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龍
2023年03月31日09:21 來源:延安新聞網
《回憶延安》是一幅由古元(1919年—1996年)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創作的原拓木刻套色紙本版畫,長方形,寬60厘米,長80厘米,畫面主題色調為黃色、藍色和綠色,生動地展現了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在寶塔山下、延河之濱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史詩般畫卷:
白雲悠然飄蕩的藍天下,有些偏西的陽光將延安大地照耀得一片金黃﹔
城東南的寶塔山在綿延起伏的群山中顯得格外醒目,巍然聳立其上的寶塔,一如指引人們走向光明、奔向勝利的燈塔﹔
寶塔旁邊的木架上挂著一口用來防空報警的大鐘,負責放哨的戰士警惕地注意著四面八方……
寶塔東面,歷經近千年風雨的瞭寇台赫然屹立在盔帽形的山頂最高處。瞭寇台下的一塊坡地上,數十攏收割好的庄稼正巴望著顆粒歸倉。與它隔著兩道小溝的山窪上,一隊人馬正在努力地向上爬……
寶塔山的山腰和山腳下,錯落有致地分布著幾處依山就勢而建的窯洞院落。這些看起來土氣、簡陋、落后的窯洞,是走遍了大半個中國的中國共產黨人的“新家”,是“最革命”“有馬列主義”“能指揮全國的抗日戰爭”的窯洞。
寶塔山腳下的延河灘上,像共產黨人一樣生命力旺盛的毛頭柳樹,長得茂騰騰的……
延河河谷上空,排成“人”字形的雁群正“嘎、嘎”叫著,掠過寶塔山由北向南飛去……
延河邊上,有人在挑水,有人在飲馬。喝完水的大牲靈兒悠閑地甩著尾巴,打著響鼻兒﹔小牲靈兒則在一旁時而相互嬉鬧,時而盡情撒歡兒……
延河與南川河的交匯處,幾個正在由西南向東北方向騎馬過河的軍官模樣的人身后,一隊負責保衛延安的騎兵戰士一邊機警地觀察著周圍,一邊繞過延安城東南角城牆准備過河巡邏……
延河中間,三匹馬兒拉著滿滿一車物資,正在車夫的揚鞭催促下,由東向西奮力過河,直奔延安城小東門而去……
在延安庄嚴雄偉的城牆下,“城門成天開著,成天有從各個方向走來的青年,背著行李,燃燒著希望,走進這城門”,走進這座“自由的”“寬大的”“快活的”“來則歡迎,去則歡送,再來再歡迎”的“希望”之城。
這不,有人正從城門裡走將出來,有人正提著行李往城裡走,有人則佇立在城門旁,似乎在准備迎接誰……
在一陣清脆的鈴聲中,一位頭扎羊肚子手巾、身穿白衣黑褲的陝北漢子,正趕著一隊運貨的牲靈兒向前走去……
延河西岸,來河邊洗衣服的干部群眾親如一家,卷起褲腿,坐在石頭上,一邊漿洗衣裳一邊興高採烈地說笑著。一個端著洗衣盆、帶著孩子的大嫂則正站在岸邊出神地望著他們。難道她是被人群中那位唱起自己剛學來的陝北民歌的抗大學員的優美歌聲給吸引住了?
離她不遠處,一個小八路牽著毛驢來河邊馱水。當他正拿著葫蘆水瓢往驢背上的大木桶裡裝水時,驢兒也低下頭喝起了甘甜的延河水……
巍峨的寶塔山靜靜地倒映在清澈的延河水中……
延河上游,在水面較寬、水流較緩的地方,一隊“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八路軍戰士正背著庄稼,由東向西,踩著踏石,健步如飛地奔向對岸……
延河東岸,一個留著齊耳短發、頭戴軍帽、一身戎裝的女人正坐在河邊的石頭上眺望著前方,一個頭戴草帽的人正在俯身洗臉。也許,他們就是前不久那兩位“打斷骨頭連著筋,扒了皮肉還有心,隻要還有一口氣,爬也要爬到延安城”的千裡迢迢前來投奔革命的熱血青年……
古元的這幅版畫,筆法簡練、技法純熟,構圖巧妙、意境優美,真實地再現了延安時期軍民意氣風發、斗志昂揚、舍我其誰的戰斗生活場景,生動地反映了延安軍民勇於擔當、團結一心、敢於勝利的革命精神,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種自由、平等、民主的寬鬆氛圍,仿佛真的回到了那個令人激情澎湃的黃金年代,回到了那個溫暖、明朗和蓬勃向上的革命聖地延安。
1974年,古元將《回憶延安》這幅版畫作品捐贈給延安革命紀念館,后經專家鑒定為二級文物收藏展出。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