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
分享

通過高科技手段實現“知天而作”——

帶動更多“新農人”奔赴希望的田野

2023年03月28日08:33    來源:新華日報

春分時節,桃花初綻、菜花金黃,連綿春雨洗得田間小麥越發翠綠。3月23日上午,細雨依舊嘀嗒。記者來到位於鎮江姚橋的江蘇潤果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時,全國人大代表、鎮江市鎮江新區永興農機機械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魏巧正和工人們一同檢修保養植保機。

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全國兩會勝利閉幕后,魏巧一回鎮江就和合作社社員們一起投入當季農業生產。“馬上要進入小麥赤霉病、白粉病的關鍵防治期,我們一個機手可以操作兩台無人機,一個小時防治面積可以達到200畝,有的高手可以操作3台。自走式高腳植保機配合小飛機,我們的防治現在以‘飛’為主,提高了作業效率,也節約了植保統防統治時間。”魏巧告訴記者。

一鍵啟動、自動規劃路線,多台無人植保機、高腳自走式植保機聯手作業,3天就能完成公司近2萬畝大田病虫害防治。“在這個大田數字化農業雲平台上,2萬畝大田被分為12個板塊。過去人們說要‘看天吃飯’,現在我們是‘知天而作’。”在公司研發中心,魏巧介紹,防治小麥赤霉病、白粉病,過去農戶是到時間就噴洒農藥,現在公司通過田間病虫害監測系統進行數據化分析,分出輕重緩急,最嚴重的地方先噴洒,且適量用藥,不遺漏也不重復,科學的“減肥減藥”對推進綠色環保種植也有重要意義。

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通過大田數字化農業雲平台,天空地面數十台各類農機的運行軌跡、作業狀況實時更新並上傳,農業現代化具象化呈現在記者眼前。“就像寫作業一樣,我們通過農機作業可溯源體系,把作業軌跡寫在大田裡。”魏巧說,通過對1107個地塊各種數據的實時監測、精准使用,科技賦能大田種植、提升了種植質量,也讓大田種植變得更簡單、更便捷,讓農戶更容易學習和使用。

科技賦能,新一代農人向人們展示了農業的另一面,最近很多同行和目前尚未從事農業工作的年輕人前來參觀學習。在魏巧看來,“新農人”既要有情懷、有文化,也要有學習能力。“接下來,我將帶領更多年輕人知農、愛農、學農,農忙時帶著願意從事農業的年輕人到‘田間課堂’,讓更多人掌握用科技賦能種田,改變他們對傳統農業的認知,讓他們看到農業是現代化的、被國家需要的、未來可期的,新時代農民應該是值得社會尊重的一份職業。”魏巧說,實際操作中要帶著大家干,“扶上馬、送一程”,而且隨時提供各種服務,“社會化服務填補了小農戶作業環節的一些空白,我們也希望發揮小農戶優勢,‘做加法’取長補短,帶動他們在每一個環節掐准時間點推進農事作業,從而提高整體農業生產環節的戰斗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積極延伸和拓展農業產業鏈,培育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最近,魏巧正向社員們傳達全國兩會精神,不僅繼續琢磨如何通過科技賦能鄉村產業振興,還在思考如何讓一產向三產延伸、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得知南京一家農文旅團隊運營一處種植了兩百畝油菜的農場、過去40天僅游客門票收入就達200萬元,魏巧與大家討論:“我們要打開思路,推進農文旅結合,與專業團隊合作,發揮優勢打造新模式——我們有3000畝油菜花,種油菜的結果是油菜籽,過程中的營銷將來也要形成新突破。”

在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魏巧圍繞當好新時代的“新農人”作了匯報。她說,自己只是“新農人”中普通的一員,“新農人”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大家有明確的目標,有堅定的信念,更有專業團隊的戰斗力,“來到田間地頭、願意把農業做好的人,都是‘新農人’。”

“從北京開會回來,要做的事情太多,恨不得兩步並作一步跨。”魏巧告訴記者,當天下午她計劃和社員們進行產業融合規劃,“接下來還是要在田頭把活干好,踏踏實實地彎下腰來做事。”(本報記者 陳月飛 艾培)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