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紅色管家”熊瑾玎詩中的鬆柏品格

張大偉

2023年03月24日07:55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紅色管家”熊瑾玎詩中的鬆柏品格

  1973年1月,一位87歲的老人進入生命倒計時,周恩來不顧自己重病在身親自趕往醫院看望。老人已經說不出話,通過老伴留給總理兩句遺詩:“嘆我已辭歡樂地,祝君常保斗爭身。”他就是被周恩來贊譽為“出生入死,貢獻甚大,最可信賴”的“紅色管家”熊瑾玎。他所留下的《熊瑾玎詩草》共收入人生各時期的詩作近300首,充分體現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鬆柏品格。

  “從今有道爭先進,不怕陰霾黑暗天”

  熊瑾玎1886年生於湖南長沙一個貧寒農家,1918年加入毛澤東領導的新民學會。他認為要革命就得有進行革命活動的經費,因此特別注意學習積財之道,這為他后來管理經濟打下了扎實基礎。針對知識分子恥於言利的傳統心理,他特別強調:“發財不是為自己發財,隻要有目的、有組織,就不必諱言發財。”1921年,毛澤東創辦了湖南自修大學,自任教務主任,后由熊瑾玎接任此職。從1918年到1923年,熊瑾玎和毛澤東共事了6年。他后來回憶這段時間對自己一生影響極大,真是“言之不盡,而每飯難忘”。

  窮苦的出身,使得熊瑾玎對辛亥革命后廣大農民仍遭受水深火熱深表同情。1913年,他在《秋日登寶蓋山》中寫道:“冉冉年華似水流,萬方多難此登樓。農夫到處嗟凶旱,惟祝來年慶有秋。”1915年,他面對湖南水災又沉痛地寫下《和黃勝白觀大水》十首,其中第三首寫道:“附廓災情雖共見,安能賑恤到鄉閭。風餐露宿知多少,敢飫膏粱處峻廬。”救濟的不均,貧富的懸殊,讓熊瑾玎悲憤莫名。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如同黎明前在東方升起的星斗,為熊瑾玎指明了斗爭方向。他難以抑制自己的激動心情,揮筆寫下《北斗星》(后改為《中國共產黨誕生》):“偉哉一九二一年,眾星拱向北辰前。從今有道爭先進,不怕陰霾黑暗天。”

  “要從艱苦裡,改造舊乾坤”

  大革命失敗后,熊瑾玎在極端凶險的形勢下於1927年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黨中央分配他擔任中央機關的會計,負責籌集和管理經費,建立中央政治局開會辦公的秘密地點。他多方奔走,終於在上海四馬路雲南路口的天蟾舞台后面找到了一所兩層樓房。為掩人耳目,他挂起“福興商號”的招牌,自任老板,並和共產黨員朱端綬結成革命夫妻。這一黨的重要秘密機關在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風中竟安然運行了3年多時間,始終未被敵人發覺。在此期間,他還主持開設了三家酒店、一個錢庄,所得收入全部用作黨的活動經費救助困難黨員群眾,他自己則過著極為儉朴的生活。直至1931年顧順章叛變后,他才奉命撤退到湘鄂西蘇區。

  熊瑾玎入黨時已經年逾不惑。面對反動政府的通緝、親友們的憂急,他寫詩明志:“輪指人間四二春,壯懷偏與鬢絲新。親朋漫念風塵苦,正要艱難著此身。”在奉命去湘鄂西蘇區,路過漢口時,他寫詩表達了自己獻身革命、為改造舊世界而奮斗的堅定決心:“為欲酬吾願,行徑漢水濱。波濤殊險惡,意志卻堅貞。骨肉離之遠,情根割去深。要從艱苦裡,改造舊乾坤。”為了革命,他毅然和結婚四載的妻子忍痛分別:“四載相依興味寬,一朝離別倍辛酸。從今各自圖前進,取得團圓最后歡。”

  “困厄愈侵尋,精神愈抖擻”

  1932年,湘鄂西蘇區失陷,熊瑾玎和朱端綬同時被俘,后得以獲釋。兩人經過一個多月的流離轉徙后回到上海,受命建立中央交通機關。此時,周恩來等領導同志已經撤到中央蘇區,上海形勢更加險惡。1933年,熊瑾玎有事前往賀龍在上海的親屬處,不料由於叛徒告密,隨后被押到巡捕房遭到嚴刑拷打,始終堅貞不屈。黨組織指示朱端綬找到宋慶齡和史良律師去營救,但朱端綬不久也遭到逮捕,被關押了8個月才獲釋。熊瑾玎則被判處8年有期徒刑,飽嘗了4年多的鐵窗艱辛。

  在獄中,熊瑾玎一邊領導難友向敵人展開堅決斗爭,一邊寫下大量詩作。入獄在一般人看來何等心酸,但熊瑾玎認為這是革命者深入認識社會的大好時機:“漫道此番風味苦,辛酸嘗盡見聞多。”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他不斷寫詩勉勵妻子:“軀殼原無用,精神自不磨。願持堅定性,戰勝惡妖魔”“勝利終當歸我等,何妨今日小拘留”。而他自己,則始終保持著昂揚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鬆柏耐歲寒,冰雪心可剖。困厄愈侵尋,精神愈抖擻”“男兒有幸未蓋棺,前途進取誰能測”。

  “況余根蒂好,還得吐芬芳”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熊瑾玎被黨組織營救出獄,后被任命為《新華日報》總經理。從1938年到1947年,在周恩來和董必武的領導下,《新華日報》成為黨在國統區開展斗爭的有力輿論工具。熊瑾玎忘我工作、廣辟財源,解決了很多棘手難題,並千方百計節約開支,實現了周恩來提出的“編得好、印得清、出得早、銷得多”的任務。作為總經理,他掌握巨額資產,卻拿不出10塊大洋給女兒看病,最終導致女兒不幸夭折。熊瑾玎以其善於聯絡團結經濟實業界有正義感朋友的非凡本領,對工作的勤勤懇懇和辛勞擘畫,關心他人遠勝自己的高尚品德,被老“新華人”尊敬地稱為“紅色管家”。

  在這段時間裡,熊瑾玎寫下了《〈新華日報〉創刊兩周年》《〈新華日報〉創刊四周年》《〈新華日報〉創刊七周年》《〈新華日報〉創刊八周年》等詩,記錄了這份報紙“歷盡艱難尚屹然”的成長歷程。1941年1月皖南事變的消息傳到報館后,《新華日報》社全體同志悲憤交集,熱淚如傾。周恩來親筆撰寫了“為江南死國難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題詞,熊瑾玎則寫了《感菊》《覽物》兩首托物寄憤的舊體詩。在《感菊》中,他贊頌“葉敗仍含翠,花殘不改黃。況余根蒂好,還得吐芬芳”的錚錚傲骨。在《覽物》中,他痛斥“嚴霜摧嫩葉,急雨墮新芽。月殿浮雲暗,峰巒瘴氣遮”的反動專制。這兩首詩都被國民黨的新聞檢查人員扣稿不發。

  新中國成立后,熊瑾玎不顧身患多種疾病,為黨和人民的福利事業日夜操勞,並始終進行“慣把吟毫信手拈”的詩歌創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鬆柏耐歲寒,冰雪心可剖”,堪稱是他傳奇人生和高尚品格的生動寫照。

(責編:萬鵬、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