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錢學森與郭永懷的兄弟情

2023年03月28日08:27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新聞網

原標題:錢學森與郭永懷的兄弟情

  “人人都說我錢學森抵得上五個師,可沒人知道郭永懷抵得上兩個我啊!”這是1968年郭永懷因飛機失事去世的噩耗傳來時,錢學森悲痛中發出的感嘆。錢學森與郭永懷這對師兄弟之間的情誼令人感動。他們用一生詮釋了唯有擁有一顆赤子之心,才能成為真正的人民科學家。

       相知

  談及錢學森與郭永懷的相識,要從20世紀40年代說起。

  1941年夏天,郭永懷從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后,來到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師從美國航空之父、流體力學大師馮·卡門,學習空氣動力學。

  在這裡,他遇到了之后影響他一生的師兄錢學森。此時的錢學森已經於1939年在加州理工學院取得了博士學位,留在導師馮·卡門身邊工作,被聘為助教。錢學森有時候會指導郭永懷,也就成了他的“小導師”。

  1945年郭永懷完成論文“跨聲速流動不連續解”,破解了聲障這一世界難題,並因此獲得博士學位。錢學森評價說:“永懷做博士論文找了一個誰也不想沾邊的題目,他孜孜不倦地干,得到的結果出人意料。”郭永懷畢業后留在加州理工學院做助教,和錢學森成了同事。

  在1946年5月,錢學森和郭永懷向美國國家航空顧問委員會(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前身)提交的論文解決了跨聲速流動中的理論和計算問題,大大促進了超聲速飛行器的設計。

  這時候,由於馮·卡門離開了加州理工學院,郭永懷應西爾斯的邀請,赴康奈爾大學一起創辦航空研究院,擔任航空研究院副教授。而錢學森則選擇去麻省理工學院任教。兩校都在美國東部,而加州理工學院在西部。於是兩個年輕人開著車一路穿越大半個美國,自西向東,從陽光加州一路3000多公裡開到波士頓。據錢學森回憶道:“有這樣知己的同游,是難得的,所以當他到了康奈爾留下來,而我還要一個人駕車繼續東行到麻省理工學院時,我感到有點孤單。”

       歸來

  新中國成立后,錢學森和郭永懷就開始籌劃回國。但是還未及成行,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中美關系突變,錢學森回國受阻,被美國政府拘留,關押在科米諾島。出獄后被軟禁在加州理工學院,需要定期到移民局報到,受到無休止的調查。

  此后他們二人一邊工作,一邊等待著回國的機會。郭永懷著重對跨聲速理論與黏性流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錢學森重點在物理力學和工程控制論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

  1953年,朝鮮停戰協定簽訂標志著朝鮮戰爭的結束。中美雙方自1954年開始了“日內瓦會談”。主要圍繞交換戰俘和雙方滯留人員。但是錢學森和郭永懷始終沒有獲准回國。

  1955年5月,錢學森通過在比利時的妻妹輾轉將一封求助信寄回國內。周恩來總理深知這封信的重要性,隨即轉往正在日內瓦參加中美會談的王炳南大使手中。這封信在會談中起到關鍵作用,美方不得不同意釋放錢學森。

  錢學森突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臨行前,他與郭永懷兩人約定一起回國。那個時候郭永懷和康奈爾大學的合同還有一年才能到期,就回復錢學森說:“我在康奈爾大學的課沒上完,而且還有一個科研項目要到明年完成,我們要比你們晚一年。”

  1955年10月8日,錢學森一家人終於回到了祖國。不久,他便被任命為新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1956年2月2日,錢學森遠隔重洋給師弟郭永懷寫信:“快來!快來!這裡是科學家的樂園!帶人來!帶書來!快來中科院力學所!我們給你已經准備好了辦公室和住房!你的住房離我家很近!我們是鄰居了!”

  而錢學森也把郭永懷的大名向科學院管理處“挂了號”,希望郭永懷回國后到力學所工作,共同建設我國的力學事業。

  1956年9月,郭永懷終於踏上了歸國的征程,回到了闊別16年的祖國。9月30日,一下船就接到前來迎接的何祚庥帶來的錢學森的信件:

  “今天是你足踏祖國土地的頭一天,也是快樂生活的頭一天,忘去那黑暗的美國吧!我個人還更要表示歡迎你……我們拼命歡迎的,請你不要使我們失望。”

  兄弟二人終於重逢於中關村力學所,開始了攜手共同奮斗的12年。

       報國

  郭永懷回國后不久,錢學森就擔任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的職務,負責我國第一代導彈的研制,每周到力學所上一天班,郭永懷實際上長期主持力學所的工作。

  錢學森大刀闊斧,非常果斷,郭永懷是嚴謹細膩,非常周到﹔他們倆一個抓規劃,一個抓落實,配合默契,互相尊重,親如兄弟,被科學界稱為“馮·卡門學派兄弟搭檔”。

  二人都感覺中國的科技事業不能光靠回國的幾個人,一定要通過專門的學校來培養年輕科技人員,於是就想到創辦一所新型大學“星際航行學院”。他們就將這個提議上報到中國科學院,最后黨中央決定創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錢學森和郭永懷分別擔任近代力學系和化學物理系的系主任,並親自為學生授課。

  當我國人造衛星事業起步時,錢學森和郭永懷又同時投身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制工作中,在力學所開展了探空火箭和氫氧發動機的研制,為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作出了重要貢獻,在郭永懷犧牲后一年零四個月,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成功發射。

  1960年,蘇聯突然單方面撕毀合作條約,撤走了全部援華專家,使我國剛剛起步的原子彈研制面臨巨大的困難。關鍵時刻,黨中央作出了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彈的決策,從全國各地選調專家學者參與其中。當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錢學森問誰是承擔核武器爆炸力學工作最合適的人時,錢學森毫不猶豫地推薦了郭永懷。從此郭永懷秘密參加第一顆原子彈的攻關,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的研制作出了卓越貢獻。

  1966年,在我國原子彈和導彈“兩彈結合”飛行試驗中,錢學森作為兩彈結合的總工程師,郭永懷作為原子彈武器化的主要負責人,二人又一次走到了一起,共同為我國第一顆核導彈的成功發射嘔心瀝血。

  1968年12月5日,郭永懷從青海221基地回京向黨中央匯報實驗數據,不幸飛機失事。錢學森參加了在八寶山舉行的郭永懷遺體告別儀式,送別自己的摯友。他嘆息:“10秒鐘是短暫的,但回顧往事,郭永懷同志和我相知卻跨越了近30個年頭。”

  (摘編自3月16日《人民政協報》 李波/文)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