開展地方多發病症“腎結石腎纖維化早期預警”的課題研究……用陳大進的話說,就是“援疆三年一晃而過,就怕時間不夠用”。

從2016年起,浙江開展“組團式”醫療援疆工作。向阿克蘇這兩家醫院派駐管理干部和專家團隊,至今已先后派出160多人,團隊成員中有學科的好手,也有管理的行家。

其中,浙江省人民醫院等7家省級醫療機構,主要支援阿克蘇地區第一人民醫院﹔浙江大學的6家附屬醫院,支援兵團第一師醫院。兩家醫院的“競逐”,也是浙江兩支援疆醫療團隊的較量,既比技術也拼服務。

阿克蘇地區第一人民醫院醫療資源輻射能力強,借鑒浙江醫聯體建設經驗,與縣市醫療機構緊密合作,形成了核醫學科、血液科、眼科等一批惠及基層的尖刀學科。兵團第一師醫院憑借浙江大學強大的教學科研能力,學科優勢明顯,神經外科、婦產科、急診創傷、兒科、泌尿外科、病理科等9個學科,領跑整個南疆。

取得驕人成績,兩家醫院都沒有固步自封,找准跑道加速前行。

“科室不是有了就行,還要專業化、精細化發展。”浙大二院援疆干部、兵團第一師醫院副院長徐錦芳,在該院組建了顱底外科這一神經外科的亞專業。憑借精細化發展,該院的神經外科成功獲評國家級稱號。

阿克蘇地區第一人民醫院則另辟蹊徑,開展多學科合作的診療中心建設,以達到“1+1>2”的效果。在血液科、病理科、放射科等多學科專家的協作下,兩名援疆專家俞康和孫嵐,為一名久治未愈的血液病患者操刀,成功實施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效果良好。如今,阿克蘇地區第一人民醫院涵蓋多學科、治疑難病症的腫瘤診治中心正在抓緊建設。

兩家醫院競跑,群眾用腳投票。2022年,兵團第一師醫院總院門急診人數比上年增長10.36%﹔而阿克蘇地區第一人民醫院,疑難危重病人搶救成功率達91.6%以上,住院病人向上轉診率降至1.67%。兩家醫院,各有收獲。

“醫院的硬件和技術都有了長足的進步,現在到了拼服務的時候。”張雅萍把浙江“最多跑一次”的理念,帶到了阿克蘇地區第一人民醫院。最近,學習浙江省人民醫院的做法,該院建立入院准備中心,患者可一站完成入院,大大縮短了患者等待的時間。

兵團第一師醫院不甘落后,通過數字化手段,破解阿克蘇地廣人稀、患者就診路途遙遠的問題。陳大進請來浙大口腔醫院的專家,建起口腔數字化中心。傳統的義齒加工,需要醫生口內取印模、灌注模型等,患者至少要等2周,需來回往醫院跑。現在通過數字技術,義齒2個小時就可以制作完成。

競爭之中,也有合作。健康路上,停著一輛特殊的大巴車,載有X光機等醫療設備,這輛車被稱為移動的“醫療大巴扎”。每個月,來自兩家醫院的專家會坐上大巴,前往阿克蘇地區邊遠的鄉鎮,既為群眾送醫送藥,也指導培養基層醫療人員。“我們建立了浙江醫療援疆專科聯盟,可以讓阿克蘇及兵團第一師的各族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浙江省最優質的醫療資源,促進民族團結及兵地融合。”陳大進說。

張雅萍有個希望,在援疆干部的努力下,兩家醫院的牆上能早日開上一扇門。通過這扇門,兩家醫院能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讓更多群眾受益。

(本報記者 施力維 錢祎 陸斯超 通訊員 葉錫挺)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